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自从北京的于凌罡“揭竿而起”,提出“合作建房”,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年来,“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在全国许多城市纷纷涌现,各地都有一些闻风而动,或者久已有心而今追随其后的人。福州的个人合作建房组织也在热火朝天地策划中多次参与土地竞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2006年11月15日,温州市“个人集资建房”牵头人、该市市场营销协会秘书长赵智强正式宣布:温州“个人集资建房”的委托开发商已于当日拿到政府挂牌出让地块,5个月后可望动工,将成为全国首首例个人集资建房项目,开发成本价则不到周边商品房市价的一半。 也在同一天,来自北京、广州、沈阳、武汉等地的7位个人集资建房牵头人到温州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个人合作建房研究会”。  相似文献   

3.
《湖南房地产》2005,(4):10-12,15
31岁的联想公司大型计算机维修工程师于凌罡,自2003年12月1日将自己的合作建房倡议书在网上公布以来,很快得到了不少网友的响应和支持。由于其涉及到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和广大开发商的切实利益,去年年末建设部向北京、上海、成都、南京、厦门五城市发函调研了个人集资建房情况,加上媒体的炒作跟进,个人集资建房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导刊》2005,(22):48-48
市场表现:自北京的于凌罡提出“集资建房”的提议后。各地参与者是风起云涌。上海、南京、成都、广州等地都出现了类似的组织。与之遥相呼应。 缘由探究:房价的不断高企。令腰包羞涩的人们不得不寻找另外一条能够花少量的钱。就可拥有自己梦想家园的新途径。 影响程度:个人集资建房虽是对传统房地产开发的一种颠覆;但由于其经验不足,难成气候。  相似文献   

5.
据京城首倡个人集资建房的于凌罡日前透露,目前已有500人参加了合作建房计划,由于人数已经达到要求,他们在1月15日召开合作建房联盟成立大会。据了解,从1月9日开始,来自京城4个律师事务所的9名专业律师已经组成课题组,开始做此次合作建房联盟大会的法律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6.
东民  洪丽英 《数据》2007,(4):39-39
当前,面对各地居高不下的房价,一些普通购房者不得不望“房”兴叹了。那么,个人集资建房能帮助人们尽快实现拥有住房的愿望吗?去年年末,个人集资建房模式终于在温州迎来了第一缕曙光:温州市个人集资合作建房项目近日拿到了政府挂牌出让的地块,这是国内首个拿到土地的个人合作建房项目。据测算,预计建成后房屋成本价为每平方米5300元,低于周边同类楼盘市场价30%。尽管这种建房模式自诞生之日起在业界就备受争议,但一般人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为了解公众对个人集资建房的看法,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温州、沈阳、重庆七大城市近千名公众进行了电话调查访问。调查显示:  相似文献   

7.
《重庆国土资源》2005,(9):39-41
北京凌罡注册公司寻求合作 北京首例个人集资建房一事又有新动向,3月18日,于凌罡在朝阳区工商局注册公司,并在当日验资完毕。据分析,此举不仅可以避开在建委的报批环节,而且简化了运作难度。  相似文献   

8.
潘军 《房地产导刊》2006,(24):14-15
全国个人集资建房组织首次"成功拿地"在温州的诞生,带来的不仅仅增强了全国的个人合作建房的参与者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它让此前一直停留在口头、字面上的研究、探讨成为了现实,已然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相似文献   

9.
2012年,曾经轰轰烈烈的”合作建房“卷土重来。7月.房地产从业者孙智群,以及被称为“个人合作建房破冰第一人”的温州商人赵志强.先后发布了进军北京合作建房的消息;9月.杨金城在河南许昌以个人委托代理建房名义建设的书香苑小区将迎来第二批业主:而2003年首倡合作建房的于凌罡,至今没有放弃合作建房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个人合作集资建房一开始就让弱势群体为这样一种利益诉求方式感到兴奋,但是在中国的现有法律中,并没有对此给出明确的指示,于凌罡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图来操作一个巨大的项目。  相似文献   

11.
单位集资建房与社会上个人集资建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主要就单位集资建房谈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个人合作建房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彬 《中国房地产》2007,(10):66-71
自北京的于凌罡于2003年12月首次发出个人合作建房的倡议以来,民间对于合作建房的热情越来越高,各地纷纷组建合作建房组织,意欲通过个人合作建房的方式,以较低价格实现安居之梦,在温州、深圳这种个人合作建房的方案甚至突破重重困难初步得以实现。但是,个人合作建房依然处于缺乏法律支  相似文献   

13.
当个人集资建房还在民间流传之时,在“两会”这样一个神圣殿掌,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玲研究员在两会期间提出,在目前应积极支持个人集资建房,使得个人集资建房终于可以从民间的街头巷议登上了两会的会场。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上讲,于凌罡们的集资建房计划可以将房价降低很多。但是,这也许仅仅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永远都难以实现,尤其是在北京等大城市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不断有人提出推行合作集资建房的建议。有些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报导,不仅把合作集资建房叫做“新生事物”,而且满怀信心地预测合作集资建房必将在我国形成“燎原之势”。其实,合作集资建房在我国已经走过了50年,而且出现过两次波折,目前正处于相当困难的局面。现在把它的风雨历程写出来,供有志于研究合作集资建房的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合作建房的本质是解决住房品质问题,包括质量、服务和权益等,而不是光图便宜。”在北京地坛公园旁一个小区的出租屋里,《中国地产市场》杂志记者采访到了被称为“合作建房第一人”的于凌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个人集资建房进行SWOT(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分析,结合国外发展合作建房的经验进行思考,为个人集资建房发展提供政策建议:适当地引导,立法发行,发挥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实际情况看,个人集资建房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中低收入老百姓住房难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住房市场供应压力。很有必要将个人集资建房纳入住房体制改革和政府工作规划,并且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管之下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9.
析个人集资建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个人集资建房问题被重新提及。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各方众说纷纭,已成为房地产界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个人集资建房行为确实未被法律法规所禁止,而且作为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法律所保护的并不是所有的个人  相似文献   

20.
沈平 《上海房地》2000,(12):23-24
集资建房,是改变住房建设由国家和单位包的制度,实行政府、单位、个人三者共同承担,通过筹集资金,进行住房建设的一种办法。多年来的房改实践证明,它为缓解城镇职工住房紧张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取消住房实物分配,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的今天,国家继续鼓励集资建房旨在加速解决无房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