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保证保险的法律性质和司法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险公司履约保证保险是工商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中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担保”方式。然而,对履约保证保险的法律性质到底该如何认定在理论和实务中一直存有争议。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关系到这一担保方式能否有效地发挥风险防范作用以及在业务风险暴露后该如何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为此,我们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 一、学术界关于保证 保险法律性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国内理论界对保证保险的法律性质主要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保证保险合同是担保合同(“担保说”),另一种主张保证保险合同是保险合同(“保险说”)…  相似文献   

2.
对于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在法律性质上究竟是保险还是保证,在理论界争议颇大。我国新修订的《保险法》虽然明确规定财产保险业务包括保证保险,但并没有对保证保险进行定义。本文从界定保证保险的内涵出发,在剖析目前存在的错误观点的基础上,论述了保证保险的法律性质和保证保险合同的主体,进而提出了合理构建保证保险法律关系的总体设想,并力争澄清保证保险合同的独立性、法律适用以及与合作协议和保证担保的关系等理论问题,以期为汽车消费保证保险合同纠纷的解决和我国今后保证保险业务的重新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美国信贷发达,是保证保险制度的发源地,保证保险是在商业保证业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保险制度,它具有商业保险特点,但本质上更具保险性质。在实践中,面临合同性质、法律适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立法的规范。本文从介绍我国保证保险的立法现状出发,探索其中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保险法在财产保险业务中新增加了保证保险,然而,并没有对其定义、性质、适用范围及合同相关内容做明确规定。因此,正确认知保证保险与普通财产保险的区别,把握开展保证保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面补偿协议(GIA)是美国合同保证保险业务实践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契约形式,其本质是对保险人追偿权利的固化和具体化。以GIA协议代替严格的反担保机制,不仅更加全面地维护了保险人的追偿权益,也更好地兼顾了权利人和义务人共同的利益诉求。借鉴美国经验,全面引入GIA协议,构建保证保险各方当事人共赢机制,是推动我国保证保险制度走向成熟和规范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保险法》财产保险业务中新增加了保证保险,然而并没有对保证保险的定义、性质、适用范围及合同相关内容做明确规定。因此,正确认知保证保险与普通财产保险的区别,把握保证保险在我国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具有积极意义。防范保证风险应从完善保证保险立法和监管制度、提高保险公司对保证保险的专业管理操作能力、创新相关产品、加强银保合作和信用环境建设等方面落实。  相似文献   

7.
围绕保证保险的法律属性,国内存在保证说、保险说及二元说之争论。相关争论的实质源于人们对保险与担保两种法律制度间基本功能差异的模糊认识,以及对保证保险行为无因性特征的忽视。保险的基本功能是分散与转移风险,担保的基本功能是为债权提供保障,二者侧重明显不同。保证保险是一种带有担保性质的保险,分散与转移风险是其首要功能和特征。保证保险合同与其基础合同间是彼此独立的关系,该独立性源自于商事交易本身对效率、安全和便捷的内在追求。当保证保险合同与其基础合同间存在冲突时法院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特别约定。保险人承担保证责任与保险责任之间的冲突并不能否定保证保险的保险属性。  相似文献   

8.
保证保险业务在银行汽车消费贷款、房屋按揭贷款等业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业务的迅速发展 ,保险公司拒不理赔 ,银行的贷款险而不保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 ,防范此类业务可能出现的风险 ,本文对保证保险的法律性质、合同各方的权利义务等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受益人”都是人身保险合同中特有的概念,然而随着财产保险业的发展,“受益人”的法律地位无论是在实务中还是在保险理论上都应该在财产保险合同(尤其是保证保险合同、责任保险合同)中加以体现。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老百姓消费,由此贷款购物这一新型消费方式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相应的与之配套的贷款履约责任保证保险业务也应运而生。贷款履约责任保证保险业务对于保险界人士来说是一个新兴事物,是一个尝试的。螃蟹”。在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无完整的个人信用保障制度,可以让银行既能放心的发放贷款,同时又能有效地制约贷款人如期归还贷款。目前,个人购房信贷履约保险和购车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在开办中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1.
工程合同保证保险制度有助于充分保护工程权利人的合同权益,促进我国建筑市场走向成熟和规范,但建筑企业失信违约的成本相对低廉,保险和风险意识不足及保险消费的正外部性特点等导致我国工程合同保证保险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全面激发保险需求,需完善工程监管体制和机制,强化风险与保险意识的培育,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并考虑必要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杨剑威 《金卡工程》2010,14(6):85-85
自1988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湖南省分公司开办”企业借款保证保险”业务以来,中国大陆保险企业经营保证保险已经快20年了。在这期间,我国相继开办了企业借款保证保险、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个人住房信贷保证保险等险种。自从保证保险在我国的开放,其在保险实务中也显然受到了广大消费群众的欢迎和青睐,以车贷险为例:伴随着汽车消费需求的增长,车贷险速度迅猛增长,2001年和2002年达到了高潮。广州地区的汽车贷款99%,是以保证保险为担保方式。  相似文献   

13.
保证保险究竟是保证还是保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证保险的性质在中外保险理论和实务上均有争议。我国司法实践中也产生了保证保险究竟是保证还是保险的困惑。国内开办的某些保证保险业务,名为保证保险,实为责任保险。保证保险与民法上的保证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法律制度,不能加以混淆。  相似文献   

14.
信贷履约保证保险在发达国家已有近百年发展历史,在整合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融资需求日益旺盛,为信贷履约保证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信贷履约保证保险业务(以下简称为保证保险业务)既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举措,也是保险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保证保险业务的规范发展,需要充分借鉴融资  相似文献   

15.
建立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的意义从国外情况看,目前保证保险业务主要集中在工程、个人消费贷款及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领域,还没有保企业大额贷款还贷信用风险的保险产品,对这方面的担保主要是来自政府部门。我国从1990年开始试办国内信贷保证保险(贷款履约保险),信贷保证保险均以申请贷款的客户为投保人,贷款银行为受益  相似文献   

16.
保监会《关于规范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在贷款流程、除外责任、索赔顺序、承保期限等方面对银行汽车贷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该《通知》将被保险人(银行)的实质性审查义务作为保证保险合同生效的要件值得商榷,也没有合理、公平地划分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的风险。对此.作者认为,商业银行在汽车消费贷款中不能过分依赖保证保险,积极探索汽车贷款风险防范的其他途径.巧妙利用保险公司的先索抗辩权并不包括汽车的其他财产险、偷盗险等险种的有利条件,注意区分汽车贷款诈骗的情况,严防保险公司对诈骗做扩大解释。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汽车贷款义务中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自1988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湖南省分公司开办“企业借款保证保险”业务以来,中国大陆保险企业经营保证保险已经快20年了。在这期间,我国相继开办了企业借款保证保险、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以下简称“车贷险”)、个人住房信贷保证保险(以下简称“房贷险”)等险种。但是,  相似文献   

18.
李慧 《上海保险》2009,(6):57-59,45
2009年10月1日即将实施的新《保险法》在财产保险业务范围增加了“保证保险”。而“保证保险”是保险业务还是担保保证业务,在学界的争议尚多。在现实操作中,很多经营“保证保险”业务的公司将此业务做成担保。笔者认为,我们并不能因为保证业务是保险公司开办的,就为其冠以“保险”之名,而忽视保险所体现的风险分散职能。若对“保证保险”的含义和性质认识不清,势必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199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浙江金华分公司首次试办机动车辆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2000年共承保机动车辆2583辆,收取保证保险保费422万元(车辆普通险保费为2574万元),已决赔款14.4万元,赔付率为3.41%。机动车辆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稳健发展,巩固了车险阵地,  相似文献   

20.
保监会《关于规范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在贷款流程、除外责任、索赔顺序、承保期限等方面对银行汽车贷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该《通知》将被保险人(银行)的实质性审查义务作为保证保险合同生效的要件值得商榷,也没有合理、公平地划分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的风险。对此,作者认为,商业银行在汽车消费贷款中不能过分依赖保证保险,积极探索汽车贷款风险防范的其他途径,巧妙利用保险公司的先索抗辩权并不包括汽车的其他财产险、偷盗险等险种的有利条件,注意区分汽车贷款诈骗的情况,严防保险公司对诈骗做扩大解释,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汽车贷款义务中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