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存在补新民主主义课的因素;不能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放大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阶段;不能混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同内容;"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不容混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营和个体经济,但私营和个体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应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应分清生产力决定论、生产力标准论同唯生产力标准和唯生产力论的区别;三个"是否有利于"标准不是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3.
4.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炼成 《经济论坛》1994,(19):28-30
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 这个问题至今仍在争论之中,多数人认为可以结合,少数人认为不能结合。我认为,这种分歧归根到底仍是“体制说”与“制度说”的分歧。如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体制,必然会得出可以结合的结论;如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制度,必然会得出不能结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正式确立以来,在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上,理论界正展开深入的讨论。本文就论坛上流行的观点,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一、关于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方式和现代商品经济的看法论坛上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指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是  相似文献   

6.
非公有制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非公的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非公的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一致的争论,涉及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大问题。具体说来,它至少涉及社会主义能否彻底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能否不稿市场经济以及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没有普遍意义等三个问题。本文的分析言简赅,鞭辟人理。  相似文献   

7.
8.
赵冬梅 《经济论坛》2004,(19):150-151
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一个社会经济效率的高低,并不仅仅是价格的作用,它涉及到经济制度运行的整个社会背景,包括法律、文化、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政治、法律、伦理道德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如果经济制度不以人文精神作支柱和动力,只强调经济理性,而缺乏人类关怀,一个社会就不能恰当地  相似文献   

9.
10.
<正> 一、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一般特性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分散,以社会分工为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生产,就不会有市场和市场经济。而计划经济则要求集中,以社会协作为前提,没有社会分工的协作,就不可能存在计划经济。第二,市场经济着眼于经济利益的差别性,如果生产者的经济利益不存在差别,就不需要等价交换,也不存在市场调节。而计划经济则着眼于经济利益的一致性。没有经济利益的一致性,就不可能由一个社会中心来配置资源。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一项艰巨的理论建设工程,引发诸多争议势在必然。笔者仅就有无必要和可能构建它、以什么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的地位问题、如何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畴、如何全面地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等四个争论较大的问题,做一些释疑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浙江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速建  余菁 《经济管理》2006,(20):33-39
“十五”时期,浙江克服了经济运行环境中的种种不稳定性因素,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长足的进步。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浙江正确处理长期发展与眼前利益的关系、经济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及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将中央各项政策方针落在实处,在实践中走在前列,在确保经济平衡较快增长的同时,初步实现了从以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格局向质量提升型的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的转变。这为“十一五”时期浙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陈云、邓小平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作出了贡献。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探索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陈云的"三主三补"等思想起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邓小平从已有思想材料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问题,开拓创新,最终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14.
The issu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contemporary economy. China is an example of an economy which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chieved success within this scope. Therefore it seems to be justified to draw the reader's attention to the factors and determinants which may be regarded as the key ones for the economy of China, both in the period of 1949-1978, namely, in the period of real socialism, and in the period after 1978, so-calle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o date.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Polish and foreign reference sources and source materials, the author tried to trac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 those two periods, first of all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pragmatism of governing in the other period, accompanied by limiting ideological influences. Maintaining the socialist system, in that period China worked out its own, specific principles, and rules of internal activities and activit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which enabled to it the creation of a model, especiall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system of economic planning and programming, its constant modernization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nomic tasks, with the consideration given to changing conditionings in the world economy.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with maintaining the laboriousness of the Chinese and their loyalty to authority, they make up China's economic power. The aim of the article is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ircumstances, phenomena, conditionings, and factors which occurred on the way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which enabled it to achieve the economic success 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time. This success can be expressed by such indicators as for instance the poverty rate, the unemployment rat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he value of export, and the valu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well as other factors.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有28个年头,取得了四大成就:一是市场经济引进多元化竞争;二是经济高速增长;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四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在提升.我国在深化改革中面临诸多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可归纳为四大滞后: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二是产权制度改革滞后;三是配套改革滞后;四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滞后.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当前的形势,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做深化改革的促进派.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经济理论上的主要失误和经验教训,回顾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理论上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评析了我们正在实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认清当前重大经济理论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完善分税制支出端改革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财政改革自1980年实行承包制及分税制已走过40年的辉煌历程,"四十而不惑"的最好纪念是聚焦成功经验,客观认知财政改革前20年的"头羊效应"和后20年过渡期的某些弱效影响,以更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均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政理财思想,推进基本公共服...  相似文献   

18.
程文晋 《经济经纬》2004,(1):145-147
经济制度如果没有或者建构不了与之相应的气质与精神,很难说这种经济制度存在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重维度的有效整合,是我们建立"特色"经济精神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基本遵循。本文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从六个方面对此展开研究:一是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执着探索中坚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自信;二是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把握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三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发挥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支柱作用;四是在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的统一中形成制度优势合力;五是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凸显基本经济制度的支撑作用;六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税理论研究中必须体现基本经济制度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从生态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原因、过程和机制,揭示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基础,前者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后者的改变,后者的改变则是解决前者在旧体制下矛盾激化的社会手段。通过对我国目前环境与发展关系现状的分析,指出我国实行体制和增长方式转换的原因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