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城市人口增长极快。全球范围城市化的特点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增长最快。例如:1925年世界上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人口数仅占全部城市人口的14%,1960年增长到31.6%,1981年更增加到41%。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却有所不同:1952年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人口数占全国城市人口比重曾高达43.8%,1985年反而下降到35%。这期间,增长最快是20~50万人口的城市,这类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由16.1%增长到31.2%,增长了一倍。出现这种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殊  相似文献   

2.
通过将空间技术外溢引入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并建立理论和计量模型,探讨了我国空间技术外溢与人口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明显的空间技术外溢效应,且空间技术外溢效应对人口城市化的有效影响半径为300公里。在该空间范围内,同等级城市间空间技术外溢对人口城市化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空间技术外溢效应显著为负,且特大城市的负向影响效果大于大城市,因而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对创新要素具有明显的极化效应。中小城市由于受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极化效应的影响,非但未能获得其他城市的技术外溢,其研发资本的不断外流反而降低了其人口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通过提高城市可达性影响城市人口增长。1997-2011年,在铁路提速的影响下,城市可这性每提高1%,可引起城市人口增长0.67%。到2020年,全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将对城市化格局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表现在:城市人口向高速铁路沿线城市集聚,尤其是向高速铁路密集区域的城市集聚;城市人口向城市群集聚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城市群之间的人口增长速度具有差异性;包括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巨型城市在内的城市等级一规模结构将呈橄榄形发展;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将呈现出小城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巨型城市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近数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像美国这样的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中出现了城市人口分散的现象。首先它是表现在多数大城市增长缓慢或完全停止增长上。近来,甚至在许多城市里,居民的数量也有所减少。这种变化可能会成为解决一些国家由于高度城市化造成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不良后果的一种途径。美国是一个人口高度集中于城市的国家。1980年,城市人口有16710万,几乎占全围人口的74%。在全国169个居民在10万以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经济在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中的每次变化中得到了高于前阶段的飞速发展.而现阶段,城市化正经历从特大城市到城市群的转变,各地区的经济在此转变中受益颇多.  相似文献   

6.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因此,走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不能仅依托少数大城市.虽然我国已有超过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17个,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36个,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较低,未来将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2000年,我国259个地级城市中,有特大城市36个,大城市54个,中等城市132个.地级市绝大多数已具备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但其功能仍不十分健全,其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均较小.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要把完善其城市功能为重要任务,以充分发挥地级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城市群的各种规模和不同类型的城市体系,形成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良性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构建大城市群已成为国家间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体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城市是现代工业社会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必然伴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当今世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历程中,都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目前城市化又成为了发展中国家的一大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城市的大型化、集群化已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据统计,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在1850年仅3座,到1980年就猛增到324座。在我国,大城市的日益增加也已成为其城市化进程中的显著特点。1949年我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仅12座,到1994年就已增加至73座,增加了6倍,其…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目前有城市360个,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22个,城市人口17547万,如果到2000年城市人口发展到4亿,仅接近目前世界平均的40%城市化水平。为了控制大城市的规模,新增加的2亿多城市人口必将大部分流向中小城市。而小城市因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原因,接收有限,势必促使中等城市发展。中等城市和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的发展,即可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又可弥补小城市的不足,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在实践中易于实现。这首先是因为,中等城市分布面广,多数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三十多年的建设,有相当的规模和设施,利于大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进行工业、技术、智力转移和人员流  相似文献   

10.
论世界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兼论我国大城市的发展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自50年代制定城市发展方针以来,提法多变,但始终坚持“控制大城市规模”。对此学术界存在很大争议。支持这一提法的同志以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和工业出现向大城市以外疏散的现象为由,认为“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并不是普遍的规律,而仅仅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阶段性现象”;另一部分同志则认为人口集聚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大城市存在一个超前发展的规律。两种观点针锋相对,显然与二次大战后世界城市化的发展特点有关。1987年,英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