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西芹 《今日重庆》2006,(7):104-105
[梁实秋(1903-1987)]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在重庆偏居七年。1949年去台。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2.
手拿<梁实秋散文精品>,捧读咀嚼,真是舌底留香.读这本精品,时而好像在吃带饴的糖,时而又好像在爆炒辣椒,让人品味着糖的甜味,或是炒辣椒的呛味.在这品味的过程中,不断地领悟生活的各种的味道,并不断地获得某种启迪.这就是梁实秋散文作品产生的美感效应,即通常所说的作品魅力中的一种启迪效应.  相似文献   

3.
该文分为三部分:一是梁实秋在当代中国大陆形象演进过程;二是梁实秋“资本家乏走狗”形象成因的溯根求源;三是梁实秋真实面貌的回归友对后世的警示。该文以恩格斯的文艺批评标准重新审视这一典型的文学现象,试图拨开迷雾,探寻真相及背后深意。  相似文献   

4.
许国彩 《魅力中国》2013,(5):248-248
写景散文是中专教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非常具有美学的一种文体。写景散文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物起情是写景散文的表现模式。物即我,我及物,物化于我心,我心化于物。写景散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它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用一些片段和场景组成,因此鉴赏写景散文的重点在于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景致中蕴含的深情。教师经常根据散文在情物关系处理上主要的三种方式即托物抒情、融景人情、移物就情带领学生步入景物中体会作者深邃而延绵的感情世界,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这一方法的着力点在于阅读、在于赏析。  相似文献   

5.
闲章印人生     
张一农健谈,端坐自己的雅舍,一边喝茶、抽烟,一边畅谈篆刻艺术,袒露从中悟得的人生意境。让人在欣赏他的治印艺术之余,又添多一层对生活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该文分为三部分一是梁实秋在当代中国大陆形象演进过程;二是梁实秋"资本家乏走狗"形象成因的溯根求源;三是梁实秋真实面貌的回归及对后世的警示.该文以恩格斯的文艺批评标准重新审视这一典型的文学现象,试图拨开迷雾,探寻真相及背后深意.  相似文献   

7.
薛青峰 《西部大开发》2011,(6):97-97,112
此文以台湾作家张晓风散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为例,分析了散文创作的叙述视角及选材。从而给出一个结论,散文的境界与美感在于身边的日常小事,在最细微处发现素材,找准叙述角度,需要训练写作的眼光。  相似文献   

8.
导致魏晋南北朝散文不被重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念不明确是重要原因之一。历代选家在评价先泰、泰汉散文时用的是广义散文的概念,而在评价魏晋南北朝散文时用的却是狭义散文的概念,从而得出魏晋六朝是中团古代散文的中衰期的结论,这是不科学的。给客观认识魏晋散文带来了难以消除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地方,优越的环境、优秀的大学,吸引了众多文化名人前来,一时间,青岛成了中国北方文化聚居地。从著名文学家闻一多、老舍、梁实秋到史学家郑鹤声、童书业、黄云眉,从医学专家孙鸿泉、尤家骏、张汇泉到化学家邓从豪、朱兆良、薛群基再到生物学家童第周等一大批学界泰斗、栋梁之才来到青岛。他们,都曾在此执掌教鞭或蒙沐教泽。  相似文献   

10.
金艳华 《魅力中国》2013,(25):166-166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标志。郁迭夫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文学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的散文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住。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奉诸了“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吏上又一次助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大变革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