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现代美学的研究已经打破了只对美学理论关注,追问美的本质的传统格局,人们意识到了美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以及现实社会生活对美的需要,并将美学研究的理论视角从"形而上"转向"形而下"的具体的生活研究。现如今,各种审美文化相继出现,人们在认同审美现象的过程中逐步理解美的含义,社会开始向美的泛化的角度发展,美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即是生活。  相似文献   

2.
包装的美学情境是影响消费者产品评价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认为包装的审美吸引力越高越能提高产品评价,而本研究认为包装审美吸引力对产品评价的影响不应一概而论。通过理论分析,本研究认为优质或中等质量的产品在审美吸引力较高(vs低)的包装下,会产生更多的积极评价,其中消费者对产品的预期中介了包装的美学情境与产品评价的关系。而劣质的产品在审美吸引力较高(vs低)的包装下会产生更多的消极评价,其中消费者对产品预期与实际的不一致中介了包装的美学情境与产品评价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格式塔心理美学是在格式塔心理学之上发展而来,文章根据格式塔心理美学中"整体大于个体的总和"的审美意向,在阳朔"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山水之美之上,探讨阳朔山水的格式塔心理美学的整体、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后期设计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多种设计风格先后出现。人们开始厌倦了以强调信息化、规整化生产的、以"功能主义"为中心的包装风格,人们需要更新的理念替代旧的思维,主张在保证功能实用性的基础上以更多更美的形式满足于当今人类社会的审美需求。生态包装、人性化包装、系列化包装等设计理念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并逐渐成为当代包装设计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王国维难题"的"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是一个"二律背反"的命题,这个悖论的产生是西方现代哲学文化中理性与感性、科学与人文、形式与内容、外在与内在、时间与空间的二元对立、矛盾所致。王国维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最早自觉发现了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的这种矛盾并中西求索以解决之,其成果便是时空交融、意与境浑、入内出外的境界论时空美学。其实,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成果就是对中西传统文化、现代主义进行的现代转化,从而使他的美学超越了美在形式、美在社会实践的现代主义哲学与美学范式,而进入美在生命时空的美学与哲学前沿。  相似文献   

6.
被称为"王国维难题"的"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是一个"二律背反"的命题,这个悖论的产生是西方现代哲学文化中理性与感性、科学与人文、形式与内容、外在与内在、时间与空间的二元对立、矛盾所致。王国维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最早自觉发现了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的这种矛盾并中西求索以解决之,其成果便是时空交融、意与境浑、入内出外的境界论时空美学。其实,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成果就是对中西传统文化、现代主义进行的现代转化,从而使他的美学超越了美在形式、美在社会实践的现代主义哲学与美学范式,而进入美在生命时空的美学与哲学前沿。  相似文献   

7.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绘画主张从美学研究的秩序中解脱出来,主张无目的的美学观念。而对待绘画作品,人们认为只有艺术家才能与艺术对话,依然习惯于依赖所谓艺术评论家的标准去获得绘画的审美信息,不敢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哪怕是一些真实的感受,其中大多数的人们是由于忙碌,由于惰性,对绘画审美的认识盲从于"专业认识"的介绍。这剥夺了时代进步而赋予人们的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8.
刘勰所撰《文心雕龙》,堪称中国第一部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学批评巨著,其中,"风骨论"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及审美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在美学视角之下,"风骨"内涵之美就在于一种勃发的生命强力所产生的动人精神力量,是幡然觉醒的生命意识内涵与自觉美学追求。"风骨论"进一步发展了古代"文质论",揭示了文章"通变"问题的关键,并为唐诗的复古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在文学的审美本质与鉴赏尺度上,它具有极高的美学理论价值,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文学批评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当体育教学的内容不断丰富、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之时,人们对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已超越了纯运动技术,具有了精神上更高的追求。根据美学原理中"吸引"和"愉悦"是产生美感的两项不可或缺的条件的理论,要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努力克服审美限制,提供审美保障条件,分析审美层次等体育与美学相互联系的思想,从而构建具有审美元素的高水平体育课。  相似文献   

10.
该文论述了广告语言作为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美学价值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是以功利为前提的依存美 ,是体现着特定社会的审美趣味 ,是一种深刻的审美教育。同时 ,也指出了其创作中的反美学倾向  相似文献   

11.
1912年在《作为艺术要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中,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布洛提出"心理距离说",认为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只有保持适度的心理距离,审美才能够进行,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认为"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距离"说从美学角度可以分为时间、空间、情感等,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粗浅分析,认为人与人之间相处产生美感的原因之一也在于距离。  相似文献   

12.
该文论述了广告语言作为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美学价值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是以功利为前提的依存美,是体现着特定社会的审美趣味,是一种深刻的审美教育。同时,也指出了其创作中的反美学倾向。  相似文献   

13.
将编辑活动纳入到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整体框架中加以考察,学术期刊的编辑就是编辑人员传达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学术期刊编辑活动的美学研究,涉及编辑审美主体、编辑审美对象以及编辑审美活动这三个基本要素。一方面,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内容上必须具有真善美和科学美的美学品格,力求文稿内容的求真合善,讲究作品内容的理论美、逻辑美、结构美与语言美。另一方面,在编辑实践过程中,编辑人员也要根据自身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按照一定的形式美法则,对编辑对象进行精心选择、设计、编排和艺术化的处理,从而构建期刊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从"为艺术而艺术"到"生活模仿艺术",是唯美主义走出象牙塔走向现实生活的第一步。艺术化的生活以否定的姿态反抗着平庸、晦暗时代,带来了震惊效果。不过纯粹感性的美,却契合了新享乐主义思想,并没有提高生活的精神境界。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画像》从独特角度触及了现代人审美的误区,本意叛逆的审美生活最终堕落为庸俗的欲望满足,这便是建立在感性一元论基础上现代审美主义无法逃脱的宿命。  相似文献   

15.
老子在以"道"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上提出了"美在自然"的美学思想,强调自然为美、朴素为美,倡导自然而然、顺其本性。老子以自然美思想为基础形成了一种自然、清新、真实,摒弃世俗和功利的美学追求和人生境界,对现代社会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翻译的美建立在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体验和翻译的美学标准基础上.审美容体是判断原文的审美价值,观察原文的美学表象要素,主要表现为文字结构和组合形式的形式美及音乐结构和音位组合形式的音乐美.审美主体必须具备审美素养、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在审美体验中应该遵循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的认识,转化、加工和再现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7.
略论健美操与体育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渗透到体育学中,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即体育美学。体育美在现代健美操中体现出增进健康美、塑造形体美和陶冶心灵美3个主要方面。通过美的艺术化的体育,人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得到发展。体育已成为人们现代文明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相融的完善审美状态,罗尔斯顿和伯林特先后提出了荒野美学和环境美学。他们各自着眼于荒野和环境,分别以内心情感和身体知觉为途径,营造了"精神家园"和"现实乐土"两大美学意象,让我们能在精神上和现实上回归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和最高追求是"道",在其思想起步的地方并无专门之心去"求美",但"道"在运行过程及对人生的影响中,不期然而然地指向了一种最高的美学精神,也即庄子说的"大美"。一方面,"大美"是一种道的可感形式;另一方面,对"道"的体认需借助于美的活动和精神。天地运行是道的显现形象,天地之大美即是道的可感觉形式,而天地的审美之维在于其整全、无限、无为的特性。道家美学思想通过对道和天地大美的体认而立足于人和人生,对走出现代教育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天地大美立教,强调"内养"之"修道",此修道过程也是成就生命之大美的过程:其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完整而丰富的人,因此需要警惕现代教育中知识技术对"道"的分裂和遮蔽;教育之本性在于以有限的"教"启示和通向无限的"道",因此需要注意解脱于有限的教育内容和载体的束缚;教育应无为而无不为,因此需要顺任自然而非威慑强制,以道主知,还天地万物以生机。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传统的德育思想既丰富多彩,又博大精深,其中以孟子的德育思想最具特色。孟子德育目标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意蕴,即"化育君子"的理想人格之美和希冀"仁政"的和谐统一之美。对孟子德育目标的美学意蕴进行深入探究,有助于反思现代德育过程中的诸多不足,从而丰富现代德育内容,拓宽德育视角,优化德育过程,提升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