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选取了2011年到2014年的A股上市公司,并分为巨额盈利公司、微利公司、巨额亏损公司三类。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我国A股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与利润操纵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判断具有不同利润操纵动机的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的情况。得出结论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并没有成功遏制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现象,而且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对上市公司利用其操纵利润的制止现象不明显,上市公司仍有很大的利润操纵空间。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迎合管制,同时出于自身利益的驱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冲回"提升"企业业绩.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限制了部分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缩小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但由于资产减值准备提取规定的不完善以及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管乏力等诸多原因,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平滑"各经营期的利润,也正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项手段,新资产减值准备的实施将不能完全改变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进行调节企业利润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利润操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大量的不正当盈余管理行为,他们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进行利润操纵。本文就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的动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霞玲  程呈 《商场现代化》2006,(26):172-173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避免制度性虚盈实亏,保证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为经营者的审慎经营以及投资者的谨慎决策提供可靠和相关的信息。长期资产(包含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是《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后要求反映的项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均按单个项目计提,但是很少有市场参考价值作为计提依据,这在客观上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企业既可以通过少提资产减值准备掩盖风险、虚增利润,也可以通过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减少利润或加大亏损。目前,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实…  相似文献   

5.
财政部发布并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标志着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新会计准则虽对企业的会计行为、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状况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却存在一些灵活性与不完善之处而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契机。本文首先阐述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的影响,然后从操纵利润的动机和方式两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判断企业是否存在操纵利润的行为,最后提出了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金红谦 《现代商业》2007,(27):91-92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存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具有随意性、信息披露不足和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弊端。本文针对企业利用的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问题,提出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应加强几方面的建设,使其在实务中更具有可操作性;提高会计事务所的诚信,加强资产减值的独立审计,遏制企业操纵利润。  相似文献   

7.
谢静 《市场论坛》2006,(3):93-95
文章通过借鉴国内外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从资产减值会计基本理论入手,分析了国内会计制度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对企业的影响,还对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原因进行了透析,并针对我国资产减值理论和实务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金红谦 《现代商业》2007,(33):91-92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存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具有随意性、信息披露不足和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弊端.本文针对企业利用的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问题,提出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应加强几方面的建设,使其在实务中更具有可操作性;提高会计事务所的诚信,加强资产减值的独立审计,遏制企业操纵利润.  相似文献   

9.
一、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根据现行制度规定,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如果资产价值恢复,则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转回.而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无疑会导致当期利润增加.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很大的伸缩空间,而其计提和转回又会对利润产生影响,因此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就成为些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新会计准则若干新规定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根据现行制度规定,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如果资产价值’恢复,则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转回。而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无疑会导致当期利润增加。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很大的伸缩空间,而其计提和转回又会对利润产牛影响,因此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就成为一些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手段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润操纵是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我国具体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上市公司核算的方方面面,因此,很多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来操纵利润,利用关联方交易调整利润,通过折旧方式变更操纵利润,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通过虚构收入降低费用操纵利润.为了防范上市公司操纵利润,应完善会计准则,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改善上市公司外部监管,建立完善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的力度,有效的遏制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现象.  相似文献   

12.
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微利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条件。本文选取沪深两市A股2004年微利区间的98家公司为样本,以分布检测法证实了这一点。统计分析表明,微利公司并未显著地利用经常性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而非经常性损益是微利公司扭亏为盈的“法宝”,尤其是靠投资类事项、资产处置收益及收取资金占用费等关联交易和地方政府支持,调增非经常性损益。这为证券和会计监管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已引起各方面的极大关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挑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导致投资人无法进行投资评估,也导致了证券市场的混乱。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告各种作法来剖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既有上市公司谋取利益的主观原因,也有会计准则不完善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是个系统工程,涉及会计准则制定与完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系统、公司治理结构、市场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方面内容。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短期内利润操纵现象很难根除。我国应从政府部门、社会舆论等多个角度全面加强对会计的监督,出尽企业加强内部的监督,加大对利润操纵行为的处罚力度,以求达到对利润操纵现象的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原则上分别采用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合并对会计方法的选择差异将会带来不同的会计后果,如果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则会利用会计方法的差异进行利润操纵。为了防止企业的这种行为,相关部门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予以完善,即以政策性规定或条文的形式,严格维护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互斥关系;提高公允价值评估机构的获准入行的标准,确保公允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强化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对相关政策或准则规定有冲突的地方进行适当的修订。  相似文献   

16.
计提资产损失准备金是为了防范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资产减值对企业的利润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旧会计准则和制度未明确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导致在会计实务中可操作性较差。2006年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做了新的修订。明确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提出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定方法和资产回收金额的计量方法,使资产减值缺失的确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不承认人力资本和资本产权所有者对企业是一种投资的概念,致使职工分享不到企业的剩余。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对人力资本化会计体系进行改革,增设“人力资产”科目,在“实收资本”下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收入分配和工资制改革。会计核算改革就是在现行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的核算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非公允关联交易行为一直干扰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改变了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方式、方法,出现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隐形化和复杂化的新情况,规避了当前相关法律、法规这种非公允行为的规制。应对上市公司收款项的行为及关联方关系存续时间做出限制性规定,采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判断关联方交易,扩大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界定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盈余管理是企业在有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自由时,在合法的前提下选择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是企业作为追求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只有对盈余管理理性对待与恰当运用,才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实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Economic profits differ from accounting profits. Accounting profits are usually defined as revenues minus costs, and those costs as fixed and variable. Economic profits enlist a third cost, opportunity costs. While these costs are difficult to determine with mathematical precision, they are nonetheless significant, especially for decision making in business. They reflect social costs and benefits, tension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rporate interests, and all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siderations which enter into decision making in business. It is precisely within opportunity cost decision making that Primeaux and Stieber situate business eth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