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放缓的"生产率之谜"根源之一在于企业金融化行为,表现为企业越来越偏好配置金融资产。理论上,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储蓄"和"挤出"的双重作用机制。进一步地,基于2008-2016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采用GMM方法,实证了"生产率之谜"来自金融化假说的一个解释。实证结果显示:(1)金融资产配置与TFP二者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说明金融资产配置在"TFP增速下降"之谜中扮演了促进因子的角色;(2)金融资产配置的挤出效应大于储蓄效应,表明企业套利动机强于储蓄动机,意味着长期来看TFP增长动力趋于弱化;(3)对TFP作用大小随企业所有权性质呈现出较大差异,非国有制造业企业的"储蓄"效应更加显著,而国有制造业企业则更多的是挤出效应;(4)融资约束越小、杠杆率越高、机构投资者越集中、企业规模越大和托宾Q值越低的企业更加偏好金融资产配置,其通过"挤出"效应而对TFP的负向作用也越大。因此,警惕企业金融活动的过度化,并采用差别化的"疏""堵"结合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制造业企业能"安心做好主业"。  相似文献   

3.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放缓的"生产率之谜"根源之一在于企业金融化行为,表现为企业越来越偏好配置金融资产。理论上,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储蓄"和"挤出"的双重作用机制。进一步地,基于2008-2016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采用GMM方法,实证了"生产率之谜"来自金融化假说的一个解释。实证结果显示:(1)金融资产配置与TFP二者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说明金融资产配置在"TFP增速下降"之谜中扮演了促进因子的角色;(2)金融资产配置的挤出效应大于储蓄效应,表明企业套利动机强于储蓄动机,意味着长期来看TFP增长动力趋于弱化;(3)对TFP作用大小随企业所有权性质呈现出较大差异,非国有制造业企业的"储蓄"效应更加显著,而国有制造业企业则更多的是挤出效应;(4)融资约束越小、杠杆率越高、机构投资者越集中、企业规模越大和托宾Q值越低的企业更加偏好金融资产配置,其通过"挤出"效应而对TFP的负向作用也越大。因此,警惕企业金融活动的过度化,并采用差别化的"疏""堵"结合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制造业企业能"安心做好主业"。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能否健康的发展与其资本结构密切相关,合理的分析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尤为关键。针对目前占上市公司数量极大的制造业的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就结果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5.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选取了208家只发行A股和在1996年底之前上市的上市公司,利用这些公司1997—2001年的数据,采用平行数据(panel data)模型的方法,分析了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平行数据模型的结果显示,公司规模、成长速度、公司资产的抵押价值对资本结构有显著的正的影响,而公司的盈利性、公司整体风险对资本结构有显著的负的影响,非债务税盾、管理层持股比例和国家股比例对资本结构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探讨了资本结构的度量问题后,首先对所有涉及到的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给出了详细的解释,然后以电力煤气水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公司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公司经营业绩和长远发展,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是中国企业的优秀代表,仍然存在背离资本结构优化理论的种种因素,因此找出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实现中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目标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时代“降本增效”“数字赋能”是众多企业追求的目标,而数字化转型又是其战略发展中的关键一步。基于此,将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数字化转型与资本配置效率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显著促进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在其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该部分中介作用仅存在于非国有企业中;通过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对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机制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显著,而在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通常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理清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企业的资本结构,从而进行合理融资。通过对我国2007年家电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简略的分析了影响我国家电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建议当前家电行业应当建立起有效的偿债保障机制,完善和健全破产制度,为债务融资正面效应的发挥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相关资本结构理论概念,对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重点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做回归分析,证实资本结构与影响因素的正负相关关系,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出若干优化资本结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各行业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利用Jeffrey Wurgler弹性系数模型测算我国高技术产业资本配置效率,并从行业特征角度研究中国高技术产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高技术产业整体资本配置效率较低,大部分产业仅在当期显著为正;(2)企业规模、行业成长性与资本配置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市场集中度、外资参与度、产权结构则对资本配置效率有显著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Jeffrey的弹性系数法,以我国31个省(市、区)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从区域层面研究了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首先估计出我国资本配置效率值为0.428,然后动态地分析了各年的资本配置效率及其波动成因,最后分析了我国31个省(市、区)的资本配置效率,从政府对经济的参与度、对外开放度、投资主体结构、金融深化度以及人力资本的集中度等方面分析了造成地区资本配置效率差异的原因,并就如何优化各地的资本配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了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其资产规模、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资产流动性及资产安全性模型。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其资产规模、成长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其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及资产安全性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测定我国经济增长和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建立了无约束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边限检验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不同影响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不同的影响。从长期看,劳动力投入、城市化率、非国有化率、资本存量和第一产业比重的影响作用显著,在短期内,劳动力投入、第三产业比重、城市化率和资本存量对中国经济增长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以往学者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山东省大型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行业和组织形式的企业资本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及多元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6.
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亲周期效应,这种效应对宏观经济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逆周期的信贷授信制度和资本缓冲措施,建立跨周期的内部评估模型和前瞻性的动态拨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内部谨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完善宏观监管体系,加强审慎监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目标,是提高盈利水平及降低财务风险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8.
收入再分配效应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我国部分省份城镇居民的收入分组数据,初步测算了个人因缴纳所得税和社会保障费而产生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测算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年份和省份,收入再分配效应都是负值,说明各省的收入再分配非但没有起到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反而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在实证研究中,运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和面板PCSE方法对全部样本和按收入分组的两个分样本进行的检验表明,在低收入组,政府财政收入状况是决定收入再分配水平的主要因素;在高收入组,宏观经济波动、经济体制状况、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失业率和收入不平等是影响再分配的重要因素。分位数回归显示,在收入再分配程度低的地区,再分配对宏观经济波动、人均收入水平和政府财政收入状况更加敏感;在收入再分配程度高的地区,再分配对分配之前的收入不平等、经济体制状况、城市化水平及人口的年龄结构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9.
内部资本市场是企业多元化战略和规模化经营的伴生品。近年来,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一直是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研究热点,尤其在目前货币紧缩的宏观经济环境下,面,临不同程度融资约束的企业希望利用内部资本市场增加甚至再造流动性。但是,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对资源配置效率的经济后果尚无定论。本文对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影响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因素的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我国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路径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