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圳 《商》2014,(41):95-95
吸收能力是近年来OFDI逆向技术溢出研究中出现的最重要的构思之一。本文以吸收能力的概念为切入点,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评述,总结关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本章文以高技术产业的吸收能力和技术溢出效应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定量研究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效应的模型,并从中国高技术产业2003~007年的面板数据发现:由于跨国并购对R&D投入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它对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也表现出了两面性。从跨国并购到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是:以研发投入衡量吸收能力,运用文章关于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关系的六个假设命题,将跨国并购对研发投入的作用传导到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国际知识溢出和国内区域间知识溢出对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国别或地区差异,现有研究主要从人力资本、R&D资本等因素决定的吸收能力角度出发,或是从人均资本、熟练劳动力比率决定的比较优势角度来进行解释,认为是各国或地区的吸收能力或比较优势造成了知识溢出效应的这种差异。但无论是吸收能力还是比较优势,都应该内生于本国或地区的制度环境,不同的制度环境可能才是导致各国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存在个体性差异的基础性因素。制度因素不仅直接影响了生产率增长,而且也通过作用于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来间接影响生产率增长。本文将深入探讨制度与知识溢出、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字利用2003-2008年度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吸收能力对OFDI反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OFDI反向技术溢出效应,但该效应均较小;二是东部地区制约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本;三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制约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开放度和金融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吸收利用的角度,结合数量模型对决定技术溢出效果的关键因素做了相关性分析,认为决定技术溢出效果的核心因素是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对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主要结论为,我国政府及生物医药企业应抓住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全球化的契机,增强我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充分利用好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从而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张舒淏 《商》2014,(43):267-267
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根据产业集聚产生的原因,产业集聚影响技术溢出的传导路径的行文思路,系统的解释了产业集聚是如何影响技术溢出的,以及技术溢出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以及逆向结果。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个被称为企业吸收能力的名词,阐明了技术溢出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原因在于企业吸收能力的强弱。最后,笔者在文末提出了创新绩效在我国产业集聚区顺利提高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构建古诺模型,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吸收能力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当东道国内资企业吸收能力低于门槛值时,技术溢出率会随着内资企业吸收能力的提升而递增,内资企业愿意支付更多费用获取技术溢出,而跨国公司降低为预防技术溢出而支付的费用;当东道国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高于门槛值时,此时内资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技术溢出率主要取决于内资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两者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8.
在考虑中国工业行业吸收能力异质性的基础上,构建技术差距、人力资本水平、市场化程度、外贸开放度等4个反映行业技术吸收能力的要素,利用“入世”以来中国工业行业门槛面板数据,研究吸收能力作用于FDI低碳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FDI低碳技术溢出对上述4个因素都存在非线性门槛效应:人力资本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越高,FDI的低碳技术溢出效应越显著;适度的技术差距与外贸开放度均有助于FDI碳减排技术溢出,过低或过高的技术差距和外贸开放度均不利于FDI低碳技术溢出效应产生。因此,工业行业尤其是高碳排放行业需要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以跨越人力资本与市场化程度对FDI低碳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同时需要提升行业在全球贸易分工中的地位。此外,FDI引入不能盲目追求高新技术,需要结合内资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适度考量。  相似文献   

9.
《商》2015,(9)
本文采用2003-2012年12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研究东道国的经济制度质量和政治制度质量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检验结果发现,东道国的政府治理水平和经济自由度,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投资母国对外国技术的吸收能力是影响逆向技术溢出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我国应将政府治理水平高、经济自由度高的国家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以最大程度地获取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FDI作为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一揽子要素的综合体,对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都产生了积极深远的的影响.如何更好的利用外资,优化外资利用方式和结构,畅通FDI技术溢出渠道,改善内资企业技术吸收能力,进而提升FDI技术溢出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四种表现方式,分析了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而为提升FDI溢出技术效应、推动国内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1.
无论在短期或长期,虚拟经济部门扩张中因现金资产的流入而可能具有吸收过剩货币的能力,因而起到了吸收实体经济通货膨胀压力的作用,而各子市场对通货膨胀则可能存在不同方向和强度的吸收作用。文章在对近10年数据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吸收通胀能力指数,并发现资本市场整体上确存在着吸收通胀压力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来源于国债市场和期货市场,而股票和基金市场的扩张则与通胀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Although the rol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facilitating technology transfer is well known in the literature, empirical evidence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FDI on growth is mixed. The contradictory results in the literature may be due to the failure to account for endogeneity and for the abortive capacity of the hosting countries. Using panel data for 49 countries over the period 1974–2008 and the existence of 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ies in the receiving countries as an instrument, our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ed FDI stock leads to higher productivity growth. We also fi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DI stock and distance to the technological frontier, suggesting that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ly backward countries in absorbing technologies developed at the frontiers increases as more FDI stock is accumulated.  相似文献   

13.
FDI、人力资本与省际工业能源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技术吸收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人力资本通过外资企业对各省区工业能源使用效率的吸收效果。结果发现,整体上所有群体对外资的先进技术吸收效果并不显著,而当考虑不同教育人群的吸收能力时,发现初中和高中教育水平对外资总体的技术吸收能力较好。同时这两类人力资本对其他外资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也较好,但由于港澳台外企的技术相对于其他外资比较落后,导致未受教育和小学教育水平人群也呈现出较好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被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多元化的雇佣模式所代替,中国的用工制度也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表面的相似不能掩盖其实质的不同。作为儒教文化圈中的国家,日本体现了儒教文化的“忠”和其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中国是为否定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而实行计划经济用工模式的,但在改革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全球服务贸易10强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比较优势指标,对全球10大服务贸易强国或地区1995年至2004年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2004年国际竞争力系数的比较可以得出,在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依次是中国香港、西班牙、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而日本和德国却是劣势最为明显的国家。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其存在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A的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晓洪 《商业研究》2008,(6):138-141
装备制造业是任何一个发达工业体系的中枢,在经济成长和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DEA理论,引入基于输入的C2R模型和单纯评价技术有效的BC2模型,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视角,分两阶段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浙江省制造业行业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该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同时发现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能力和研究开发人员的研发能力是影响其技术创新总体能力的重要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Corruption is understood as an act in which the power of public office is used for personal gain in a manner that contravenes the rules established by the governing structures of a society. This study attempts to offer an extension to the empirical model employed by Balasubramanyam et al. (1996 ) by analysing how FDI determines economic growth within the new growth theory framework when the degree of corruption is considered. Thus, the study seeks to examine the way in which corruption can have an impact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hose trade strategies differ (either IS and EP). It suggests that further insight can be gained by considering how corruption might interact with the trade policy in affecting economic growth. This is examined using a fixed‐effects,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for 17 countries over the period 1994–2004.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corruption strongly and negatively influenc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both IS and EP countries. However, when the corruption index is interacted with domestic investment, the influence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s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for IS countries only. The most interesting outcome of the study is the effect of the interaction term betwee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corruption perception index on economic growth, which is found to be greater in magnitude for the EP countries than for the IS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9.
预先知识是企业最初的共同知识,是企业能够快速、有效地吸纳其他外在知识的知识。预先知识是企业的吸纳能力的重要来源,它随着企业的成长发展,通过对关联知识的启发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的延伸,演化并形成企业内生的共同知识,并推动了企业吸纳能力的增进。  相似文献   

20.
亚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各成员国的物流绩效的提高,对促进成员国的贸易发展、提升国际贸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利用RCEP各成员国的物流绩效指数(LPI),通过多角度分析、探索物流高水平发展的新路径。分析发现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清关及物流服务质量和能力方面依然有待提高。通过物流绩效指数聚类,将RCEP成员国分为三类不同物流水平的国家,第一类为物流高水平国家,包括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和中国;第二类为物流中水平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第三类为物流低水平国家,包括柬埔寨、文莱、菲律宾、老挝和缅甸。通过计算各成员国LPI变异系数发现,物流高水平国家的物流绩效基本保持稳定,低水平国家中有的能持续上升,有的表现则很不稳定。物流中水平国家,需要保持持续增长趋势,才能不断缩小与物流高水平国家之间的差距,而物流低水平国家则需要全方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