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北京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处于较高水平.但同时,由于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建设欠账较多等,北京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因此,本文建议北京应从继续推进农村改革、统筹城乡规划、加快城乡结合部与新城等重点区域发展、推动农村就地城镇化等方面入手,深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玉溪市红塔区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以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保障等为着力点,探索出了一系列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基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大勇 《民营科技》2011,(4):283-283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城乡规划法的出台旨在加强统筹城乡管理,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协调城乡空间布局,逐步消除城乡矛盾,缩小城乡差别。但城乡一体化规划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以下将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成都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按照统筹发展的思路,成都市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特别是在加快推进农科教一体化“,引科技之水,经教育之路,溉农业之田,富一方群众”方面,成都市做了有益的探索。一、按照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成都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通…  相似文献   

5.
统筹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深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已经成为今天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城乡一体化,主要还是强化城市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双向流动,消除由地域、户籍差异而导致的不公平,达到城乡资源的共享、互补、合理配置,促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社会事业、生态保护、社会管理等问题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做好统筹城乡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关工作是现阶段各级党委、政府极为重视与主抓的工作内容。新形势下,城乡一体化作为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台阶,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是转变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大幅度缩小城乡经济、社会与文化差距的重要保障。文章对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意义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增长.1979-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严重的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严重的城乡分割、典型的二元结构和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困扰中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坚持城乡统筹,全面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一体化,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乡规划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城乡规划法的出台旨在加强统筹城乡管理,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协调城乡空间布局,逐步消除城乡矛盾,缩小城乡差别。但城乡规划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将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供给侧改革也在稳步推进,国家与地方政府逐渐将工作重点放在城乡的统筹建设上来,而想要城乡规划与建设有序开展,需要土地资源合理分配与积极管理,进而合理利用资源,并有效提高土地开发与发展水平与速度,更好地进行城乡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既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又有着一些矛盾与管理冲...  相似文献   

10.
许金曼 《民营科技》2013,(3):205-205
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1.
Despite wide recognition of the central role of knowledge and its transfer, extant research has focused much on some important asp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others. We focus on two underexplored issues in the knowledge transfer literature, namely: (a) compatibility of new knowledge with recipients’ needs, interpretations of its past experiences and its existing norms, and (b) organizational unlearning, which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atibility and extent of successful knowledge transfer. We examine different types and dimensions of knowledge compati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unlearning within our proposed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ss framework. We situate our discussion primarily within knowledge transfer in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Based on the proposed model, we also offer propositions future research can test.  相似文献   

12.
焦点人事     
《新前程》2008,(8)
  相似文献   

13.
焦点人物     
《新前程》2008,(10)
  相似文献   

14.
人来人往     
《新前程》2008,(1)
  相似文献   

15.
人来人往     
《新前程》2008,(7)
  相似文献   

16.
人来人往     
《新前程》2008,(2)
  相似文献   

17.
人来人往     
《新前程》2008,(6)
  相似文献   

18.
人来人往     
《新前程》2008,(4)
  相似文献   

19.
焦点人物     
《新前程》2008,(11)
  相似文献   

20.
人来人往     
《新前程》200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