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商》2015,(27)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广东省2006-2001年间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广东省海洋第三产业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然而比较灰色相关系数,得出广东省海洋二、三产业与海洋经济增长关联度交替领先,所以,广东省在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的同时,应注意加大海洋科技投入,提升海洋第二产业中的海洋新兴产业的实力。  相似文献   

2.
海洋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海洋产业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什么叫海洋文化呢,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又有怎样的密切联系呢。本文针对海洋文化的诸多特点和海洋经济的现状,做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海洋旅游业是海洋产业中的重要一支,与海洋石油、海洋工程并列为海洋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以阳光、沙滩、海水为主要内容,以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体育活动和疗养活动等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海洋旅游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海滨游、海上游、海底游、远洋旅游、海岛游,按活动内容可分为海洋风光游、海洋生态游、海洋文化游、海洋度假休闲游、海洋运动娱乐游、海洋健康疗养游、海洋购物游等。  相似文献   

4.
海洋诸多产业都需要造船业为其营造平台,如制造钢结构、研制适配装备,造船业应担当海洋强国的桥梁,支持海洋事业向远海向深水发展延伸,将开发海洋,建设海洋,支撑海洋的事业做大做强! 利好频出 适逢战略机遇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更加明确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内涵、重点、目标和原则,强调要坚持大局观,做好陆海统筹,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保护海洋、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5.
《商》2015,(39)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发展海洋事业的目标。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增强海洋意识,尤其是青少年的海洋意识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首要任务。本文从海洋意识的概念、我国青少年海洋意识的现状分析以及提高海洋意识的途径三个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6.
我国海洋科技研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科技的大力支持,而海洋科技的发展又依赖于海洋科技的研发能力。经过近60年的发展,我国海洋科技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成绩,从增量到存量,科研能力和应用水平都有了长足发展。海洋科技研发状况既包括海洋科技相关的科研机构数量、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数量,也包括海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以及各地区海洋科技研发状况等。在肯定所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海洋科技研发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方针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的海洋循环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不仅是实现沿海城市的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有利于合理地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上的资源,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对辽宁海洋循环经济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理论体系也没有得到一定的完善,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辽宁海洋循环经济,总结出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并且提出一些促进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文章主要对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告》2013,(8):164-169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培育和弘扬海洋文化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国大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之一,由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共同举办,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分别以"海洋·人类·和谐"、"美丽海洋"为主题。  相似文献   

9.
《商》2015,(49):26-27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事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虽然是海洋大国,但并不是海洋强国。建设起一支强大的海洋人才队伍,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对此,我国应将海洋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战略地位,明确目前海洋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并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对策。从而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洋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0.
炫舞之海     
封面说明:作品来自全国大中学生第六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大学组)《炫舞之海》,以海洋鱼类作为设计主元素,巧妙地拼搭成海洋的"海"字,并作线条化透叠和立体延展,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节奏性。普鲁士蓝的海洋元素背景结合白色主图形,画面冲击力强,并很好地点题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的主旨:普及海洋专业知识,增强海洋意识,搭建一个全面认识和了解海洋、保护海洋和经略海洋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产业在北海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北海区海洋经济的总体运行现状及特点入手,重点分析了北海区三省一市七个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未来北海区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将继续保持主体海洋产业地位;海洋油气业将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将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其中,海洋生物制药、海水淡化与利用、海洋环保科研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该区域今后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伴随着海洋经济发展的种种矛盾,分析了海州湾海洋经济发展的问题,以海洋经济科学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海州湾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力促海州湾海洋经济科学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青岛蓝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和中央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以助推海洋强国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己任,充分发挥青岛市海洋科技名城效应,抢占全球海洋科技制高点,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建设以海洋科技教育为特色、海洋高端产业为支撑的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取得了明显  相似文献   

14.
把海洋经济打造成山东发展的新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和海洋经济战略规划,确定把海洋经济作为全省经济最大增长点和新优势来加以培植,构筑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实现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升。随着世界海洋新兴产业的快速涌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特征日益凸显。近年来,上海市海洋经济规模稳步增长,重点海洋产业快速发展,海洋科技水平大幅提升,但同时存在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力不强、海洋发展区域协作体系和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深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海洋功能区域布局;实现与自贸区联动发展,提升海洋经济开放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吴春晖 《中国广告》2014,(8):144-155
正中华民族创造、传承、发展了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的海洋文化。当前,举国上下正致力于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努力建设海洋强国。这不仅需要发展海洋科技、海洋经济等"硬实力",也需要不断提升海洋政治影响力、海洋文化感召力等"软实力"。  相似文献   

17.
叶冬娜 《消费导刊》2014,(3):160-160
目前,海洋文化观在学术界的研究存在一定缺陷,一是把海洋文化错误理解为“海洋”与“文化”的简单整合。二是对于海洋文化观的定义存在大而不当的缺陷,无法反映出海洋文化的起源与本质。三是海洋文化特征研究不够严谨。从根源上说是对于海洋文化观的发展历史研究不够,因而探讨海洋文化观的历史演变概况对于先进海洋文化观的构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殷凤春 《江苏商论》2011,(10):157-160
实施海洋开发是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战略任务,它顺应了全球竞争环境下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国际潮流,也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开发和利用海洋,需要海洋科技的支持,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海洋人才的能力塑造对海洋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海洋人才能力需求的分析,提出应当从观念上、政策上、机制上、模式上全面提升海洋人才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海洋开发。  相似文献   

19.
宋竟青 《北方经贸》2014,(11):185-186
海洋文化旅游是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吸引物,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度假、科普、教育等需求的海洋旅游产品。广东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开发观念不够创新、产品体系不够完善、服务管理不够到位、专业人才缺失、生态保护不够等问题。应采取相应的策略,重视海洋文化资源挖掘,增强海洋文化开发意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海洋文化政策法规;整合海洋文化资源,规划文化旅游功能区;构建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塑造核心产品品牌;加强海洋文化教育,完善人才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想要转变成为海洋强国就必须加强我国的海洋意识教育。通过梳理我国海洋意识的发展和现状,分析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我国海洋意识教育途径。加强我国海洋意识教育对于实现我国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