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LMDI方法建立了甘肃省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并运用1995~2008年相关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甘肃省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得出经济发展是促进甘肃人均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能源强度是抑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而能源结构对甘肃人均碳排放变化的影响不明显。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聚通过规模效应、 技术外溢和非完全竞争引导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集中, 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同时, 由这3 种效应所引发的成本节约、 技术进步和能效提升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 由于中国政府对产业集聚过度干预现象的普遍存在, 易导致追逐 “政策租”而引发 “企业扎堆” 现象的产生, 从而对碳排放强度的改善产生不利影响。 从这一视角出发, 本文通过数理推导和实证检验剖析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 从而探寻政府适度干预和市场配置共同作用下节能减排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采用面板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对中国工业39个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能源强度对节能减排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能源消费在所有因素中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工业分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现象;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产业结构也促使碳排放的增长。最后,文章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和建议,以适应中国的节能减排以及低碳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4.
能源是促进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但大量碳排放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7—2021年国内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产业结构优化不仅为当地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其空间溢出效应可以带动邻近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但该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技术进步影响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Kaya公式的中国CO2排放影响因素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Kaya公式的分析框架,采用对数平均Divisia因素分解法分析了能源碳排放强度、单位GDP能耗、人均收入和人口因素对我国1978—2009年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人均收入的高速增长带来了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人口对于CO2排放量的拉动作用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单位GDP能耗的持续下降对抑制CO2排放起到了持续而显著的作用,能源碳排放强度变化微弱。因此,在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发展新能源产业,调整现有能源结构,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异质性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不断提高碳排放效率,能够有效地激发减排潜力。本文在省域异质性视角下,运用固定效应随机前沿分析的参数方法测算和分析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考虑碳减排技术的省域异质性后,碳排放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减小。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效率有利但影响不显著;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有利于提高碳排放效率;贸易开放显著提升碳排放效率,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效率影响并不显著;实施能源目标约束政策有利于促进碳排放效率,政府干预能力越强,能源目标约束的减排效果越好。未来中国提高碳排放效率的的工作重点应着重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结构,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促使地方政府积极设计和实施碳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应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对山西省1997~2008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产出规模效应对山西省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53.14%,其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37.1%,紧随其后的依次是,产业结构效应为11.39%,人口规模效应为0.1%,能源结构效应为-1.5%。因此,目前山西省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提高能源效率,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发展旅游业。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利用LYQ脱钩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选取了京津冀地区1995~2014年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脱钩模型及其分解得出,京津冀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以弱脱钩状态为主,原因在于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导致节能弹性不断下降;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表明京津冀地区实施节能减排措施不会导致经济的下滑。未来京津冀地区要继续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能源效率,重点关注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提高新型低碳能源的比重。  相似文献   

9.
节能减排约束下的中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矛盾也日趋尖锐,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十一五"规划中重要的约束性指标.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必须充分考虑当前所面临的能源与环境问题.本文建立了含有节能减排约束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同时也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等9个典型国家1990—2020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混合最小二乘模型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研究能源价格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中国外8个国家能源价格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影响。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以人均GDP为门槛变量,研究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能源价格对碳排放强度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人均GDP为门槛存在双门槛效应。当人均GDP低于10358美元时,能源价格对碳排放强度影响为正且程度较低,即能源价格的上升将带来碳排放强度的上升;处于10358~21954美元时,能源价格的上升对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人均GDP高于21954美元时,能源价格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为负,但影响程度变小。建议进一步推动国内能源市场化改革,梳理能源价格传导机制,为中国能源企业低碳转型打下市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国能源强度、电力强度变化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对2000---2008年我国能源强度、电力强度变化的情况及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行业能耗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符合这段时期我国重化工业化的特征;行业电耗变化和结构变化同时引起电力强度的变化,但行业电耗变化起主导作用,这与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要求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碳减排,但大量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只能择一而为.为了探讨可行的经济政策手段,本文提出一个线性规划模型以说明经济结构调整是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的有效措施,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碳减排压力与日俱增。当前我国碳排放主要呈现以工业碳排放为主、西部地区工业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第三产业的碳减排效果优于第二产业的特点。文章通过构建工业碳排放峰值LEAP模型,设置基准情形(BAU)和结构调整情景(SA),并将产业和能源结构设置为高、低模式两种情景,分析我国工业排放峰值调节机制。研究结论为:(1)我国工业碳排放量在2035年达到峰值,未来工业碳排放量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2)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有效降低我国的工业碳排放峰值,但对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影响。(3)能源结构调整对降低工业碳排放量具有显著效果且对第二产业影响效果最为显著;能源结构调整对工业碳排放量峰值时间也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4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近20年的面板数据,将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和碳排放结合在一起,分析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空间特征,采用空间邻接权重矩阵、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距离矩阵结合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产业结构、对外贸易与碳排放的联系。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2)从直接效应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会抑制本地区碳排放量的增长,但会增加邻近地区的碳排放量;(3)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会增加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未来全球产业发展模式也将步入这一新的框架。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区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二者是相辅相承、辩证统一的,前者是方向,后者是动力。低碳经济模式下区域工业结构必然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节能型以及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技术化的方向优化升级,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空间统计学与空间计量方法,构建0-1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对我国30个省 CO2排放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 CO2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会受到邻近省份碳排放的影响,空间计量研究方法比普通面板研究更适用。(2)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能源强度是影响中国 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FDI 、人均 GDP 、人口密度有助于减少中国 CO2排放,但能源价格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基于 LMDI 方法的乘法形式对2003~2011年京晋滇三省及全国工业行业碳排放进行分解,发现:工业规模显著推动碳排放增加,能源强度抑制了碳排放增加,能源结构优化不明显。建议: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降低能源强度;推动能源供给革命,优化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工业发展规模,降低高能耗工业的比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