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燕  马怀礼 《时代金融》2013,(3):158+160
为解决农村金融资源匮乏的问题,中央在金融体制改革中,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缓解了大型商业银行涉农不足,农村资金供需严重不平衡的难题。丰富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类型,提高了网点的覆盖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当前的发展中同样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中资金不足是影响其发展最大的障碍。同时,我国存在着大量民间资本。如何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是当前中央解决农村金融资金不足的重点所在。本文通过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发展现状,探索民间资本进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花弘毅  李曜 《金融研究》2022,510(12):112-129
本文基于银行网点设立和家庭信贷选择的视角,研究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对城乡居民贷款可得性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异质性影响。根据我国2000—2018年县域经济、金融机构网点和CHIP2018家庭调查等数据,研究发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表现出良好的支农支小效果,缓解了农村地区信贷约束,比较而言,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表现相对偏弱。具体来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扩张提高了农村居民的贷款可得性,进而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研究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对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培育健康、多元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有效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贷款业务是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主要手段,贷款价格是信贷资源配置的核心因素。本文介绍了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应该遵循的原则,分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影响因素。然后,针对各种定价方法的优劣,选择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方法,并介绍了试点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实践。最后,结合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需求现状,参考其他金融机构,提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订贷款利率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西方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证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强力支持。同样,我国的农村、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因此研究农村金融发展意义重大。首先通过对农村金融演化理论和国内农村金融相关研究进行简单回顾,然后对观念创新进行了定义同时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了分析,接着对农村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观念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从金融机构、政府、农户三个方面提出了观念创新。  相似文献   

5.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受到参与主体不足,金融服务提供机构偏少的限制。在主要商业银行大力进行城市化发展战略后,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需求显得十分紧迫,特别是一些区域经济水平较低但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强烈的城镇,农户自营贷款、小企业生产贷款、农业信贷等农村金融的主要服务形式也因金融服务机构的不足而受到抑制。2009年7月29日,银监会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的通知,整体规划布局我国未来3年的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深入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对于农村金融市场而言,仅仅鼓励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领域是不够的,需要有一套基本的规则和制度框架,保障所有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机构都可以在市场化原则的指导下获取恰当的盈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进入活跃了农村金融市场,为贯彻国家服务三农的战略提供了金融的支持,但是如何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成长的能力,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和安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探索出一套完整健全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论文基于金融效率视角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对国内外农村金融机构效率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述,进而提出在农村金融改革背景下,研究农村金融机构资源配置效率、运行效率及效率评价的方法,为深入研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理论和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借贷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借贷市场中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的借贷行为事实上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本文通过运用博弈论,构建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借贷行为博弈模型,对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存在制约条件下的行为及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博弈分析.同时根据博弈分析结果,对农村金融发展提出建立农户个人信用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在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对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现状中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最终为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促进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2006年以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放宽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一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运而生。这些金融机构对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构建新型农村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运行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暴露出不同程度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其当前发展困境和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陈清河 《甘肃金融》2010,(10):67-67
(一)合理配置农村金融网点资源。人民银行要协调涉农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做好结算业务的相互代理,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输血"。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农村金融市场,要结合农村地区情况合理增设营业网点。农业银行定位于服务"三农",充分发挥其在支付结算方面的资源及技术优势,网点布局应适当回归  相似文献   

12.
自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以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为主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近年来快速成长,明显提高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和农村居民存贷款的方便程度,有效改善了“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乡镇”的金融服务状况,已经成为农村金融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不少制约因素。进一步强化政策选择和制度创新,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改善农村融资和服务环境,加快“三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传统银行为主导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已发生深刻变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整理得到的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新型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东部地区和农村金融规模大的地区,新型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会减弱新型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制发展道路,在今天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的要求下,已显疲态。同时,调控农村经济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弱化,已经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转型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和特点进行观察,分析农村金融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结合当前中央和地方的支农惠农助农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机构农村市场开拓提出对策,并为地方政府利用金融机构进行农村经济发展提出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5.
农村金融供需不对称的症结在于小农经济与现代市场之间体制不对称,银行与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破解这一难题应从增量改革入手,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发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农村金融市场有序竞争,使正在成长中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承担着"支农支小"的重要角色,是我国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支小"上存在地区分布两极化、目标跑偏、服务模式僵化、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建议通过财税、货币政策优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创新"支农支小"服务模式、提高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在多重因素制约下,面对农村的信贷需求日益呈现区域差异化和多样化的态势,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上,需要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在农村金融制度、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等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增加农村地区的信贷供给,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本文以益阳市农村金融服务实践为调查,提出了创新农村信贷服务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行为的视角出发,本文分析了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是否能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的问题。本文将2010-2016年村镇银行设立数据与1020家县域农信法人机构数据进行匹配,基于"准自然实验"的思路和渐进性双重差分方法,对因果效应和中介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第一,设立村镇银行能够激励农信机构提高涉农贷款比重,表明村镇银行产生了"鲶鱼效应",此时农信机构倾向于采取"掐尖"的策略,导致涉农企业与组织的信贷可得性提升,而普通农户未从中获益;第二,设立村镇银行会增强县域金融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进而提高农信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意愿;第三,村镇银行自身网点数量的增加会放大其带来的"鲶鱼效应",并且村镇银行对农信机构支农行为的影响不受县域内其他银行网点增设的干扰;第四,尽管在不同市场势力的农信机构之间,设立村镇银行对其支农行为的激励作用没有显著差异,但这一激励作用在农信社和农商行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即在村镇银行的"鲶鱼效应"下,农商行更倾向于提高涉农经济组织贷款率,农信社更倾向于提高农户贷款率。本研究为村镇银行的"鲶鱼效应"提供了实证支撑,并结合中国农村金融的实践经验对"市场势力假说"和"信息假说"等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地调查,笔者发现了中部地区银行网点分布的分层现象,而东部地区却不存在这种现象。本文通过进化博弈模型,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网点布局是内生于经济发展的,虽然国有商业银行迅速退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场真空,但是政府不应该对商业银行撤出农村网点的行为进行干预,反而应该积极鼓励农信社和民间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国有商业商业银行主导城市市场,农村信用社和民间金融机构主导农村市场的市场格局,以达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金融与市场》2011,(8):60-6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缓解当前农民贷款难、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竞争活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山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理论和现实入手,深入剖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实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