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河北省辛集市垒头村永丰合作社是由17户农民自愿入股从事果菜生产的专业合作社,1984年社长赵和平带领该社38名社员借款5万元在76亩薄地上创业,十几年来,合作社不断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现拥有冷库6栋2000平方米,分体联栋钢筋骨架的暖气调温大棚15亩,固定资产总计500多万元,种植大棚桃15亩,极晚熟中华寿桃56亩,同时从事蔬菜保鲜经营。1999年合作社纯收入90万元,其中:15亩大棚甜油桃产量1.5万公斤,纯收入40万元,保鲜蒜台50万公斤,纯收入50万元,社人均创纯收入2.36万元,人均纯收入1.12万元。永丰合作社的主要做法1合作方…  相似文献   

2.
《云南农村经济》2006,(5):13-16
一、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一是发展速度日趋加快,覆盖面逐步扩大。据统计,截止2005年,全省共有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837个,其中属于经济合作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76个,成员62.9万人(户),实现总收入6.5亿元,带动农户106.1万户,较2004年1478个,增加1098个,增长了74%。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山东省沂源县信用联社燕崖信用社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扶持当地农民发展绿色无公害水果“大棚油桃”产业,使果农的收入成倍增加,仅此一项使全乡果农增加收入1000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真正让农民尝到了发展大棚油桃的甜头。图为沂源县燕崖;桃花屿村果杖在高兴的查看自家大棚的“油桃花开”。  相似文献   

4.
马金刚是天津市北辰区青光镇韩家墅村民,也是这个村的种菜能手。他在承包的6亩菜田里建设了日光温室三栋,每栋0.5亩。大棚四个,每个0.7亩,创年收入6万多元的经济效益。他种菜效益高,主要的经验是走好四招棋。  相似文献   

5.
《农民科技培训》2006,(9):23-23,25
油桃保护地栽培就是在一定的设施内,通过对环境因子的调节,为桃树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CO2等条件,实现反季节上市的一种栽培方式。保护地栽培又叫设施栽培,目前常用的有日光温室(塑料薄膜日光温室、玻璃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一般塑料大棚、智能型大棚、连栋式塑料大棚)。  相似文献   

6.
正31年,工工整整地记下60多本工作笔记,见证了一个人的毅力之坚。31年,掌握了20多种蔬菜栽培技术,研究创新了日光温室建造等30多项新技术,见证了一个人的头脑之聪。31年,1万公里路程,6个乡镇28个村630户农户,见证了一个人的为民之诚。31年,从一个中专毕业的普通农技推广员成为了农民倚重的大棚专家,天津市蓟县蔬菜服务站副站长李春生,用他朴素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7.
据我县对30户城镇住户和15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表明,2003年,我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74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728元,2004年1—9月,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为1038.4元,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6234.37元,比农村居民高6.0倍;据劳动工资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1—9月,我县收入最高行业的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达2712元,相当于农民人均月平均收入190元的14.3倍。  相似文献   

8.
不以恶小而为之——小议核桃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庆县是山区农业县,境内山高坡陡,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山区、半山区,山区群众一直沿袭着种植核桃的传统。特别是凤庆核桃因果大、壳薄、肉厚、味香的优良品质受到人们的青睐,1976年凤庆县被定为全省发展泡核桃一基地县。2004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目前,凤庆县泡核桃挂果面积10万亩,产量5300吨,产值突破1亿元。泡核桃覆盖全县13个乡镇,174个村,6.9万户农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1%,农民人均核桃收入已达13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4%。全县核桃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农户接近1000户,单户农户核桃年收入最高达7万多元。核桃产业已逐步成为凤庆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小康目标的产业载体。  相似文献   

9.
刘作照笑了。 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今年开春看到种植大棚蔬菜赚钱快,一心想建大棚致富。由于缺钱建不成,他愁眉不展,心里急得直打转。当地信用社的信贷员得知他的情况后,经过考察,为他送去了1.2万元贷款。刘作照连夜忙活,很快建成了2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引进日本黄瓜等新品种,从第一茬蔬菜上市到现在已经净赚了1.3万元,收回了投资,贷款也还上了,乐得他逢人便夸信用社好。在山东省莱阳市,象刘作照这样借助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致富的农民有22496户,信用社累计发放的2.7亿元小额贷款为农民带来1.6亿多元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0.
石桥河村民委员会新村村民小组共有50户197人,全部为彝族。地处海拔2500多米,耕地为山地,人均有耕地1.4亩,2005年,村组经济总收入达60.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3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22元,比2004年的2050元增长17.2%。全村拥有电视和音响50台(套)、摩托车41辆、农用拖拉机29辆、移动电话30部、太阳能卫生间配套6户、公共厕所6问,全村已实现户户通路、通电、通水,人均有一亩高产稳产农田(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农民科技培训》2010,(5):40-40
方形西瓜每个卖到100元,好看、好玩的创意农产品礼篮每个1000元.生产温室油桃亩产值6万元.种植香水百合鲜花亩效益达10万元,一盆创意盆景可以拍出60万元的天价……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甜头。发展创意农业产业成为农民的新追求。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灌云县大力发展农业设施栽培,力争“通过3年努力,确保建成10万亩设施栽培示范基地”。至目前,全县设施栽培面积达4万亩,培育了2万亩芦蒿、1.5万亩苔蒜、1.5万亩辣椒、1万亩浅水藕、1000万平方米食用菌等五大高效农业规模基地。去年,全县发展农业设施栽培可实现农民增收1.6亿元。在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过程中,突出“三个强化”。  相似文献   

13.
大连市甘井子区红旗街道岔鞍村引进的台湾果桑46C019品种,在日光温室进行栽培试验,通过科学管理,达到了当年定植、当年结果。果桑栽培一周年.亩产量1500kg,收入6万元,利润4.8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栽培效果和市场效益。  相似文献   

14.
正一年12个月,他有10个月住在乡村,帮助农民建大棚,手把手教农民种菜;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万元户还不多见的时候,他指导的蔬菜大棚,一个棚年收入就有1.5万元。农民兄弟都亲切地叫他"李大棚",蓟县农村还流传着"扣棚就找‘李大棚’"这样的俗语。他,就是天津蓟县农业局蔬菜站副站长李春生,30多年来一直在蔬菜生产技术研究、推广和服务的一线工作。先后获得过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天津市科  相似文献   

15.
设施栽培,是利用日光温室或日光大棚进行的果树栽培.目前,国内以设施栽培的果树有桃、樱桃、李、葡萄和草霉等.现将果树设施栽培的相关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退耕还林工程为云南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贡献云南退耕 还林工程自2000年开展试点工作,2002年在全省全面启动。2000-2006年,国家共下达我省退耕还林任务1417.1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33.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794万亩,封山育林90万亩。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3.4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56.8亿元,省级配套资金6.6亿元(含粮食调运费补助)。工程覆盖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涉及128.1万户农户、541.1万人,退耕农户户均从退耕还林补助中直接获得收入4963元,人均获得收入1175元。  相似文献   

17.
三元朱村是中国特色经济村,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全村共有215户,800口人,耕地面积1290亩,其中蔬菜面积1000亩,冬暖式蔬菜大棚500个。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三元朱经济的迅猛发展。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9800元,村经济总收入3308万元,各类存款余额1680万元。  相似文献   

18.
《农民科技培训》2007,(2):11-11
依玛尔·买提尼牙孜.1989年从新疆自治区鄯善县农广校农学专业毕业。1980年他在温室种植反季节蔬菜实验中.为技术人员做后勤服务。学到了不少农业种植技术。1986年,他向单位申请承包了3个大棚和1座玻璃温室,可第一年实践,4个温室大棚只收入了1万元,这使他深刻体会到自己仍需要系统的学习。得知农广校要招生,他激动万分,报名参加了入学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从此他在农广校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把所学运用到蔬菜种植实践中。有了理论知识作指导.他的实践工作如鱼得水.第二年,他的蔬菜大棚收入就增长了5000元.并且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这更坚定了他不断学习新知识的信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以发展设施栽培为总抓手,以高效特色农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扎扎实实推进"人人走出门、家家忙调整、户户上项目"创业增收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已经完成设施栽培13万亩,花卉苗木2万亩的特色园区建设,建成千亩以上设施栽培基地19个,日光温室大棚10000多栋、钢架大棚50000栋、连栋智能大棚2万多平方米,亩均净收益达4500元.  相似文献   

20.
一、建立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 (一)全市农民负担逐年降低。保山市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使全市农民负担由7666.1万元降低到3480.1万元,减轻农民负担4186万元,农民减 负率达54.6%,人均减负20元;2004年全面取消除烟草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及农业税税率下调1个百分点;2005年四个县全面取消农业税1978万元;2006年隆阳区全面取消农业税570万元;通过全市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的直接负担基本实现了“零”负担,为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