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理念不断进步,循环农业思维更是在我国农业建设领域得到广泛推广与运用。其不仅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化与集约化,还可以让农业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农业产品实现多级利用,进一步开发各类农作物的产业价值;农业生产过程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被有效遏制,农作物附属品可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经济收益。文章探讨了循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希望借此可对相关从业人员起到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和利用现状进行估算。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产量巨大,但存在秸秆焚烧现象严重,综合利用效益低等问题,并且成为新的农业面源污染源。本文提出制定农作物秸秆焚烧排污权,秸秆的收购中引入农业保险等政策,以促进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促进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深入地分析了我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现行促进政策,阐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法,以期为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建议。[方法]按照法律法规、目标引导和考核、财税补贴、技术研发和推广、信息统计等进行分类,综合评述各类现行政策的特点、使用范围和有效性,并采用相关者利益分析等方法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结果]随着我国秸秆露天焚烧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加大了对秸秆综合利用重视的程度,出台一系列关于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等,初步构建了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体系,呈现出聚焦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和重点地区的趋势。但是,还存在着政策的有效性有限,未形成合力; 农民参与度低; 使用环节缺乏激励政策等问题。[结论]建议出台区域生态补偿制度,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鼓励终端产品使用和消费等政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加快推动我国秸秆还田利用工作,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方法]文章系统分析我国秸秆资源产生及还田利用现状、问题,集成构建了适合我国不同农区主要农作物的秸秆还田利用十大技术模式,并提出秸秆还田发展建议。[结果](1)全国秸秆资源台账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秸秆可收集量为8.65亿t,秸秆直接还田量为4.02亿t,占可收集量的54.7%;其中华北区、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西北区和华南区的秸秆直接还田率分别为70.1%、43.0%、60.5%、38.9、37.8%和63.7%。(2)针对不同区域秸秆还田的现状,围绕小麦、水稻、玉米和油菜等主要农作物,提出不同农区的秸秆还田利用十大技术模式:包括东北地区玉米、水稻、玉米—大豆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水稻、油菜—水稻轮、双季稻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华南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和西南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模式。[结论]针对秸秆还田利用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构建持续推进的工作体系、科学高效的技术体系、可考核评价的监测体系的发展建议,为全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5.
《农家之友》2003,(2):56-56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大约生产5亿吨农作物秸秆,目前只有少部分通过青贮和氯化或直接作为牛羊的粗饲料,还有一部分被农民用来生火煮饭,大约80%的秸秆在田间直接焚烧或堆放田间、地头、场院,任凭日晒雨淋。这些资源不仅被白白浪费了,而且污染环境,占用土地,甚至成为火灾隐患。武汉市华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引进国家发明专利成果,合作开发成功的高科技生物新产品——秸秆微贮宝能把这些秸秆充分利用起来,通过牛物发酵处理变为牛、羊、猪等牲畜喜食的优质饲料,形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国内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环节中的秸秆收集过程,分析传统收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作物秸秆不落地收集模式,解决农作物秸秆在收集过程中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为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创造更有力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董菊兰 《山西农经》2022,(18):113-115
文章结合临洮县农作物秸秆收集、存储、运输现状,分析了农作物秸秆收储运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和技术瓶颈,提出了加强宣传、建立专业化收储运网络体系、组建秸秆经纪人队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部门协作等措施,以期实现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的秸秆资源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秸秆资源产出与利用的变动趋势,就如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促进我国秸秆资源利用提出对策与建议。[方法]利用试验数据检索和定量计算的方法,重点从种植业结构调整、现代种业创新、轮作休耕等任务着手,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秸秆资源与利用产生的影响。[结果]以"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达到2020年规划期目标时,较2015年可减少玉米秸秆产出1 501万t,同时可为地区畜牧业发展提供青贮玉米等优质饲料、且玉米全株青贮通过养殖粪污得以过腹还田;若通过作物育种技术将水稻的经济系数提高0.03,可减少水稻秸秆产出1 360万t;实行耕地轮作休耕能够减少区域秸秆供应量,且随着轮作休耕试点面积的不断扩大,其减少秸秆产出的作用将持续增强。[结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望减少"无效秸秆"产出,减轻秸秆处置压力,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推动解决"小秸秆"带来的"大问题"。未来应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因地制宜调减"高产秸秆"作物改种"低产秸秆"或"零秸秆"作物;在充分发挥作物经济产量潜力的同时,通过积极培育和推广"低产秸秆"型作物品种、优化"低产秸秆"型高产栽培模式等途径控制作物秸秆产量。  相似文献   

9.
对刚察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主要是农作物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在刚察牧区主要为青稞和小油菜秸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秸秆也是一种粗饲料,特点是粗纤维含量高,并含有木质素等,能被反刍动物牛、羊等牲畜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提高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保障体系,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对我国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实施热点展开研究并提出完善对策。方法 文章通过选取近3年来我国24省61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实施方案,基于内容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法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64.0,对我国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支持热点、支持对象、支持方式和支持水平进行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 (1)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支持热点主要集中在技术培训、项目补助、收储运体系建设等方面;(2)当前政策支持对象主要是农户和提供秸秆综合利用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存在政策支持对象与政策实施对象主体错位问题;(3)当前政策支持方式以环境型政策工具为主,存在环境型政策工具过密、供给型政策工具运用缺乏创新和需求型政策工具运用不足的问题;(4)当前政策支持水平较低,存在政策支持清晰度低、操作性差、同质化强的问题。结论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保障水平,从政策工具上应加快以环境型政策工具为主转向多种政策工具协调运用,从政策实施上应及时调整补贴项目与补贴主体的时序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针对发展竞争驱动下产生的地方政府土地供应策略,从空间维度上展开进一步分析,解析城市土地供应行为中存在着怎样的空间互动关系。研究方法:运用2007—2017年的城市层面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1)服务于发展竞争的土地供应策略,对本城市和周边城市的用地增长都会产生影响;(2)工业用地价格波动与商住用地价格波动都会产生空间溢出效应,且前者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强;(3)工业用地价格存在“竞次式”的城市间互动,其价格增长会显著抑制本城市的用地扩张,但会促进周边城市的用地增长;(4)商住用地价格提升会促进本城市用地扩张,并抑制周边城市用地扩张;(5)作为因变量的城市用地规模,在同省/异省的城市间分别存在着“彼此促进”和“此消彼长”两种互动关系。研究结论:区域协调、用地增长两个方面要紧密结合,针对工业用地价格“竞次式”竞争和商住用地价格高价出让,从城市间关系协调入手进行调控政策的设计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基于Panel Data模型的土地供应量对房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目的:定量反映土地供应量对房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结果:一年前的土地供应量对房屋供应量的影响是正的,对房价的影响是负的,两者在统计上都是显著的,但土地供应量增加对降低房价的影响力非常小。两年前的土地供应量虽然影响房屋供应量,但却不影响房价。研究结论:影响中国当前房价的因素非常复杂,增减土地供应量对调控房价有一定作用,但必须同时有其他工具的辅助,否则其效果很可能不够显著。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分析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变化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效应,为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构建综合指标体系的熵值法测度城市发展质量,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土地供给与城市发展质量的相关性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无论是建设用地供应规模,还是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工业用地占比、商业用地占比、住宅用地占比、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占比),均与城市发展质量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变换关系,即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和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在服务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候,均存在一个动态的最优值或者最优比例。研究结论:建设用地供应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是动态调整的,需要根据建设用地供应和城市发展质量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最优的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和供应结构。  相似文献   

14.
用信任、关系承诺和依赖性3个维度作为衡量木材加工业供应链伙伴关系的调查指标,对福建省莆田市70家木材加工业供应链企业的性质、企业参与木材加工业供应链的情况、企业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更加偏好信任的企业类型以及木材加工业供应链的伙伴关系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不少原木材或木制品流通企业开始走上了工贸结合的道路,绝大多数被调查企业既有上游供应商也有下游厂商或经销商,一半的企业更加信任供应链上游企业;在木材加工业供应链中,多数企业对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关系承诺较好,多数企业认为通过建立供应链伙伴关系能实现双方共赢但倾向于有更好的供应商或厂商时选择更换。因此,建议在木材加工供应链伙伴企业间,建立以木材行业协会为纽带的信任机制,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木材加工业供应链伙伴间的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5.
基于供应链管理和共生理论,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界定林纸低碳供应链的共生单元结构,从风险、成本、资源、收益和自组织等多维视角,探讨了林纸供应链合作共生的需求及其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林纸低碳供应链的合作共生,源于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分散市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缓解木材供应短缺,提高共同收益等多重动力。进一步,从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共生交流机制完善和公平分配机制建立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形式也走向了多样化。近些年来,供应链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思想也逐步得到了管理界的认可。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协调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构建供应链的合作关系机制,成为供应链研究的重要命题。论述要通过建立供应链合作机制,在供应链内部实现信息共享、利润分配、风险共担,最终通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的提升而达到供应链上的企业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证,分析了森林资源对中国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中国人工造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但人工林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通过森林认证水平低,对进一步提高中国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十分不利。通过进口、对外直接投资可部分缓解原材料的供需矛盾,但从长远看,加快工业原料林培育是解决中国人造板产业原材料供应不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从全局和局部双重视角探究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差别化价格供地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面板Tobit回归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7—2019年长三角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呈稳步上升的态势,其空间分布格局由“中心低、四周高”演变为“东北高、西南低”。江浙沪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线性变化趋势均为上升,且江苏的增幅要高于其他省份。(2)全局视角上,地方政府差别化价格供地对工业绿色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引导工业用地资源流向高技术绿色企业,实现选择优质企业、优化工业结构、优化制度环境,来推动工业绿色发展。(3)局部视角上,地方政府差别化价格供地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在苏中、浙西南、皖南表现正向作用,与全局视角一致;在苏北、皖北、皖中表现出Ⅰ型负向作用,这源于非预期的挡板效应;在苏南、浙东北、沪表现出Ⅱ型负向作用,这源于工业政策优惠弱化效应。研究结论:虽然全局视角显示整体影响效果为正,但是局部视角显示部分区域存在抑制作用,可通过改进地方产业发展导向来引导差别化价格供地政策进一步释放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陈毅 《林业经济问题》2005,25(6):371-373
本文简要分析福建省人造板产业的发展现状,并针对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在新形势下福建省人造板产业应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技术改进、鼓励企业投资原料用材林建设和大力发展竹质人造板等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20.
工业原料林投资经济效果评价利率选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工业原料林经济效果评价中利率的实质以及利率选取的基本思路,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资金的使用成本的利率应当以市场利率为基础,并考虑国家对林业的产业政策、宏观经济形势和当前的利率水平、运作费用、林业风险及通货膨胀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