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融监管是确保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协调金融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采取分业监管的模式,从中国人民银行中逐步将监管职权划分到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三大机构。但是当前的金融监管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有必要立足于我国当前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剔除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为金融监管的优化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朱向华  王兴伯 《商业研究》2002,(19):104-106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执行的是分业经营的模式,但从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看,全能化是大方向。由于中国金融业制度不完善,金融监管手段、水平和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离全能银行的要求总体上还有一段差距,所以目前分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现实的选择。但是,我国加入WTO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及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进行混业经营的制度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朱向华  王兴伯 《商业研究》2002,(10):104-106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执行的是分业经营的模式,但从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看,全能化是大方向。由于中国金融业制度不完善,金融监管手段、水平和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离全能银行的要求总体上还有一段差距,所以目前分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现实的选择。但是,我国加入WTO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及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进行混业经营的制度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金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安全健康发展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需要不断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对金融发展进行指导和支持,保证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健康发展。随着信息产业和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已经形成混业经营的形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监管模式即需要符合本国现实情况,又需要与国际对接有机融合,金融也的混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转变金融监管模式的旧有思维,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经验,运用创新结合实情,形成适合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构建科学完善的金融管理制度和体系,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进行审慎性的符合我国金融发展阶段特点的选择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随着当前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也得以比较大程度上的开放,并且也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提出更加高的要求。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对于金融秩序的稳定以及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都存在着比较重要的影响。中国当前所具有的监管模式已经无法较好的适应现代金融的发展。在当前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中,实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始终是长期的过程,需要采取较为合理的方式不断构建统一监管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并且充分认识到其他国家金融监管模式构建过程中所具有的不足,促使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有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有效的金融监管是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一个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正是进行有效金融监管的必要条件.本文结合金融业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首先阐述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发展概括,从法律法规、监管方式、内控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金融监管体制有效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蔡初端  马诗怡 《商业科技》2014,(21):160-161
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主要模式有新建设立的直接模式和参股投资的间接模式两种。两种模式下,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包括对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对区域金融系统稳定的影响、对金融监管的影响和对金融创新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8.
彭景 《商场现代化》2007,(8):361-362
目前我国的金融业发展以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为主要模式,但金融业的综合经营已初露端倪,这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分业经营的条件下如何使金融监管适应新的变化,这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来选择。在目前的国情下,金融监管应在保障各金融监管机构独立性的前提下加强其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刘康华 《商场现代化》2007,(14):351-352
当前,国内现行分业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其进行变革,而统一监管模式的优势使其成为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田奎 《商场现代化》2009,(19):184-185
金融创新是金融深化的突破口,金融监管作为一种管制手段对金融创新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不同类型的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在互动过程中,共同促进金融业发展。本文简析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提出我国金融创新不要因曀废食,而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推动金融创新,以此来实现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建立完善的现代金融制度,高效而且合理的金融监管必不可少.金融监管是实现金融秩序稳定,维护金融体系安全有效地运行,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技术在为传统金融提供服务的同时,催生了金融领域新业态,对传统金融格局和秩序产生了冲击和挑战。在互联网等新型数字技术的支撑下,科技赋能金融,推动着金融服务领域数字化变革。在金融业发展初期,分业监管模式在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促进金融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在金融改革深化时期,维持分业监管的模式不利于金融业务体系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基于互联网金融特有的混业经营业态,探索混业监管模式,以“包容审慎”为监管原则,适度简化监管流程与要求,加快建立新型数字化金融监管规则,构建数字化金融生态监管框架、实行数字化监管,实现金融业在数字化背景下的稳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金融的监管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需要结合国情需要选择合适的金融监管模式,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对我国的金融监管的现状以及发展措施简要阐述,然后就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的演变以及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接着就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选择详细探究,希望能为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发展的理论进一步丰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目前仍为机构型监管模式,金融监管法制不健全且缺乏国际合作监管。随着金融业的发展,我们应相应变革和完善金融监管法制:确立功能性监管理念,以功能监管替代机构监管;制定中国特色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最大限度实现监管目标;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监管”立法,实现“他律遵法”向“自律守法”的转化;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立法,避免内国监管法律域外适用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持续深入与逐步完善,我国金融行业时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为了维护金融业健康稳定的运行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风险,故对金融监管体制的不断探索与改革便成为发展金融业的一条必由之路。文章试运用对比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2018年银监、保监两会合并及银保监会的建立进行解析,同时结合我国金融监管的历史沿革,分析两会合并前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并展望银保监会的组建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彭苏苏 《商业研究》2005,(3):148-150
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 ,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金融监管是现代金融业稳健运行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一些问题 ,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制定加强金融监管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7.
金融监管对于维护金融业稳定,实现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分析当前金融监管面临的新特点入手,进而指出当前金融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金融监管改革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琳 《财贸研究》2002,(1):53-57
金融业务的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讨论已有多时,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国际化、全球化发展,混业金融业务制度已成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但金融监管的分业监管模式与统一监管模式之争尚未引起我们的重视。在金融业务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传统界限逐步被打破的情况下,传统的金融分业监管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监管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但从长远看,加入WTO后,我国金融要逐步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为了确保金融运行的安全有效,我们应积极探索和创新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互联网技术作为依托,互联网金融下出现了很多产物,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互联网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必要对其进行监管,以保证其带着本身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健康稳定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鲜事物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进行分析,旨在促进互联网金融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先后选取了以美国、英国、日本三国做为已经实施"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模式国家的代表,对这三个国家监管模式改革的原因、措施、影响进行分析,得出金融监管模式一定要适应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混业监管"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再分析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从无到有再到逐步完善的进程,并指出了我国现阶段金融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我国金融监管的大方向仍然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简称"金监会"),并对现有的"一行三会"与"金监会"之间的行政关系进行划分,最终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