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德两国都是机电产品出口大国,机电产品在中德货物进出口贸易额中占绝大比重,本文通过对2000年至2015年中德两国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得出中德机电产品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产业内贸易,且两国机电产品贸易的产业内水平指数基本保持较高的值,但根据HS编码分类,七类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指数却有显著的差异,有些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一些却很低,说明我国与德国的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本文根据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以提高我国与德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  相似文献   

2.
韩国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而在中韩双边贸易中,机电产品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时产业内贸易也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针对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讨论。使用2011—2017年样本数据,探索了中韩两国间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状况,发现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不仅仅是垂直型的,还存在水平型的,但主导型贸易仍是垂直型,最后总结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并从企业和国家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日双边贸易日益频繁,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在中日贸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机电产品贸易水平和贸易结构都随着两国的贸易态势不断发生变化,其贸易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形式,因此对于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及时使我们认清当前的贸易形式并对其做出正确的引导和决策。  相似文献   

4.
廖玫  高莎莎 《中国物价》2010,(2):50-53,42
本文以台海两岸机电产业为例,对台海两岸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论证。根据不同学者提出的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结合台海两岸机电产业的特征,本文对决定因素进行筛选,并构建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分析。回归结果得出国家经济规模,要素禀赋差异和技术进步差异与产业内贸易负相关,而需求相似程度、行业规模经济及直接投资水平与产业内贸易为正相关关系。文章根据回归结果对两岸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最终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张成亮 《消费导刊》2011,(5):29-30,51
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差异促进了战后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产业内贸易日益取代产业问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随着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推动因素。浙江作为一个以轻工业为主的经济大省,发展加工贸易是浙江抓住外部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学锋 《消费导刊》2009,(18):89-89
本文选取浙江省2005-2008年四年的贸易数据,通过整理得出浙江省今年的进出口状况,并运用G-L指数分析法计算出产业内贸易指数,得出浙江省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张宁 《商业时代》2015,(10):36-37
产业内贸易是一门新兴的国际贸易理论,相关的研究对于国际分工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此,产业内贸易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正不断地发展和充实着新的理论。本文围绕产业内模型,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的产业内模型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分析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过程,并重点分析了差异化产业内贸易模型,在综合考虑国家特征以及产业特征等因素的基础上积极突破原有的研究瓶颈,为差异化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加两国之间已经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国,而按SITC标准分类的第七类商品——机电产品的贸易额长久以来在中加进出口贸易中都占据首位。文章对中加机电产品最近10年的贸易趋势进行分析,并运用产业内贸易相关指数对中加产业内贸易程度进行测量和类型的划分,结果表明,中加机电产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且表现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文章利用1990-2009年的数据,对中加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实际利用的FDI、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加两国人均收入水平对中加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9.
我国钢铁业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上对我国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以来的钢铁业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钢铁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贸易变动主要由产业间贸易引起;而且钢铁业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产业内贸易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我国为此应该采取相关对策,促进钢铁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钢铁业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上对我国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以来的钢铁业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钢铁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贸易变动主要由产业间贸易引起;而且钢铁业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产业内贸易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我国为此应该采取相关对策,促进钢铁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芳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1):21-22
机电产品的进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入分析我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对于调整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产业内贸易G-L指数和MIIT指数,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以促进我国机电产品贸易的方式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越南的经贸关系由来已久,两国是近邻,自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以来,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频繁。中国与越南又同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在自贸区建成后,两国之间的往来便更加密切起来。其中,机电产品是较为主要的贸易对象,对于中越机电产品的贸易不容忽视。通过对中越机电产品贸易数据进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对中越机电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13.
刘艳 《科技转让集锦》2011,(18):245-245
产业内贸易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贸易形式,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国也不例外。本文以我国产业内贸易为视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产业内贸易与经济;中国与各国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14.
从产业内贸易理论入手引出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竞争力指数的评定理论,并运用Grubel-Llolyd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对广西目前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现状进行分析,运用2005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和历史资料,分析了广西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和水平,并从政策层面对广西如何加快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加速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 产业间贸易理论是指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等强调国家的优势差异原因的贸易理论,而产业内贸易理论是指垄断竞争贸易模型等强调规模经济等原因的所谓新理论。两者构成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完整体系,均可以解释一定的经济贸易现实,并可以指导各类国家的贸易实践和政策制定,但两者在理论特点和政策建议等许多方面又有较大不同。加强对两类贸易理论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国际贸易格局,把握国际贸易及其政策走势,指导中国对外经贸实践。  相似文献   

16.
产业内贸易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明了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及其理论解释,并对产业内贸易指标衡量进行了一些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3—2012年数据,运用MIIT指数、G-L指数和RAC指数从静态、动态和比较优势三个角度实证分析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并对中国在美制成品贸易地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不论从静态角度,还是从贸易增量的动态视角,中美制成品都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国具有制成品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比较而言,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显著的出口比较优势,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较弱。  相似文献   

18.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验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俊 《财贸经济》1998,(9):40-43
近20年来,产业内贸易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如何测量产业内贸易?第二,从理论的角度解释产业内贸易;第三,从实证的角度解释产业内贸易。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产业内贸易理论体系仍未完善。因此,对产业内贸易的任何尝试性研究都可能具有潜在的重大...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及其决定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海峡两岸贸易总体上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迅速上升,日益成为海峡两岸贸易的重要形式。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为主,水平型所占比重增长较快,呈现出由垂直型向水平型发展的趋势。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是由国际国内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祖国大陆人均GDP的增长以及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规模的扩大等是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李新义 《商》2016,(4):94
中国是农业大国,大豆是中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中国的大豆生产和贸易曾位列世界第一,但1995年至今中国由原来的大豆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而美国则成为中国大豆的主要进口国家之一。从分析得到,中美的大豆产业内贸易水平很低,接近产业间贸易,为了提高中美大豆产业内的贸易,中国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为贸易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中美大豆产业内贸易水平,使中美的大豆产业内贸易再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