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也是存在着地域差距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应对这种情况就需要进行妥善的安排和处理,需要当地的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进行调控。下文就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进行简单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应当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解决区域经济在发展建设过程中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文章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进行分析,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简要阐述,提出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给予相应的协调发展对策,通过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调控机制,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完善财税分配体制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突出趋势和现象,在我国,区域间合作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但由于地区利益的矛盾,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壁垒成了合作的障碍。作为影响地区间利益分配机制的财税体制,必须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发挥积极调控作用,为一体化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明显存在着结构不平衡,规模上和地区分布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要根据不同经济区域的特征,明确界定我国的社会经济区域,制定好相关的区域发展政策,加强区间差异的调控,制定城市化的制度安排,注重城市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匹配,使城市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金融法在调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金融法在宏观领域的范畴内对区域经济进行调控,主要是建立在市场自发调节的基础上,通常一些行政手段和货币政策等,调控区域经济,使得区域间的经济能够达到协调发展的程度。本文主要从金融法调控区域经济的内涵入手,对金融法在调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加大金融法调节、控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前,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这既顺应世界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已经参加的多层次的,区域、次区域和跨区域的经济合作中,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整个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就中国如何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7.
自从我国出台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政策后,建立在市场经济意义基础上的宏观调控手段,便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伴随着在我国进入新一轮的经济上升阶段后,却出现了多次通货膨胀的现象,这就急需要紧缩性的宏观政策进行调控。而现在的中国,却与之前的经济膨胀的现象相反,进而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这就需要具有扩张性的宏观政策进行调控。由此可见,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所以,如何合理的运用宏观政策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则是目前我国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宫超 《商业科技》2013,(26):152-15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进程。区域经济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家只有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视,不断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才能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本文着重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并就如何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以便供广大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主要是指同一货币政策作用于不同经济区域会产生的不同政策效果,侧重于探讨货币政策统一性与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区域差异性间的协调.文章对货币政策在房地产市场上的区域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在房地产市场上表现显著,在我国表现为货币政策在东中西部的房地产市场上表现出不同的调控效果和区域差异.因此,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时,应该实行差别化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0.
王婧 《商》2014,(7):187-187
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历代领导集体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进行分析,结合每种区域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总结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区域产业经济也在逐步发展壮大,各地区的产业经济在发展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风险,因此,如何克服遇到的问题,排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保障区域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也是各地方政府在调控经济发展时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经济学家们先后提出的一系列最优货币区的判定标准,得出目前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差异十分明显,表明我国目前还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各区域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明显不同,因地制宜实行区域化的货币政策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国应根据地区差距的现实情况,全方位利用有区别的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权衡人民银行在调控时的集权与分权策略,完善金融行业的市场及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刘亚丽 《商业科技》2014,(30):259-260
我国自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来,政策面关于它的提法也经历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既与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关,也得益于学术界一直以来的理论研究。国外关于开放型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指导经济开放水平的理论和经济开放度的测度方法方面;我国关于开放型经济的研究则贴近中国国情,包括其内涵、西方国际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发展对策、开放水平测度及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然而面对世情、国情的变化,我国对开放型经济的研究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及政府的制度性调控方面都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张岩 《现代商业》2008,(18):148
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虽然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快,但是还存在农业区域经济差异逐步扩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相对缓慢,技术进步推动相对乏力,农业经济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如何调控其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因子,完善其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是加快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差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倍受学术界、政府和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江苏虽然属于我国东部沿海的发达省份,同样存在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问题,其内部差异的扩大将影响江苏省经济快速、持久发展。本文针对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区域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的中观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立顺 《财贸研究》1995,6(3):58-61
<正>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确定了合适的资源配置方式,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功能缺陷等原因,还需要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对经济的调控和管理,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则是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地方政府调控区域经济的必要性,及其调控的范围、手段等等。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财政税收手段已经逐渐成为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尚不完善的政策财政使得财政在实施调控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法制化方面广受争议。因此本文就财政税收调控经济行为的作用和必要性入手,针对现行税收调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税收调控法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差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倍受学术界、政府和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江苏虽然属于我国东部沿海的发达省份,但经济危机也会影响苏南苏北经济快速、持久发展。本文针对经济危机影响下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区域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阶段统筹区域发展的结构和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筹区域发展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一项核心要求。统筹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和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选择遵循区域时空演化规律的统筹发展路径,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基本内涵表现在它内容上的广泛性和空间上的多层面特征。可以认为,统筹区域发展是指一个地区在现代化的动力和制度革命的作用与影响下,政府或区域管理机构有目的地调控各种区域关系,建构统筹结构和选择科学合理的模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共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张敏 《商》2014,(1):115-11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结构转化战略的逐步实施,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将会出现重大的转变,并且我们也相信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同时也将在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世界经济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认真分析整体经济发展形式的前提下,更好的调整自身经济发展方向、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从而才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获取更大的收益,进而更好的推动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鉴于此,本文在认真参阅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一些浅薄见解,主要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现状展开分析,并对双方合作面临的新形势及未来发展新方向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