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益诉讼制度的实践目的是国家试图以司法权的名义来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免受不法侵害.在不同的国家、社会背景下,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也表现出差异性.作为国家权力架构下的我国检察机关行使公益诉权以保障公共利益是否正当,在理论和实务界还存在不小的争议.如何来看待检察机关介入公益诉讼的正当性问题?本文试图从公益诉讼的本源、我国当前的宪政制度以及公益诉讼的实践来推证检察机关介入公益诉讼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2.
公共利益:公共治理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政治学理论认为,政府是社会利益的代表,其行政行为的价值取向应当是社会公共利益。然而,关于公共利益是否存在、公共利益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公共利益等问题,学术界依然存有分歧。文章通过梳理公共利益理论的研究脉络来探讨多元主体的公共治理境域中的公共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3.
公共财政是基于正当性原因对纳税人私有财产权的“剥夺”,是纳税人的一种权力“让渡”,公共财政收支要符合“公共利益”的需求。公共财政监督的宪政保障体现为宪政价值的内化,以及宪法对纳税人监督权的确认和对政府权力的约束。我国宪政保障是公共财政监督制度的核心内容,现行宪法已经从法治环境、权力约束与监督、纳税人权利保护等方面为公共财政监督制度提供了充实的保障,但囿于理念与运行机制的脱节,我国公共财政监督的完政保障还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应巩固公共财政宪政价值,分层次完善宪法保障公共财政监督的内容,多元化公共财政监督宪法保障的方式,不断强化我国公共财政监督的宪政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4.
消解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以维护公共利益是政府的重要责任,然而,因公共利益内容和对象的不确定性而常常为政府所滥用。其实,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关系,政府利益并不等同公共利益。为防止因政府滥用公共利益而引发与公众之间的冲突和造成对政府公信力的伤害,应通过立法机关依法界定公共利益,公众在公共利益上应当具有监督、参与、要求补偿和救助等权利。  相似文献   

5.
现代宪政学的基本观点是国家权力与非国家权力之间的联系必须通过在宪政结构中的互动体现。国家权力是以国家机器为基础,非国家权力则以公民社会为基础,二者之间构成一对带有权威性色彩的对应概念。宪政的人民主权原则规定了国家权力与非国家权力之间互动的必然性。太极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而宪政便是其在政治层面中的重要体现。强调阴阳协调、万物和顺的太极启示我们,非国家权力为阳极,衍生出了阴极的国家权力,它们应当在"你中有我"与"互依互存"的原则下展开互动。要建够国家权力与非国家权力之间一种恰如太极般的和谐有序的宪政互动模式,需要在前提、内容及途径三个方面进行制度性调适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目前反垄断法(竞争法)严重缺失的大背景下.知识产权法应当回归其立法最终目.要在有效地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以及鼓励创新、公平竞争的公共利益间进行适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考察国内外的财产法治实践可以看到,公共利益的范围是大致确定且动态变化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界限是辩证的,公共利益的评判主体和角度是多样的,可以透过基本权利和义务来观察公共利益的内容和界限;关于公共利益的六条综合性评判标准具有系统性和较强的操作性,应当通过立法来完善为公共利益牺牲的补偿机制,由此促进财产法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考察国内外的财产法治实践可以看到,公共利益的范围是大致确定且动态变化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界限是辩证的,公共利益的评判主体和角度是多样的,可以透过基本权利和义务来观察公共利益的内容和界限;关于公共利益的六条综合性评判标准具有系统性和较强的操作性,应当通过立法来完善为公共利益牺牲的补偿机制,由此促进财产法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莫于川 《现代经济》2007,(12S):6-11
考察国内外的财产法治实践可以看到,公共利益的范围是大致确定且动态变化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界限是辩证的,公共利益的评判主体和角度是多样的,可以透过基本权利和义务来观察公共利益的内容和界限;关于公共利益的六条综合性评判标准具有系统性和较强的操作性,应当通过立法来完善为公共利益牺牲的补偿机制,由此促进财产法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价值一直在发生变化,而责任的主题一直未变,变化的只是责任的形式。公共行政人员职业活动的最主要责任是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应当成为公共行政人员的信仰。要实现公共利益,公共行政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伦理道德素质,最重要的是公正、良心、宽容、忠诚,这些伦理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  相似文献   

11.
Let's talk     
“政府基于公共利益而提前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权力是由《物权法》、《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规范所赋予的,拆除危房、规划重建毫无疑问是符合公共利益要求的;但上述法律和成都市政府颁布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都规定在此情形下,应当退还相应年限的土地出让金,并根据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给予补偿.《安置意见》作为政府规章,也无权排除或完全规避《物权法》等上位法的适用.”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早期宪政思想经历了共和主义、自由主义、民治主义到劳农专政的社会主义的激荡嬗变,集中体现了20世纪初期中国宪政思潮演变的轨迹。在其早期宪政思想中,融入了来自于西方各家流派的思想,并且在中国的历史环境下进行了充分的发挥,彰显了自己宪政思想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3.
我国立法对公司的设立应当全面采取严格准则主义,同时,为维护公共利益,对于一些特殊领域,辅助以营业许可制度进行限制.公司营业登记的效力应当维持目前的要件主义的规则,暂时不能废除公司执照制度.  相似文献   

14.
公益诉讼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任何公民都有维护公共利益的义务,当之无愧也应当享有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为了鼓励公民提起公益诉讼并且防止公民滥用诉权,我们可以采取诉讼费用制度公平分担诉讼费用,仿效前置审查起诉模式防止滥用诉权和诉后追究责任制度制裁滥用诉讼行为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演为了切实保障慈善信托目的之实现和社会福祉之提升,受托人不再成为无人监管的强势主体,慈善信托应当接受多元化风险预防机制的约束,并贯穿其运行的各个环节。慈善信托关涉社会公共利益,其经济合同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天然代表者必然对慈善信托有所监管。同时为更好地匹配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植社会自治能力,信息公示应当成为社会监督慈善信托的常态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的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土地征用制度,其管理方式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思路和方法,不利于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与市场经济的平等与竞争原则相违背.解决这个问题,应当要有新思路,即"双轨制":公共利益征地,可仍实行现行征地制度;非公共利益的赢利性征地引入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7.
行政公益诉讼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益诉讼制度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监督行政行为。现行《行政诉讼法》没有就公益诉讼作专门规定。 应当借鉴有关国家的立法经验,尽快在我国行政审判领域内构建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中后期,国统区先后爆发了两次民主宪政运动。这两次宪政运动均以各民主党派为主要发起者和活动主体,在中共积极参与和推动下,以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个人独裁,争取实行民主政治,早日实现孙中山倡导的宪政为目标。它既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又以抗日战争兴起、发展为大背景。因此,两次民主宪政运动与抗日战争存在着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公司法》第213条与215条在公法领域上规制了公司从事违法经营活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成为《公司法》第5条第一款的配套设计,但是其在私法领域上存在民事救济赔偿不足的缺陷,因此引入公司设立无效宣告制度谓之必要。该制度一方面解决了上述立法缺陷的问题,完善了《公司法》第5条在私法责任上的配套制度设计,另一方面也维护了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及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司发展。虽然公司设立无效宣告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公司独立人格、有限责任的理念,但是基于对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法益衡量,在立法层面可以有效地平衡价值取向。例如,该制度适用的追责对象范围限定应当包括实际违法经营者及明知或者故意放任其实施的发起人或股东,适用情形上应当仅限定在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或禁止性规定,以公司的名义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经营活动这三类情形。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的民主、法治、权利和平等的思想与观念逐渐增强,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和民主政治体制面临着变革和调整的重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结晶,是最能实现人类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政治制度。应遵循宪政化的基层治理制度,坚守宪政化的基层治理立场,形构宪政化的基层治理思维,构建宪政化的基层治理模式,导入宪政化的基层治理文化,遵守宪政化的基层治理原则,搭建宪政化的基层治理秩序,塑造宪政化的基层治理农民,培育宪政化的基层治理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