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动态关系变化。研究发现,从2002年到2007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不仅存在发展速度不均的问题,而且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发生了结构失衡的问题,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变弱,福建省制造业的发展有被孤立的风险。对此提出了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加快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及进一步吸引台湾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4~2011年的省域面板数据,采用门槛回归模型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也就是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会由抑制作用转变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可以使用汉森(Hansen)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生产性服务业FDI可以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研发投入水平在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确实存在门槛效应;生产性服务业FDI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与人力资本水平及研发投入水平之间呈非单调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这种提升作用就会发生显著性改变;随着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FDI促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系数就发生由负转正的变化,由抑制作用转变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制造业的发展中,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以湖南省为例,通过构造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对1995到2007年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单向的因果关系。政府应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和湖南省的产业结构情况,通过加强信息化发展、建立服务环境和加速园区建设等措施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定量影响,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2003—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除香港、澳门、台湾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状况进行描述统计,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存在门槛效应,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较低时,该影响显著为负,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达到某一门槛值时,该影响转为显著为正,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一步提升,正向影响进一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是我国多数省份存在的基本现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均衡发展,才能实现经济长期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6.
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天津的金融、科技等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度较高;生产性服务业与食品加工、造纸等传统制造业产业关联度较高,而与电子信息、装备制遣、医药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关联度较低。最后,提出了促进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各省份作为截面单元,各省份1983—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面板数据,建立中国制造业与商贸服务业增长的面板协整模型,通过面板单位根和面板协整检验以及完全修正的FMOLS估计,研究中国不同省份制造业增长对商贸服务业的依赖性以及地区差异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两者间短期动态调整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制造业与商贸服务业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东部地区制造业增长对商贸服务业静态依赖性高于中西部地区,各省份两者的长期均衡具有短期动态调整效应,但是短期内中国商贸服务业对制造业增长波动的动态调整度较低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系统耦合度模型,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具体测度了我国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与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水平,进而实证分析和比较了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对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对区域制造业竞争力具有明显提升作用,这种作用在两大经济圈之间以及各个经济圈内部各省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总体上看,两大经济圈应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其与制造业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以提升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增长与结构升级的双重压力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采用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产业关联指标,对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程度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两者互动不足,相互拉动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对于全面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厦门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应根据厦门市“二、三产共推进”的战略部署,采取相应措施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三重效应的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呈倒"U"型以及各变量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存在门限特征。根据2002-2013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设定面板模型,并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设为门槛变量进行门限面板模型估计,综合证实了三个假设,甄别出各要素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促进或阻碍作用的临界点。结果进一步表明,聚集的弹性效力呈现中东西渐次递减态势,空间语境下不同要素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表现出不同的线性或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产业的协同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它对就业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从理论上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区域内和区域间就业效应,并基于中国31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会显著提升区域内总就业水平,而且对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均具有促进作用;制造业集聚会促进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增长,但也会抑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域内协同集聚总体上抑制了就业增长,它们的省际协同集聚对区域内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总体就业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13.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主要从中间产品——生产者服务自身这个主要生产因素开始,分析了中间产品对两者的影响,以及其作为联系两者纽带的重要地位,分析了中间产品贸易的模式,以及现实中中国的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不平衡增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经济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回归从专业化和多样化层面探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不论是专业化还是多样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均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样本检验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主要存在于沿海省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中小企业。在作用机制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主要通过提高创新水平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而多样化集聚则通过加快要素流动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来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  相似文献   

15.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对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浙江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所产生的原因,分析了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浙江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与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利用甘肃省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采用相关指标,详细分析了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以及与先进制造业互动与融合的情况。结果表明,甘肃省先进制造业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仍需进一步加强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信息不对称下生产性服务业FDI的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壁垒的存在及高质量服务购买时的经验性特征使生产性服务业FDI在最初进入时往往会追随制造业。本文以美国1994—2009年进入25个国家进行生产性服务业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在信息非对称环境下进入东道国的空间集聚因素及模式选择;研究表明进入初期生产性服务业FDI往往追随制造业FDI,但随着信息壁垒的减弱,生产性服务业FDI和东道国制造业表现出更大的关联度;生产性服务业的价格指数随着服务业跨国公司数量的增长而降低,东道国生产性服务业种类的上升会降低东道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8.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转型的重点话题,引致需求的角度能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律的准确视角。从经验分析出发,运用投入产出模型与多层线性模型,得到以下结论:制造业发展高度不够所导致高品质有效需求不足,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目前制造业投资仍是生产性服务需求扩大的主要动力,但出口作用的潜力较大;从异质性角度出发,不同制造业类型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存在差异,我国目前的制造业结构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