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是海尔     
易水寒 《新财经》2007,(7):88-89
海尔什么都能做,而且每进入一个行业就将品牌作为资产投入到其中,于是,海尔品牌的价值不断被稀释,被摊薄如今,没有人能知道海尔到底是做什么的。洗衣机?冰箱?空调?彩电?手机?电脑?金融?旅游?到处都能看到海尔的影子,  相似文献   

2.
海尔作为一个集体企业,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够在短短的十六年中,迅速发展到走向世界的地步?如果走进海尔世界,接触到海尔人,问及海尔顾客,让你深深感受到不是海尔先进的产品,而是海尔先进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全球最节能冰箱下线还有海尔不生产的家用电器吗?也许只有手电筒了吧。虽然只是一句玩笑,但是不得不承认海尔在家电行业尤其是白电行业的领导地位。当全球呼吁家电进入绿色环保时代的时候,海尔再次站在潮头。  相似文献   

4.
海尔总裁张瑞敏在中国企业峰会上提出了“三只眼”理论:一只眼看市场,一只眼看企业,一只眼看世界。但海尔依旧未能独秀于林。这是不是中国企业的宿命呢?中国企业怎样才能做到内战、外战皆赢呢?  相似文献   

5.
许多到海尔参观的人反映:“海尔的许多口号我们都提过,很多制度我们也有,为什么在我们企业没有效果,在海尔却这么有效呢?”笔者认为,正是最后形成的制度与机制,保证了员工对“理念与价值观”广泛接受并认同,即所谓的“海尔管理三步曲”的运行模式。这一规律,在海尔管理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有体现,对海尔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所包含的深层次规律,更值得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本文拟选择其中的质量管理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智龙 《民营视界》2004,(10):39-40
在海尔,很流行的一句话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海尔为什么会有这种紧迫感呢?这要归功于张瑞敏的“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管理办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海尔集团是中国较早实施海外战略,并卓有成效的企业之一。但其战略似乎无法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例如,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10倍,海尔却在美国投资设厂,因此被批评为作秀之举。然而据来自海尔的消息,海尔在美国市场却是大获成功。1999年,海尔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仅为3000万美元,而2002年已达2.5亿美元。原因何在呢?海尔的海外战略背后,是否有可以由经济学解释的逻辑呢?一、品牌产品与非品牌产品在经济学看来,两种外观、质地、性能等等完全相同的产品,因品牌不同,而成为两种不同的产品。品牌包含了有关产品的综合信息,包括质量、可…  相似文献   

8.
如果问:目前中国的企业知名度最高的是哪个?恐怕回答是“海尔”的不在少数,这应该说是正确的,因为在中国企业,可能只有海尔的企业知名度才真正是“世界级”的;但如果问:海尔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回答不上来的恐怕也不在少数。因为海尔的“最高主管部门”——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依然习惯于大力推出一批批名牌产品,而自己总是在自己创造的名牌“阴影”下,默默而有效地焕发着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9.
1982年,张瑞敏担任青岛海尔电冰箱厂厂长时,海尔的名字一点不起眼。事实上,当时的海尔处境十分艰难:产品质量差,销售量低,竞争力弱,员工士气低下,经济效益滑坡。但是,张瑞敏上任后,果断地调整管理团队、“砸冰箱”保质量、建立星级服务标准、提高海尔的信誉度、内联外合占领国内外市场。在张瑞敏的领导下,海尔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今天的海尔已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排头兵。海尔的案例成为哈佛大学MBA的热门案例,张瑞敏也成为中国企业界家喻户晓的成功人士。在中国,从事家电生产的企业成百上千,为何海尔会脱颖而出呢?当然有许多原因,张…  相似文献   

10.
窦然 《沪港经济》2004,(3):8-11
海尔产品全是有“主”的 《沪港经济》记者:中国家电市场的价格战越打越厉害。您怎样看待这个现象?不少家电制造商闻降价色变,海尔怕不怕? 张瑞敏:家电行业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到现在为止,很多企业难以继续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前几年是彩电行业:2002年是洗衣机行业,很多曾经很响亮的品牌被收购掉了:2003  相似文献   

11.
海尔在400亿的销售收入,3万多人的基础上进行变革并取得成功,但实达在规模仅20亿时进行变革,结果5个月就失败了。为什么?  相似文献   

12.
又访张瑞敏     
《智囊&;#183;财经报道》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海尔在国际上一直享有很好的声誉,企业的运作模式也是很先进的,但为什么还要提倡全面国际化战略?  相似文献   

13.
关于海尔,关于张瑞敏,有太多的说法,那么,真实的海尔到底如何? 如果让你数出中国大陆最好的企业,不管怎么个数法,海尔的名字总会名列其中。 关于海尔,关于张瑞敏,看到、听到的已经很多很多了,有些说法极具传奇色彩。真实的海尔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带着对海尔及张瑞敏创业传说强烈的求证之心,2001年末,我们来到了海尔总部所在地一青岛海尔工业园。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第一品牌,海尔的生产经营理念和经营手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对于市场上的普通消费者来讲,提起海尔,想起的更多的则是“海尔,真诚到永远”的广告语和在电视、路牌、报纸等传播载体上出现的海尔员工真诚、温馨的微笑。可以说正是这一微笑,让海尔住进人们的心中;正是这一微笑,成就了海尔。  相似文献   

15.
在近一年时间里,海尔先后控股青岛商业银行、鞍山信托、长江证券,并成立保险代理公司及人寿保险合资公司等,加上海尔财务公司,实际上海尔在金融领域已经涵盖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财务公司等业务。张瑞敏自称在新领域,海尔一年要投入13个亿。本文从海尔  相似文献   

16.
曹世中 《新财经》2007,(11):6-6
近日,在国内地产界颇负盛名的上实发展总裁卢铿跳槽到海尔,成为"海尔地产"的新任董事长。一直宣称"坚持本业、不碰地产"的张瑞敏,通过卢铿的引进,开始了对海尔产业架构的战略性调整。之所以称其为"战略性调整",是因地产业务与海尔的制造本业风马牛不相及。  相似文献   

17.
王雨佳 《新财经》2009,(10):18-18
昨天自2001年起,海尔走向了多元化。六年后,除了传统的白电业务,彩电、手机、电脑、金融、医药、餐饮……到处都能看到海尔的影子,海尔认为,凭着自己的品牌优势,进入一个群龙无首的行业,马上就能成为老大。然而,随着海尔品牌的价值不断地被分摊,海尔在多元化的道路上一直在摔跟头,手机、PC业务部门都有数亿元的亏损,医药部门半死不活,金融业也悄然收缩。  相似文献   

18.
“海尔”是中国甚至世界一个耳熟能详的品牌,不过在一些人看来,海尔的营销模式并非无懈可击,在品牌战略的实施和贯彻上,海尔还有不短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9.
周行 《浙江经济》2001,(11):26-26
海尔的物流革命促进了海尔“三个零(质量零缺陷、服务零距离、零营运资本)”目标的实现,给海尔带来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在海尔17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终于亮出了他进入金融业的底牌,并为此还举行了一个研讨会:2001年度全球营业额突破600亿元暨构筑产融结合跨国集团研讨会.在近一年时间里,海尔先后控股青岛商业银行、鞍山信托、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成立人寿保险合资公司等,加上海尔财务公司,实际上海尔在金融领域已经涵盖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财务公司等业务,张瑞敏自称在新领域,海尔一年要投入13个亿.我国的产融结合的历程才不过10年,但是取得了不少进展,本文就探讨海尔进军金融我国产融结合产生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