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密问题"引发了经济学界关于人的本质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持续讨论,国内学者近年来对此问题也有相应研究。文章认为"人"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利他"和"利己"只是人性之经纬两度。只有从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两方面进行双重约束,均衡市场经济主体的"利己"与"利他"行为和动机,才能维护社会之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2.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分别引申出了"经济人"和"道德人"两种概念,"经济人"是一种利己主义,"道德人"是一种利他主义。这种"利己"和"利他"之间存在着矛盾,被称为"斯密悖论"。而对斯密悖论中的"利己""利他"进行调和有助于解决我国市场转型中出现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3.
文章将组织公民行为(OCB)的动机区分为理性利己和社会利他,以他人取向不同水平和回报的不同情境为切入点,运用情感事件理论和他人取向理论,结合问卷与实验心理学方法,对基于两种不同动机的OCB产生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当存在回报期望,他人取向低的员工更有可能基于理性利己的动机而产生高水平OCB;当不存在回报或存在回报责任时,他人取向高的个体更有可能基于社会利他的动机产生高水平OCB。  相似文献   

4.
吴学凯 《魅力中国》2013,(32):56-56
目前全球性的社会责任意识,正在面对巨大的挑战。企业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也必须变革,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环境。本文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相应的研究。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一种利他,也可利己的选择。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利益焦点,改变传统股东至上的财务管理模式,构建利益相关者的新型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斯密问题"与经济学的灾难史 经济学的先圣亚当·斯密的两部代表作品<国富论>和<道德情揲论>留下了一个"斯密问题".<国富论>思想是建立在"人都是自利的"普遍人性的假设上的,斯密由此论证在自利动机之下的人类如何造就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而<道德情操论>则鼓励人类的同情心和自律行为,以及此种美德对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那么,斯密真正赞颂的是什么,是自利的行为,还是明显利他性的同情心和自律行为?斯密究竟更侧重自利行为对社会进步的意义,还是更侧重同情心和自律行为对社会进步的意义?究竟是自利的行为还是人类的同情心及自律行为最能体现人性的内在规定?由此而推开来,经济学究竞应当在人类"自利"唯一的假设下继续进行"工程学"式的研究,用追求最大化的公理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经济运行,还是应当加入同情心等伦理的内容,存认定人类行为动机和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展示另外一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图画?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的时代背景下,完善和发展集体主义,丰富集体主义内涵,对集体主义的道德思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集体主义中存在利己与利他的问题,集体主义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曾伟 《改革与战略》2012,28(3):26-28
文章对亚当·斯密在《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部著作中的提出的"经济人"和"道德人",从人是两者的统一体这一思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经济人"中"利己"的人性假设包含着"道德人"的"利他"成分;而"道德人"中的"利他"却又常常意蕴着某种"利己"。并认为以亚当.斯密《国富论》为发端的西方经济学实际上存在两个假设前提:一是由"经济人"假设引致出的"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二是由"道德人"假设引致出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信用机制——它保证了市场自由交易能够长期实施。此外,文章从我国社会贫富分化的现实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完善的新阶段,应改变"以经济为中心"观念,从"走向致富之路"向"走向道德之路"转变。  相似文献   

8.
从服务顾客视角创新竞争优势基本形式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借鉴波特的竞争优势基本形式概念,提出了产品低成本、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基本形式"二维理念"。然而"二维理念"对企业责任竞争力不能作出较好的解释,在分析原因后,我们添加了竞争优势基本形式的产品"利他性内涵"这一新维度,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基本形式的"三维理念",并用该"三维理念"来解释企业责任竞争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李晓丹 《特区经济》2014,(1):195-197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之外,对员工、消费者、债权人、社会环境和社会弱者等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企业社会责任的完备应该从完善法律规制、加强政府监督、建立全国联网的企业信用制度和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同时进行,相互配合,从而保证我国企业顺利适应SA8000等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文化形成了,它具有利己、理性、动力、社会利益增加是企业行为的“副产品”等行为特征.存在着短视、贪婪、极端主义、失去理性、缺乏社会责任、导致生态恶化等严重缺陷。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应追求超越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具有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做优秀企业公民、诚实守信、执着服务、利他和社会利益优先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1.
企业自愿环境规制及其激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愿环境规制泛指企业自愿提高其环境绩效的行为,是对传统环境规制结构的扩展,也是环境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动机,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自愿环境规制的经济激励。最后简要分析了我国推动企业自愿环境规制的必要性和现有条件,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亚当·斯密认为,利己或自私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他认为,在市场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利己或自私的人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必然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并尽可能降低价格,最终导致公共福利增加。其实,利他或者道德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而利己或自私对经济增长的破坏力远大于建设力。我们假设前提条件是自由竞争,具体分析自私或利他两种情况下的经济均衡水平。第一,从生产过程看,假设自私的人和利他的人同时生产。自私的人确实有可能出于利  相似文献   

13.
邵帅 《南方经济》2017,36(10):111-125
从环境规制是否影响了货物贸易出口商品结构这一问题出发,文章利用2001-2014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1)费用型环境规制与出口商品结构间存在"U"型非线性关系,投资型环境规制与出口商品结构间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2)投资型环境规制之于出口商品结构的滞后效应较费用型环境规制更强;(3)在影响途径上,投资型环境规制更偏好促进技术创新,费用型环境规制则主要影响环保成本;(4)两种类型环境规制对于东部和中西部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强度有所不同。加强环境规制对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应重点从以下着手:考虑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出口商品结构影响的特点制定恰当的规制水平;根据不同类型环境规制的优劣势组合使用环境规制工具;加强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间的紧密联系;选择与区域产业分布特征相适宜的环境规制工具。  相似文献   

14.
重污染行业治理是环境规制的焦点问题,推动重污染行业转型升级显得格外重要。文章选取2012—2020年我国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和企业社会责任对该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体估计中,环境规制和企业社会责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都有促进作用,但前者的驱动力更强;在分产权性质估计中,对于全要素生产率较低和较高的企业,环境规制对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强,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中低的企业,环境规制则对非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强,且企业社会责任对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激励作用都要大于非国有企业;在分地区估计中,环境规制对东部地区的激励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企业社会责任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激励作用变化较小,对于全要素生产率高的企业,企业社会责任对东部地区的激励作用略小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消费者是否具有代际利他动机,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和储蓄决策。在本文中,作者利用一个具有代际利他动机的交叠世代模型研究国外经济援助的有效性。作者发现,国外经济援助对于受援国资本积累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具有一定的临界值效果。这一发现从一个不同的侧面支持了当代跨国经济增长研究中的"临界值效果"观点,有助于解释关于国外经济援助有效性的经验研究文献中广泛存在的争议;同时,也为进一步的计量研究指出了一个新的模型设定方向。  相似文献   

16.
汪娟  高军 《特区经济》2012,(1):274-276
民营企业作为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细胞,它所承担的慈善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慈善责任缺失的状况,这背后有着企业自身、政府制度层面、慈善组织层面和慈善文化层面的原因。民营企业自觉承担慈善责任不仅需要企业的自我规制,还需要制度和慈善文化的规制。  相似文献   

17.
亚当.斯密受休谟人性论的影响,提出了人性利己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首要和主要关心的是他自己。斯密引入了"看不见的手"这一理论,即一种从利己出发的经济活动调节、从而使私利与公益协调的力量。它产生于人们在各个场合凭借是非之心对事物的合宜性的自然感觉的赞同基础上。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社会中分别表现为经济规律与社会法规,以实现经济平衡与政治平衡。  相似文献   

18.
孙中叶 《改革与战略》2010,26(6):44-46,68
企业行为的外部性和内部性导致了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信息的非对称性使得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意识还不足以形成足够的约束,对脱离于价格机制之外的外部性和负内部性,必须通过政府社会性规制使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面临受到惩罚的可置信威胁,收敛企业行为域,促使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进而成为企业提高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9.
FDI竞争、环境规制与污染避难所——对中国式分权的反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1994~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考察了FDI竞争与环境规制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是:中国的环境规制实际上对FDI的流入产生了显著的抑制效应,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有动机以放松环境管制为手段来吸引更多的FDI流入,这导致中国成为跨国污染企业的"污染避难所";地方政府间的这种"竞争到底"行为根源于中国特有的分权模式,这提醒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政府治理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将人类基于动物性的本能目的和基于社会性的实现手段结合起来,它比"为己利己"、"为他利他"、"为他利己"等行为机理在真实世界中更为普遍和合理。而且,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我们还可以得出一系列的重要推论,从而有助于对人类的偏好和具体的行为方式进行更合理而可信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