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姜鸿飞 《中国电子商务》2010,(7):184-184,186
从金融混业经营发展历程和组织形式来看,德国一直实行混业经营,采取的是全能银行模式,美国则在经过长期的分业经营阶段后,于1999年走向混业经营采取的是金融控股公司;从金融监管模式来看,德国放弃了分业监管模式,实现了统一监管,美国的统一监管也在金融危机的洗礼后进行了改革。德国和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混业经营是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需要与经济环境相适应,同时中国金融监管应逐步从分业监管模式过渡到统一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全能银行的优劣。全能银行的主要优势是:由于多元化投资和经营产生的收益稳定性;混业经营中由于交叉收益、信息共享等带来的范围经济;由于成本摊薄等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这些是实施全能银行出动力。但是,全能银行的优势存在两面性和局限性,全能银行存在管理、文化、创新、垄断等劣势。最后,文章分析了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花旗集团的金融创新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旗集团的金融创新是从单一传统商业银行向业务混合和交叉经营的全能银行的跨跃。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通过产品的交叉经营和业务的相互渗透向全能经营模式不断迈进,花旗银行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能银行可以同时经营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及非商业银行业务,而且业务的范围没有地域的限制。在本文中,我们对全能银行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美国金融控股为例,对全能银行的特点及实现形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二战过后,作为战败国,德国只用了不到20年时间就在战后的废墟上重建起一个与战前水平相同的经济体系;在遭受了上年代末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后,欧洲整体经济至今处在氤氲未散的氛围中,同为欧盟成员国的德国在这轮金融危机中第一个站起,不仅在2010年使GDP实现3.6%的高增长,还为欧盟他国提供经济援助。德国经济能多次经受住考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成熟的"全能银行"混业经营模式。如今中国正站在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迈进的十字路口,作为混业经营最成功的典范,德国的实践与经验对我们而言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二战过后,作为战败国,德国只用了不到20年时间就在战后的废墟上重建起一个与战前水平相同的经济体系;在遭受了上年代末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后,欧洲整体经济至今处在氤氲未散的氛围中,同为欧盟成员国的德国在这轮金融危机中第一个站起,不仅在2010年使GDP实现3.6%的高增长,还为欧盟他国提供经济援助。德国经济能多次经受住考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成熟的"全能银行"混业经营模式。如今中国正站在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迈进的十字路口,作为混业经营最成功的典范,德国的实践与经验对我们而言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全能银行: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我国的银行、信托保险及证券等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严格监管下从事各自业务范围内的经营,除规定一定限度的交叉经营外,法律禁止金融业混业经营.但从国际上看,实行混业经营,发展全能银行成为国际银行业的潮流.这一重大变化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发展全能银行也将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09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银行体系造成了致命的冲击,促使了世界商业银行业务逐步呈现混业经营、全能化发展的趋势;德国最先提出了全能银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传统的银行经营业务,还包括信托、券商、保险、投行、金融衍生品及其他金融市场业务;分析全能银行的结构特点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瑶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4):142-143
在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今天,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势。加入WTO后,特别是过渡期后,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从混业经营的演进过程入手,阐述了国际上三种主要的混业经营模式——德国全能银行模式、英国混合控股模式和美国纯粹控股模式,并结合我国多元化经营的实践,得出我国应借鉴美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结论。同时,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应是一条渐进之路。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微观经济的活力,增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金融供给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通过调整优化金融体系结构,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质量更高、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而加快混业经营步伐无疑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有效途径。中国现有混业经营以金融控股集团为主,仍不具备发展全能银行模式和银行母公司模式混业经营所需要的金融监管能力、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市场经营主体。而国内银行体量大,可以有效解决混业经营、混业管理带来的弊端,银行型金融控股公司或将成为未来混业经营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全能银行范围经济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证角度分析全能银行范围经济的存在。通过收入增长模型实证并回归检验了全能银行的范围经济特性,并计量出其范围经济系数,得到全能银行存在范围经济的有力证据。实践中对全球著名五家全能银行进行回归分析,并拟合中国自己的全能银行进行回归验证,得到拟合程度非常高的回归检验结果。由此得出结论:中国是可以发展自己的全能银行的,不仅具有现实基础且可产生显著的范围经济。  相似文献   

12.
《商》2015,(30):159-16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大多国家金融发展模式渐渐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进行转变。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混业经营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主流发展模式。德国具有发达的银行业和完善的金融体制,从德国金融体系发展历程来看,德国金融业长期实行混业经营,但是通过梳理研究德国金融业发展历程,发现德国也是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变迁及演变之后才具备了如今完善的全能银行性质的混业经营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个国际性难题,在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省尤其突出。本文通过比较美德两国银行经营模式和工业融资成本,指出全能银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工业发展,但总结影响企业融资的各方面因素,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各国都有适合自己国情的融资方式。对我国来说,近期应采取"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融资格局。  相似文献   

14.
该文依据2009年银行排行榜对多家大银行排名的总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形势。通过与往年的对比分析发现未来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总体趋势呈现出美欧银行难以恢复10年前的业绩,一些坚持稳中发展经营模式的发达国家银行将会发展得很好,而新兴银行仍然是发展中的亮点和银行业的角逐之地。  相似文献   

15.
各类银行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模式,在其运行中各有利弊,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与劣势,只是与各银行的业务规模、范围、市场定位和长期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现代银行一般都是根据公司法组建的股份制银行,其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解决各个银行不同模式冲突主要是通过公司并购的市场机制实现的。现代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是动态的,会随着银行自身条件、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越是大型的银行,其组织结构的设计越复杂。当银行发展到为高端客户服务阶段时,其相应的组织结构变得富有弹性和灵活性,但这种状况导致的员工行为短期化、缺乏组织归属感等缺陷应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环境下,商业银行推行"远程银行"经营模式,物理网点职能逐步弱化,形成远程渠道与柜台渠道并举经营模式。本文对远程银行模式下银行岗位设置和职能变化进行研究,总结其变化趋势与特点。  相似文献   

17.
银行保险混业经营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我国相对起步较晚。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环境下,研究银行保险混业经营的风险问题有现实意义。银行保险混业经营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新的风险因素,本文从银行保险混业经营中产生的风险类型入手,探索在我国分业监管的体制下,规避银行保险风险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由于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因素,将不可避免的面临一定的风险。对银行的经营效益影响很大.尤其是在近两年发生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困难重重的严峻形式下,借鉴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规范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化,在给金融业带来不断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金融危机时有爆发,从2006年萌芽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更值得我们警惕。金融危机的之迅速渗透和破坏能力,使各国认识到应严谨对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银行资产占绝对比例的我国来说,更应把金融监管摆在重要位置。本文将基于银行监管理论,分析我国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国际银行监管经验,提出相应我国银行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宁夏银行拥有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威胁;阐述了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特点和适用条件;认为宁夏银行的经营模式应逐步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并不断优化混业经营模式;宁夏银行发展模式对其他区域性地方性银行发展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