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春兰三错     
《三联竞争力》2009,91(10):15-15
2009年9月,在暂停上市1年多之后,*ST春兰终于找到一个让人无言的方案:置入房地产。  相似文献   

2.
王娜丽  王凡 《新财富》2010,(4):52-71
2009年11月初,恒大继2008年初首次上市失利后,成功登陆香港主板市场,上市当日即成就了许家印内地新首富地位,成为继杨惠妍之后,房地产行业创造的又一任内地首富。然而2006年之前,恒大尚为偏居广州一隅的区域性开发商,许家印如何带领恒大在冲击上市的几年间迅速成为国内拥有最大土地储备的全国性开发商?  相似文献   

3.
艾博 《三联竞争力》2006,57(11):42-43
2006年10月4日,瑞安房地产(HK0272)在6月上市“戛然而止”后再度出击。瑞安此次上市共发行11.6亿股,最终以5.35港元定价,募集资金达62亿港元。挂牌交易首日,收盘上涨10.28%,表现不俗。  相似文献   

4.
2004年10月28日,冻结半年的农业用地到期,一旦土地解冻。是否会出现土地大批上市?按常理,土地放量供应会引起地价平抑,房地产开发成本降低,从而房价出现下调的可能。不过。这次不会轻易发生。  相似文献   

5.
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是开发商投资拿取土地的历史高峰期,这些土地将集中在2004年转化为项目上市。因此。今年将会是近年来新盘上市量最多的年份。根据京城各大房地产代理行的市场调查报告以及业界人士的预测,2004年推向北京市场的新盘规划面积将达到2717万平方米,数量多达100多个,数量超过往年同期的三倍,创下历史新高。而在集中放量的新盘中,不乏极具个性化的项目,纵观今年北京新开楼盘,显现出五大行业热点与市场亮点。  相似文献   

6.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市而求索。在楼市调控形势下,上市融资已经成为许多房企的选择。面对股市融资大门开启,多家房地产公司开始谋划上市,甚至一度出现扎堆上市的现象。除了拓展融资的渠道,上市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讲,还存在着哪些诱因?上市房企在战略布局以及产品策略上是否果真技高一筹?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在房企上市热潮背后,我们将拨开表象,深入探寻房企上市之生死迷局。  相似文献   

7.
彭飞 《价格月刊》2010,(8):19-22
新会计准则实施两年来,有关数据显示大多数上市企业投资性房地产仍采用成本计价模式,仅少量企业采用了公允价值计价模式,这与实施前的预测不一致。通过对管理层如何进行计价模式变更决策的分析,解释了上市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而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新财富》2007,(5):68-69
今年的“500富人榜”上,有不少地产行业的富人为缓解资金压力而将旌下企业包装上市,又因这些企业上市厉业绩表现良好、股价提升而财富大增,许荣茂即是一个代表。随着世茂房地产2006年7月在香港上市。许荣茂的财富由去年的69.6亿元骤增至今年的304亿元,排名由去年的第8位前进到今年的第2位。[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三联竞争力》2008,70(1):18-18
2007年11月22日,路劲基建(1098HK)发布公告,董事会有意把旗下在大陆的房地产业务分拆出来,然后单独上市。  相似文献   

10.
许家印     
《新财富》2009,(8):40-40
外表儒雅的许家印在冒险上市中显现出激进的一面,而豪赌首富的代价也几乎令恒大地产一度陷入绝境。恒大的这一经历启示出,大规模拿地再高额融资的模式或许需要向土地与资金并重调整。  相似文献   

11.
徐旻 《市场周刊》2013,(6):14-15
中国的房地产业终究沦为了一个世界级的笑话。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终于被领导者们领悟到应该是摸着砖头过河,于是房地产业被政府举世无双地列为支柱产业。政商紧密联手拆迁被城市居民和农民“侵占”的一片片国有土地,中国年轻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一种陉异的只涨不跌的景象,地产商采取一种白痴而野蛮的商业模式(拿地-建设-销售)赚得坛满钵满,而大地上只留下了一幢幢外形相似质量低劣的垃圾建筑。中国的房地产行业难道注定只能沿用这种傻瓜模式末路狂奔直到崩盘?这似乎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贵为行业领袖的万科地产多年来也只是在物业管理上做了一些不痛不痒的所谓差异化。自从2010年4月7日政府颁布《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陕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之后,由于文件中首次措辞严厉的明确了“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证监部门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这样的条款,房地产企业的上市和增发都基本一直陷于停顿。  相似文献   

12.
《三联竞争力》2008,70(1):13-13
2007年12月12日,鑫苑(中国)置业有限公司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房地产公司。  相似文献   

13.
南京今年将重锤清理整顿闲置土地: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按照保守估计,南京目前掌控在开发商手中两年以上未见动静的土地达100多万平方米,占去年商品房上市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东部时间2010年11月24日9时,北京时间2010年11月24日22时,中国北方最大的房地产经纪公司——北京思源兴业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成功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第二家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的中国房地产策划代理公司。思源  相似文献   

15.
3-4月,全国各大上市房企密集亮出2011年成绩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记者发稿时,共有近百家房企发布了2011年度业绩报告。虽然在惯性作用下,房地产企业的业绩仍呈增长态势,但却难以掩盖后继乏力之实。经过这一轮的房地产调控,诸多房地产企业显现出疲态。这些上市房企2011年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市场的窗口。《安家》杂志以全面而高度的视角审视房地产企业的现状与未来,以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把脉。  相似文献   

16.
孙红 《新财富》2007,(8):68-76,78
在搭建多层级海外上市架构的同时,碧桂园通过补税、大额分红、推迟确认收入、临时加大土地储备等财务手段,不仅使杨国强等碧桂园的原股东们得以将碧桂园上市之前的账面储备瓜分贻尽,降低了红筹上市成本,而且还将碧桂园打造成“业务模式独特、土地储备丰富、资产结构清晰、业绩成长良好”等受国际投资者青睐的形象,使得碧桂园在香港IPO的效果彰显:以较高的市盈率成功发行,连超额配售部分总共出让16.87%的股权募集到的资金达148亿港元,约是其上市之前净资产的10倍;而碧桂园上市首日市值便超过千亿元,成为内地上市房地产企业的市值冠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王济武 《新财富》2003,(10):16-18
截至今年上半年,SOHO中国、上海复地,上海仲盛等意图赴香港上市的内地地产公司几乎全军受挫,至于将来,其上市前景更为难测。然而这未必算一桩坏事,上市并非地产公司的最佳融资渠道,在香港,地产股也正逐步淡出股市。  相似文献   

18.
李彤 《商界》2006,(2):128-133
作为大陆第一只REITs,越秀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港上市,将引领大陆商业地产以信托方式赴海外上市的热潮,当年大批企业追逐红筹的一幕又会重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魏星 《财经界(学术)》2011,(24):191-192
一、深圳万科企业基本情况 万科全称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科地产”或“万科”),成立于1984年5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营住宅开发的企业,也是A股中具有的代表性的地产蓝筹股。万科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业.于1991年1月29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B股于1993年5月24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其主要经营中国大陆的房地产业务。  相似文献   

20.
张东 《财贸经济》2000,(8):54-56
让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职工已购公有住房进入住房二级市场进行交易 ,即公房上市的成败取决于许多因素 ,其中重要的条件之一 ,是上市公房的有效需求是否能达到和保持足以支撑公房二级市场正常运行的程度。而上市公房的需求不仅只是消费性需求 ,还包括投资性需求。因此 ,在注意启动上市公房的消费性需求的同时 ,必须对上市公房的投资性需求以同样的重视 ,即必须重视对出于投资动机而购买上市公房的购买行为——上市公房投资的开发和培育。一、上市公房的消费性需求与投资性需求上市公房并不因其特殊的产权运动方式而改变它作为住房的本质特征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