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与国民素质关系密切。文化建设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提高国民素质。我国台湾地区在民众素质发展方面可为我们提供借鉴。为了促进社会进步,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因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3.
怀美娜 《魅力中国》2010,(33):216-21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开发。因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4.
林森 《魅力中国》2011,(4):220-22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因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因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因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7.
体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载体,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与国民素质的提高相辅相成,体育在促进国民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方面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提升国民素质,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作为高知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公民素质理应包括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文化素质和政治法律素质。当前,大学生的公民素质总体状况是好的,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高校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公民素质,以真正发挥培养人才基地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今后三年,是实现浦东新区在体制创新、产业长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面,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关键三年,也是两个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三年。社会事业作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经济建设发展相协调,新区市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也必须与经济发…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之前,广西社会经济极其落后,教育水平也很低,仅有各类学校1.76万所,在校生144.8万人,全省文盲人数占总人口80%以上.新中国成立以后,广西教育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