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基于社会网络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知识传导过程中的扩散模型,从而研究了社会关系层次度、外部政策变化、群体中人员构成、口头交流对知识扩散速度和程度的影响,并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关系层次度越大,知识扩散速度和程度越大;外部政策与扩散速度和程度具有同方向关系,且是扩散行为产生突变的重要因素;当系统成员中存在领导者时,知识溢出传导路径将发生改变,扩散速度明显加快;当个体之间的口头交流存在负反馈作用时,它明显降低知识扩散速度和程度,且随着负反馈个体的增多,这种下降趋势逐渐增大。因此,在促进知识传播与应用的过程中,首先要鼓励网络中的个体与个体、组织与组织、个体与组织之间进行密切的交流与相互学习;其次是政府要适时推出有利于该项知识和技术传播的政策,政策是加速传播的催化剂;第三是要在社会网络中注重培育明星效应。  相似文献   

2.
张广凤 《经济研究导刊》2010,(27):184-184,258
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社会资本对技术扩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隐性知识的传递与扩散、提高资源配置能力与技术创新扩散的速度、潜在采用者范围和采用者总量以及技术创新的数量和能力等方面。企业应构建自身的社会资本,通过技术扩散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信息产业新产品的网络效应特征使得新产品预告不是简单的信息发布,而是企业可以运用的战略工具,从确定预告目标、选择预告对象和内容、优化预告时间、加强预告过程管理4个维度,实施新产品预告战略。信息产业新产品预告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向互补产品供应商和潜在采用者发出信号,影响他们的预期。预告对象主要是互补供应商和潜在采用者;产品复杂性、竞争者反应、互补产品的生产周期和客户的采购周期是决定预告时间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和改进新产品预告效果的过程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众传媒是农业科技传播系统中的子系统,在农村的不同社区和同一社区的不同媒介,其作用有差异,影响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来自受众,传播内容,媒介自身和传播环境,通过农业科技传播系统的整合可以有效提高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更好发挥大众媒介的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产品市场扩散过程的传播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播论是新产品扩散过程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对新产品扩散的影响因素,营销变量在扩散中的作用,扩散的一体化模式及扩散效果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新产品扩散是企业开拓市场和占领市场的途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固定电话产品为例,运用Bass模型和多元线性模型,研究耐用消费品在我国不同省市的扩散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新产品扩散中创新扩散比模仿扩散的作用更大。—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越高,其创新扩散和模仿扩散的速度越快;人口流动性越强,模仿扩散的速度越快;教育水平越高,创新扩散的速度越快。在各影响因素中,城市化水平对新产品扩散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市场因素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创新扩散是技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潜在采用者,供给者、技术创新本身所具有的市场特性等三方面入手,对影响技术创新扩散的市场因素作了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玉珑 《经济师》2010,(1):82-84
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文章对什么是大众媒介公信力、大众媒介的职责,中国媒介公信力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如何建构中国媒介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的公信力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肖晓 《经贸实践》2016,(15):106-107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地和世界进行信息的交流.依托网络产生了微博,博客,空间,论坛等多种新媒体,其中,微博因其传播的广度与速度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信息交流途径,微博营销也从微博这一媒介中应运而生.本文从微博营销的特点出发,总结企业进行微博营销的具体方法,为企业进行微博营销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林业技术推广方法主要分为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两大类,后者又包括群体指导及个别指导。各种林业技术推广方法的特点可以从许多方面加以说明或比较,例如,传播信息的速度、信息保存的持久性、抽象程度、平均成本与费用、推广对象的参与程度等。这些特点的不同使得不同推广方法的适用范围也存在明显差别。比如说,在增强人们对创新的认识方面,大众媒介方法的效果较优;在增强人们对自己面临的问题与需要的认识方面,小组讨论和个别交谈的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扩散是技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文章从潜在的采用者,供给者,技术创新本身所具有的市场特征等三方面入手,对影响技术创新扩散的市场因素作了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网络产品社区中以用户发帖、评论为代表的深度交互行为是快速认知新产品知识并传播扩散的动力源泉。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依托小米社区论坛手机产品板块,采用数据挖掘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从具有典型交互行为特征用户的发帖数量与质量角度,研究用户交互对产品知识认知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户发帖作为响应社区活动的特殊评论形式,其发帖数量对扩散有显著正向影响;发帖题目长度对扩散有显著负向影响;过长或过短的发帖内容长度都会对扩散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新帖发布者的发帖内容平均长度与用户社交行为习惯相吻合,简要少量的信息能够有效激励用户的高频次交互。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社区针对典型交互行为特征用户提出相应的激励策略,促进社区新产品推广并使用户快速形成产品认知。  相似文献   

13.
新产品扩散的程度决定了新产品是否能够生存,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作者基于Bass模型分析了23个轿车新产品上市后52周的销售数据,得到了以下的结论 :(1)新产品扩散的二元影响是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内部的口碑传播和外部的广告传播,不过不同的品牌之间研究结果差异较大。(2)内部因素对新产品扩散的影响显著高于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一结果与国外的相关研究差异较大,显示了中国市场的特殊特点;(3)Bass模型是一种非常适合研究二元影响的新产品扩散模型。  相似文献   

14.
娄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9(11):155-157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在公众更倾向于选择“快餐式”的文化,回避深刻、回避思考的今天,“创新传播快餐现象”地出现也是情理中事。大众媒介“快餐式”地传播创新,极大促进了各种创新在我国的推广、普及、应用。不过,“快餐”毕竟不能代替精雕细刻的传统食品,而且自身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媒介传播创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以来,与传统的口语媒介、书面媒介不同,电视等新媒介不再是贵族精英的文化产物,新媒介一面世,就与大众密切相连,而且也改变了大众感知现实的方式,成为他们了解世界的中介。因此,它生来就必然倾向“俗”,不“俗”不足以承载向“大众”传播的功能,“俗”是它的特点,而非缺点。  相似文献   

16.
媒介意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经常脱节.显性原因是财政体制不完善、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缺失;隐性根源是大众媒介对农民的俯视效应,农民话语权的缺失.大众媒介的利益驱动导致农村居民媒介信息上的劣势,也使得其无法有效地影响政府的经济人动机,也无法影响政府的政策,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出现不足.推进基层民主、加强受众的教育、增加接触媒介机会是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
梁琴 《经济师》1997,(10):29-30
浅析企业产品信息传播的原则●梁琴传播是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相互作用。人类文明的开拓,文化的交流,感情的凝聚,共同行为的产生都离不开传播。传播的结果使人们摄取了新知识或新见解,由此丰富了对事物的认识。就一个企业来说,其产品信息必须通过传播才能到达消费者。...  相似文献   

18.
科技发展已进入高速、突变的阶段,它将对下一世纪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微处理器的高速发展强烈地冲击着家用电器市场,全球传统的家用电器生产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能以最快速度推出全新设计的新一代产品,那么原有的传统市场将会被新兴的企业和计算机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所瓜分和占领。  相似文献   

19.
李俊松  杨舟 《经济师》2011,(11):63-64
网络的出现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媒介传播塑造了更加广阔的平台。然而在当前以市场为导向和消费理念至上的社会中,传媒娱乐化呈现出了主流态势。媒体在报道社会热点事件中越来越多地围绕着人们的猎奇心理、消遣心理等展开并引发了诸多关注。由庸俗化的新闻和对带有负面信息的"过分"报道所产生的负导效应,提醒媒介的传播者不能一味投大众所好,需要对社会传播责任有更清醒认识;同时,对于媒介的监督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干部交流与政策扩散的关系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但未被充分讨论的议题。文章基于动力—路径的分析框架,通过多案例分析,对干部跨部门交流和跨地区交流所引起的两类政策扩散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发现,两类政策扩散在动力机制和行动路径上均存在差异。动力方面,干部交流后会基于成本、收益和风险的考虑推动政策扩散,但跨部门交流干部面临的晋升激励和考核压力弱于跨地区交流的干部,因而其推动政策扩散的动力弱于后者。路径方面,两类干部交流后均会通过政策议题建构开启政策议程,但是相较于跨地区交流干部可推动业务层面、专业性政策的扩散,跨部门交流干部大多只能推动非业务层面、管理性政策的扩散;同时,相较于前者,跨部门交流型政策扩散所涉及的利益整合更为简单,但需对政策内容进行更多调整。最后,文章从履职环境、知识结构、晋升与考核等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