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居民储蓄率是居民储蓄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中国居民储蓄率高、美国居民储蓄率低,中美居民储蓄率差异成为世界经济关注的一个重要现象。到2007年,中美两国居民储蓄率分别为37.94%和1.72%,差距高达36.22%。中美居民储蓄率的巨大差异,有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国民  相似文献   

2.
2004~2006年,美国国民储蓄率只占国民收入的1%,是历史新低。而中国目前的国民储蓄率接近50%,家庭储蓄率约为收入的30%。2007年5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联合情况说明”中表示:中关双方同意采取重大措施,降低中国国民储蓄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天辟地的第一次,也意味着中国金融政策将出现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3.
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中两个最为重要的国家,中美经济结构中重要的差异是储蓄率。两国之间储蓄率的差异对中美经济和经济贸易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两国储蓄率的差异现象、对经济贸易的利弊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从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的视角,同时考虑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因素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采用SPSS线性回归后退法分析中美贸易差额与人民币名义汇率、两国价格水平、国民收入、劳动力成本及储蓄率差额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中美双边货物贸易中美国的巨额逆差自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人民币升值无助于消除美国的逆差。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美贸易失衡持续保持高位,人民币汇率水平承受着巨大争议。本文在回顾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中美贸易失衡和人民币汇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人民币汇率变化、中美两国的单位劳动成本差异、中美两国的储蓄率差异、国外对华投资、中美产业结构差异等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美单位劳动成本差异、中美储蓄率差异及对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顺差都存在正向的影响关系。因此应正确对待劳动力成本上升、鼓励消费、改善中国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建立以"所有权"为基础的经常项目统计系统。  相似文献   

6.
一、储蓄率的国际比较 (一)储蓄率的定义 储蓄率是指储蓄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在国民收入账户中,国民总储蓄率等于国民总储蓄额占GNP(即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国内总储蓄率是指全国总储蓄额占GDP(即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储蓄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中,全国总储蓄额亦即家庭、企业和政府储蓄之总.  相似文献   

7.
在改进中美可比储蓄率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基于最新可得的中美可比固定资产折旧等数据,计算了2000—2017年中美可比国民总储蓄率、净储蓄率和中美可比分部门储蓄率。结果发现,中美可比储蓄率差距近年来呈下降趋势,而且远低于现有研究的计算结果。在考虑固定资产折旧的情况下,中美净储蓄率差距已下降至较低水平。在人口老龄化的长期趋势下,两国储蓄率趋同的趋势很可能是持续性的。基于此,认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逐渐从依赖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向投资驱动和消费拉动转换。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反事实实验方法对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我们建立了一个标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以模拟中国的储蓄率变动,然后运用反事实实验分别检验了1992~2007年期间人口增长率、资本回报率、折旧率、政府支出在GDP中的份额、TFP增长率对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TFP增长率的变化是解释中国储蓄率变动趋势的最重要因素。如果中国面临与美国一样高的资本初始存量和相同的TFP增长率,则中国在此期间与美国储蓄率的差异将会大大低于中美储蓄率的实际差异。所以,中美之间的储蓄率差异可能并不需要由中国的各种独特性因素来解释。  相似文献   

9.
《金融纵横》2009,(12):I0031-I0034
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居民储蓄率与其它国家或其历史情况相比都处于十分低的水平。个人储蓄在个人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由20世纪80年代上半叶的10%逐渐下滑至2005—2007年间的不足2%。但随着危机的不断演变,居民储蓄率也有所回升。2008年5月至2009年8月期间,居民储蓄率平均达到4%。通常在经济萧条时期居民储蓄率上升是比较正常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上升势头和延续时间都可能超出危机带来的影响本身,并有可能扭转1985—2005年以来的长期下滑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去推动储蓄率走低的因素目前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发生作用,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财富效应由正效应转变为负效应。其它因素还包括个人信贷环境的紧缩以及实施财政约束政策造成的政府转移支出的减少等。假若美国财政赤字仍然居高不下,实际利率的上升预计仍将推动居民储蓄率不断走高。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金融》2012,(11):4-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2009年我同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呈现高集中度趋势 (一)居民部门成为公共金融资源的最大拥有者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收入分配的结构性变化,国民收入逐步向居民部门倾斜,政府储蓄的比重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态势,居民储蓄的比重则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78—2005年,我国居民银行储蓄存款余额由210.6亿元增至14.7万亿元,国民储蓄率已高达46%。与此同时,储蓄存款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5.81%提高到2005年的81%;储蓄存款占广义货币M2的比重由1978年的16.2%提高到2005年的49.2%.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呈现一路走高的态势,水平之高、速度之快被称为"中国储蓄之谜"。探寻我国居民储蓄率高的原因,对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结构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如何作用于居民储蓄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口结构作用于居民储蓄率的理论机制,接着采用广义系统GMM方法分别对全国样本、东中西分区域样本进行了参数估计分析,从人口年龄结构、性别比、城镇化率等角度分别分析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作用效果,最后得出构建长效配套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金融支持老年服务化发展、协调区域不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研究试图构建模型分析居民不确定性、利率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进而分析了不确定性、利率对储蓄率的作用,储蓄率、不确定性、利率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以及当储蓄率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何种强度调整力度拉回到均衡状态.据此,建议各级政府在疫情期间全力做好"六保、六稳"工作,稳定居民不确定性感受.  相似文献   

14.
数字解析     
《时代金融》2014,(6):25-27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一项“中国储蓄率世界第一”的数据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最新发表观点说,中国最近几年储蓄率在50%左右,位居世界第一,但居民储蓄率只有20%左右。高储蓄主要表现在政府和企业,而不是居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多元函数模型建立居民储蓄率与工资增长率,利率、通货膨胀率、人口增长率的关系,分析各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程度,找出中国银行储蓄利率变化对居民储蓄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正>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储蓄率是个十分重要的变量,它的增长变化直接决定着一国国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目前,中国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国民经济总体的储蓄率近年来都处于较高水平,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一国工业化的推进,储蓄率将逐步下降,因此储蓄率高居不下是不现实的。我国储蓄率常年位居高水平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运用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重点从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关系、各部门储蓄率对总储蓄率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我国储蓄率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世界高位,但另一方面,“储蓄不足”问题也较为明显。随着贷款购房者增多,居民用于归还自身债务的被动储蓄增多,资金流入房地产部门,使得其他企业部门获得资金的难度加大。基于此,本文利用2018年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开展的江西省居民家庭专项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住房套数和房价预期对居民主动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住房套数与居民主动储蓄率显著负相关,房贷支出加大压低了主动储蓄率;房价预期与居民主动储蓄率显著正相关,并且房价预期的影响是异质性的。“一正一负”的作用力不仅吸收了居民当期消费,也透支了未来的居民消费。资金过多流入房地产市场,挤占了实体经济发展资源,造成居民“储蓄率高”与“储蓄不足”现象并存。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我国储蓄率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世界高位,但另一方面,“储蓄不足”问题也较为明显。随着贷款购房者增多,居民用于归还自身债务的被动储蓄增多,资金流入房地产部门,使得其他企业部门获得资金的难度加大。基于此,本文利用2018年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开展的江西省居民家庭专项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住房套数和房价预期对居民主动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住房套数与居民主动储蓄率显著负相关,房贷支出加大压低了主动储蓄率;房价预期与居民主动储蓄率显著正相关,并且房价预期的影响是异质性的。“一正一负”的作用力不仅吸收了居民当期消费,也透支了未来的居民消费。资金过多流入房地产市场,挤占了实体经济发展资源,造成居民“储蓄率高”与“储蓄不足”现象并存。  相似文献   

19.
研究房价上涨如何影响家庭储蓄率具有重要学术及实践意义,但已有相关研究依然存在分歧.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控制房产交易,以固定效应模型更准确地分析了房价上涨引起的房产价值增加对有房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实证发现,家庭房产价值增加1%,家庭储蓄率会降低3.6%,以人均土地供应面积作为房产价值工具变量的2SLS回归结果依然稳健.由于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以房产为主,房价快速下跌将会降低家庭财富水平,迫使家庭大幅增加储蓄,降低居民效用水平,而房价快速上涨,则不利于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满足.在此背景下,稳房价应该成为政府管控房地产合理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20.
研究房价上涨如何影响家庭储蓄率具有重要学术及实践意义,但已有相关研究依然存在分歧.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控制房产交易,以固定效应模型更准确地分析了房价上涨引起的房产价值增加对有房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实证发现,家庭房产价值增加1%,家庭储蓄率会降低3.6%,以人均土地供应面积作为房产价值工具变量的2SLS回归结果依然稳健.由于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以房产为主,房价快速下跌将会降低家庭财富水平,迫使家庭大幅增加储蓄,降低居民效用水平,而房价快速上涨,则不利于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满足.在此背景下,稳房价应该成为政府管控房地产合理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