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制度供给与地方政府"搭便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是制度创新的重要主体,对加速全国制度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最近几年来,由于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和条件发生了变化,地方政府推进制度创新的积极性下降,而"搭便车"行为却大量增加.这势必影响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增加改革成本.因此,必须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加大创新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培养等方式,来减少与日俱增的"搭便车"行为.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政府行为与制度演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目前存在的自然资源的非法使用现象,是在当前我国自然资源公有产权制度和政府审批制度约束下,三种利益集团———上级政府、地方政府和非法使用者之间为了各自收益最大化而相互博弈的结果,是一种制度内生变迁过程。要彻底改变目前存在的自然资源非法使用现象,就必须调整现有的自然资源公有化产权制度和政府审批制度,促使控制权与收益权彼此对称。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行为对债务积累起着关键作用。地方政府不但是地方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而且它更是一个组织,符合"经济人"假设。在垂直集中的选拔制度、以GDP作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制度与中国特色的财政联邦制度等多重约束下,我国地方政府有着增加投资的巨大激励,并有典型的"利己主义"即腐败和"道德困境"即深信中央政府会"兜底"的特征,结果造成了地方债务高垒。构建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改变单纯以GDP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制度及实施举债追责制是控制地方债务风险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制度—行为—绩效(ICP)范式的分析框架,该文分析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制度基础、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角色冲突及其行为表现、房地产市场中的绩效。研究发现:双重身份带来的角色紧张决定了房地产市场运行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行为的内生性,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更倾向扮演"利益者"的角色,降低了房地产市场绩效。未来制度设计中应坚持市场化、制度化方向、民生导向,通过健全市场约束机制、重构财政分权体系、优化政绩考核体系等手段,实现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从角色紧张走向角色协调。  相似文献   

5.
我国房价上涨的特殊原因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房价收入比、商品房空置率和房屋租售率等方面对我国房价大幅上涨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房价上涨的特殊原因,并对信贷扩张、热钱涌入、地方政府行为驱动、实体经济资金注入等原因进行剖析,提出控制房价以使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制度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度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第三个因素"。依靠制度变迁吸纳域外生产要素是地方政府竞争实质所在。由于宏观失控的后果人人有份,地方政府为追逐本体利益与其他区域政府展开有利于己的竞争博弈,而无需负担宏观失控的全部成本。要正确发挥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需要对地方政府行为和激励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其制度转型方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土地管理体系的日渐完善,以市场化手段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已成为政府供地的主要方式。在博弈相关理论下,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城市土地使用权过程中,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之间会产生相应博弈。欲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就须规范房地产开发商行为和规避地方政府操纵土地出让价格等现象。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财政责任机制由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及其财政活动、财政利益相关者及其财政问责构成,是对地方政府财政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过程的概括。经济、政治和行政制度决定着财政责任机制及其变迁,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政治弱化+中央政府集权"的制度组合下,还是在"市场经济+政治弱化+中央政府放权"的制度组合下,我国的地方政府财政责任机制都不够完善,可行对策是从政治、行政和财政三个层面上推行分权改革并提供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9.
尚虎平 《财经研究》2007,33(12):128-139
我国各地广为诟病的重复建设、无用建设、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层出不穷,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区分"政府绩效行为"与"政府非绩效行为",然后找到地方政府非绩效行为的根源。文章在构建了一个博弈模型的基础上,发现这种"非绩效行为"绵延不断,日益翻新的根本原因在于这是处在横向和纵向行政职位晋升激励当中的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在信息约束和风险规避下作出的理性选择。他们为了取得组织部门任职、升迁考察所需的"绩效",就要同时关注竞争对手的动向,看着竞争对手所在地方政府的"出牌",这样至少可以保证不被竞争对手拉下。但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发起某种政府行为的地方政府与模仿的地方政府行为同时落在了"政府非绩效行为域"中。  相似文献   

10.
张庆 《生产力研究》2008,(13):109-111
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借鉴、运用西方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用以分析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丰富了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相关研究。但由于中西方地方政府所处的体制环境、制度环境、市场化水平、政府职能上存在较大差别,使得西方的地方政府竞争理论在我国的适用程度是有限的,不能完全用以解释我国目前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及其竞争模式。  相似文献   

11.
汪洋  赵晟 《当代财经》2007,(3):32-37
为缓解国际储备增长过快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我国货币当局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和"藏汇于民"的政策.然而通过对该政策的可行性分析,笔者认为,当经济政策遭到国内几乎所有经济主体有意识的成功规避,其政策本身也值得反思.现阶段控制外汇储备增长的目标应该是增加外资进行套汇投机的成本和风险;可供选择的政策包括对进行结汇的资金予以冻结或者罚息,并对可能通过转移定价方式进行投机的渠道进行重点检查.  相似文献   

12.
1.短期国际资本混入非贸易项下办理收结汇。主要表现在:(1)以外国驻华机构外汇的名义办理结汇。(2)通过汇入个人外汇(往往以“侨汇”、“赡家费”、“捐赠外汇”等名义)或带入个人外汇套汇。这些流入外汇通过结汇、外汇市场和黑市交易兑换成人民币,利用我国金融机构为吸引存款而存在的一些漏洞,赚取存款利息或直接进入深沪两地证券市场及国内有关期货市场牟利,然后通过银行售汇、外汇市场和黑市交易等途径将获利后的人民币兑换成外币,通过进口付汇、支付进口附属费用、进口时少进货多付汇或以汇出利润、股息和红利的名义以及个人向境外汇款…  相似文献   

13.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土地调控上的博弈色彩越来越浓,中央政府"地根"调控的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均衡有序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其决策是符合全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的.但是,作为具有"经济人"思维的地方政府,也有与中央政府利益不一致的地方.研究发现,由于中央对地方政府在土地调控中的投机行为不可能百分之百查处,加之官员任期存在阶段性,现有的成本收益布局决定了地方政府会在土地调控中采取欺骗行为,造成中央土地调控政策的梗阻.制度创新、GPS等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改变成本收益布局的措施,将有利于减少地方政府的投机行为,增强中央宏观调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自201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7 000美元,正式进入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以来,国家相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双创发展"等战略目标,各级地方政府更是密集出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创新公共政策,标志着我国政府公共经济政策手段的重心已逐步实现从产业到创新的转移。通过比较二战后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制度—政策"演变历史发现,创新需要制度和政策双轮驱动,其中制度发挥基础性激励作用,是主导性的;政策仅发挥诱导作用,是辅助性的;政府实施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的目标、工具、过程差异决定了基础制度变革必须先行。  相似文献   

15.
以"经济增长"竞争为实质的"晋升锦标赛"有效地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但这种竞争模式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扭曲了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行为,也带来社会矛盾的加剧。基于中国财政分权、政治集权的制度前提,本文提出地方政府应为"居民满意"而竞争,该竞争模式使得地方政府在为政治晋升竞争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辖区居民的利益,促使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行为发生改变。这种竞争模式,加强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对同级政府的监督,促进地方债务向更注重效率、结构更合理和管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方政府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了我国的市场化改革,降低了权力中心进行制度创新的风险和成本,进而提高了其制度安排的质量和效益.这种在宪法秩序、意识形态以及知识存量约束下的创新行为,存在着决策成本、规范成本以及风险成本,同时还会产生地区经济的发展、自身利益的强化和权力中心的认可三种收益.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实现制度创新的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我国农地制度改革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双层次互动进化博弈关系,探讨三个主体的行为和策略选择特征,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认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本质上是通过宏观层次的"选择"和微观层次的"突变"而逐步达成进化博弈均衡的动态过程.为了顺利推进我国农地制度改革,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同时兼顾三个主体的利益;保证宏观"选择"机制的健全;鼓励微观层次的"突变".  相似文献   

18.
政府行为与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下形成的,因此具有鲜明的制度结构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我国金融生态深刻受到金融生态环境,诸如法律制度、信用文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因素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金融体系一直处于政府行为主导下,造成了目前我国金融生态的非均衡性现状。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金融生态的环境问题,分析政府行为与金融生态问题的关系,并给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理论的视角尝试性地分析了经济增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地方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在地方政府行为"经济人"理性的假设前提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政府有扩大公共产品供给的行为倾向,从纯"经济"层面分析,这种公共投资的行为符合经济理性,而贫困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敏感性和更高的回报率,即具备所谓的"后发优势",最后进行了简要的评论,并探讨了发展水平差异的不同地区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我国财政分权化改革使地方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财政主体。现阶段,由于其特殊地位和利益要求,地方政府在总体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大量违背中央政策和公共利益的行为,对资源配置、公共利益和政府形象都带来了负面影响。规范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转变地方财政职能,加强地方财政监督,是规范地方财政行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