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日本《经济新闻》10月11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正在出现重大变化。支持劳动集约型制造业的来自农村的劳动者枯竭,包括非熟练工在内,制造业的实际工资正在上升。这已经过了经济学上所说的“转换点”。  相似文献   

3.
从"北京共识"提出开始,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者围绕"中国模式"的有无、内涵、特征、性质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但近几年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却表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本文尝试以近三年来的相关文献为分析重点,对"中国模式"研究中表现出的五个重要变化及其特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综观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大体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以探讨"中国模式"的内涵、特点、性质、意义为侧重点,力图解决"中国模式"是什么的问题;第二个层面侧重于方法论,研究者关注的是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方法和视角去讨论、审视"中国模式";而第三个层面则着眼于在更高的层面上反省我们对于自我文明、文化的认知态度,直指中国人自身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这三个层面的研究缺一不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将"中国模式"的探讨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香港《镜报月刊》4月号]全球危机中赢赞誉在美国次贷泡沫破灭所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中,最令国际社会瞩目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中国也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已从两位数降至8%-9%,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仍然是良好的,甚至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之为“例外”,并冠以“罕见的乐观迹象”。  相似文献   

5.
《宁波通讯》2010,(3):69-69
“你都不知道你自己在中国的名气多么大。”这是1996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在中南海与约翰·奈斯比特进行私人会谈时的开场白。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也可以无可厚非的称作“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所谓“中国模式”,实质上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我们的发展模式也是硬道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模式”他国无法复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俄罗斯《生意人报》11月10日】从21世纪初起,中国稳居世界工厂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公司将生产部门移至中国境内,不仅包括衣服和其他日用品的生产,还包括汽车工业和精密机械制造业。由于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被移师中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幅在近20年来很少低于10%。  相似文献   

8.
贺康 《上海国资》2011,(1):15-15
中国“政治模式”和“经济模式”的结合能否形成一个可称为“中国模式”的总合模式?显然这个火候还远远未到  相似文献   

9.
权衡 《科学决策》2006,(12):34-36
单纯从经济总量对中印两国经济进行比较,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经济增长的真实情况,往往形成对印度经济增长的误解。如果从经济增长的内在结构、增长质量、增长的微观基础、增长中的外需与内需、外资与内资、增长的金融条件等方面对印度式增长进行全面分析,则可以看出,印度式增长模式有一些非常明显的优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荆墨 《中国高新区》2011,(7):120-122
一位是有着“中国形象大师”、“中国公关领袖”美誉的赵启正先生,一位是写过超级畅销书《大趋势》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先生,在其共同的著作《对话:中国模式》一书中,就中国发展模式及世界未来走向等热点话题,两位学者进行了坦诚的交流,为人们理解今日中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赵海月 《理论观察》2001,23(4):7-10
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掌握了政权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留给共产党人的又一大课题。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宣告了“斯大林体制”的破产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左”倾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失败。在世界社会主义受挫、国际共运陷入低谷之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使“中国模式”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成都温江区最早开始实施的“双置换”,现已成为各地农地制度改革创新中学习的典范尤其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但在某些地区,“双置换”制度却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抵触,结果差强人意。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双置换”能否具有普适性?文章将在深入分析成都“双置换”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江苏南通地区的实施情况,将两地进行对比,从而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解构“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奥运之后,中国将迎来另一个历史里程碑,那就是邓小平经济改革30周年。确实很值得庆祝。30年前,中国孤立无援,处境困乏,贫困率和马拉维相等。如今,中国跻身超级联盟: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如果人民币合理升值,中国很可能冲到第二位,排在日本之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经过30多年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模式,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国模式”,亦称“中国改革模式”。它包括改革的理论基础、改革的原则、改革的模式和它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模式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中国模式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模式的成功造就的中国奇迹,不仅使我国国际影响力得以迅速提升,而且使我国文化软实力大大增强。中国模式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传统文化及独特发展方式均增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年增长率达到9%以上,工业化发展突飞猛进。很多国外学者认为这是一个近代经济史上的"增长奇迹"。这个所谓"增长奇迹"是怎么发生的?人们都在探究其中的"奥秘"。答案可能有多种。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走上市场化改革之路。这种选择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轨迹,也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郭泽晋 《魅力中国》2010,(29):51-51,27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崛起,在一个强大的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之际,关于“中国模式”的各种讨论也开始热炒起来,尤其以国外媒体的报道为甚。笔者的专业背景为国际经济关系,因此本文从经济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从三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关注的命题,严峻的形势让人不得不上升到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维度来分析和把握。文章主要是从这两个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历史演进作一番双重透析。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2月14日出版的俄罗斯学术期刊《俄罗斯杂志》第28期刊登了主题为"中国现代化之俄罗斯视域"的一组有关中国模式的论文和访谈。各国专家对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进行了提炼,同时他们对中国模式的前途,以及俄罗斯可否借鉴中国经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钟生 《环球财经》2009,(2):26-37
新蒙昧主义的一个基本信条就是:一个国家要想发达致富,就必须向“盎格鲁-撒克逊式资本主义”顶礼膜拜.即全盘引入类似的资本主义。然而,中国竟然依照自己的模式富裕发达起来,所以这才是彭定康、阿特曼和詹姆斯心目中最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