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农村劳务经济是指农村劳动力利用体力和智力以及有限资金在家庭以外就业或从事非农产业的经济活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  相似文献   

2.
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1个省市区、800多个县、6万多农户、约15万个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1997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达到6.4%,转移速度有所提高。根据此次抽样调查资料,1997年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4%,约为3O00万人,按可比口径比1996年提高了O.82个百分点,转移速度有所上升。1997年从非农产业返回到农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O.6op,比上年下降了约回个百分点;增减相抵,1997年净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5.8%,比上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这表明…  相似文献   

3.
农业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大,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可耕地数量的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因此,在我国许多城市就业几乎饱和的情况下,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外出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增多,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越来越老年化和妇女化,加上农户粮食生产的分散经营,导致农业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耕地抛荒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5.
不可小看了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观点: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城乡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当前,在全面加快产业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思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转移",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产生的现实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是受土地、资本、环境和其它资源限制,使社会劳动边际产品少于维持劳动力及其家庭正常生存所需而多余的劳动力.目前,农村家庭经济单位是我国的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成为现今社会一个重大课题.客观环境的变化、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使得人地矛盾愈演愈烈,迫使人们不得不从事其他产业以寻找生存空间;同时,经济的发展让农业人口看到从事其他非农产业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农村商业银行的农户贷款为研究对象,探讨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湖北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的农户贷款样本数据,构建Probit概率模型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劳动力数和家庭总资产与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家庭总负债和贷款利率与其正相关,是否有子女上大学、贷款是否担保以及贷款用途对农户贷款信用风险也有显著影响。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认真审查农户基本信息,实施优惠的利率政策,鼓励生产性贷款和担保贷款,以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风险分散与非农劳动供给——来自贫困地区农村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农户调查资料,本文分析了风险分散对于农户非农劳动供给水平的影响,虽然农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劳动配置来相对维持稳定的家庭收入,但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会承担一定的福利损失,由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劳动力的进一步流动往往受到限制,因此必须通过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使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有效提高的方式来减少福利损失。  相似文献   

9.
解立远  林娜 《河北企业》2007,(10):60-60
<正>目前,我国进入农村非农产业和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将近2亿人,每年新增600万,而农业的劳动力承载力已趋于饱和。但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呈"富余型",人力资本呈"弱势型",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中国家农户兼业现象十分普遍.农户家庭成员中有25%~60%的劳动力在非农产业中就业,他们创造的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30%~70%.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劳动力资源大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如何才能将这一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势呢?关键是要通过人力资源建设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不断扩大非农就业、减少农民人数.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前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来提高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这一点在农村人力资源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本文利用1980~2010年安徽省的相关数据对安徽省的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虽然在短期内,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但从在长期来看,工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须切实抓好。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抓。针对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较慢的实际,应该制定中长期转移农村富余劳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业人口非农化的速度和效益。农户平均受教育每增加一年,人均收入可增加3.6-5.5个百分点,打工收入提高5%左右。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威海市坚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前、转移后"两条腿"走路,不断加快转移就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研究对策,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是各级政府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莱西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莱西市大力实施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东营市东营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为个案,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女性是维持家庭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女性劳动力的转移更能促进农户农地流转和退出农业生产。本文基于2014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女性劳动力转移对家庭农业生产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劳动力转移后,家庭农业生产存在两种应对策略:一是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实现要素替代;二是退出农业生产。家庭选择要素替代还是退出农业生产,受到女性转移距离和要素替代成本的影响。女性转移距离越远、要素替代成本越高,农户退出农业生产、农地流转的概率越大。对于未退出农业生产的农户,农业机械化是其应对劳动力禀赋变化的主要策略和实现农业增长潜在的技术路径。因此,要正确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据此引导农户做出农地流转决策,同时要推进土地规模和服务规模“双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户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壮大、城市改革的推进和城乡二元体制的松动,加上农产品供求格局的根本性变化,我国农村劳动力不断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已演变成我国实现现代化和进入小康社会的制约条件.如何转移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最大限度的就业,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使农民减少就业成本,实现就近就业,湖北省仙桃市采取有力举措,加强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和工作岗位进村入户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向非农领域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