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2005—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1)整体而言,协同集聚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高,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影响。(2)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在中、西部为促进作用,在东部呈抑制效应;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非线性影响存在于东、中部地区,在西部为负效应,说明要素拥塞和“路径锁定”效应存在。(3)交通运输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促进合理化水平提升,科学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高级化有促进作用。(4)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在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的影响中具有相反作用,前者为正,后者为负,工资水平和政府支出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而高级化则受市场化程度、消费水平、净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30个城市2003—2012年面板数据,可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推动制造业升级、促进制造业创新和支撑制造业集聚三个角度作用于制造业竞争力。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正向作用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且通过空间外溢辐射影响周边地区制造业竞争力,长期趋势稳定。FDI、城市交通水平和人力资本对制造业竞争力加强促进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3.
4.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当今中国加快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命题。在构建城市创新质量新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提升城市创新质量,并能通过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提升城市科技投入水平和吸引研发人员流入三个渠道促进城市创新质量的提升,协同集聚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创新质量有促进作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均能促进城市创新质量提升。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够推动新企业注册量的递增,进而提升城市的创业积极性与创业活跃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具有促进城市创新质量和创业活力两大功能,可以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增长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区位熵的加权处理,给出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2006—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门槛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带动效应,而这种效应表现出阶段递减特性。从分解效应看,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正向带动效应表现出单门槛非线性特征,而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双门槛效应;分区域看,相较于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东中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分行业看,科学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特点,而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临界减小特征。  相似文献   

6.
7.
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内在机理。通过构建河北省11个地市2002—2015年个体随机效应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积极影响,得出规模效应、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加速制造业升级的结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应从合理布局产业空间、培育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打造良好的产业环境等方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加速制造业升级。  相似文献   

8.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产性服务业目前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就业增长的主渠道。本文在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就业弹性和投入产出方法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直接就业效应和综合就业效应高,就业吸纳空间大,就业吸纳能力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分工体系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相关,二者在空间中具有协同定位效应,在现实经济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利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结合山东省2004-2010年17地市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效率提高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区制造业效率的提高,而且可以提升周边地区的制造业效率.  相似文献   

10.
先进制造业集聚、专业技术人才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辅相成.采用区位熵指标、基于中国分省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专业技术人才集聚有利于先进制造业集聚;地区收入水平增长与生存成本上涨对不同地区集聚的形成影响不同,其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制造产业聚集并不受制于用工成本压力,随当地总体收入水平的上涨集聚效应反而会有所加强,中西部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GDP就业模型揭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内在关系。要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必须保持快速和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提高GDP就业弹性。比较分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的GDP就业弹性,发现由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更依赖于资本和技术进步,其GDP就业弹性、GDP对就业的“指数效应”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同时随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资本有机构成逐渐提高和进一步的资本深化,GDP就业弹性也在逐渐下降。东部发达地区GDP对就业的“乘数效应”比边疆民族地区的大,说明了东部发达地区依然是吸收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地区,并提出增加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兴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步入工业化发展中后期的浙江省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重点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也是推动浙台产业合作机制与模式创新的重要切入点。浙江应抓住ECFA为两岸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合作提供的良好契机,推进双方产业合作机制与模式创新,推动浙台经济合作模式从功能性向制度性转变,确立推进双方生产性服务业合作的策...  相似文献   

13.
生产者服务业从制造业领域的分离是当代国际经济分工发展的趋势,也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本文在分析国际分工演进脉络的基础上,论述了产业组织的垂直解体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加快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分就业是基础.劳动者只有就业,才能自立、生存和发展.我国应制定就业优先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创造就业环境,开拓就业空间,扩大就业容量.在推进市场竞争就业的同时,要大力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帮助,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就业充分,民富国强,国泰民安.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总是与产业结构优化联系在一起的,利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1978—2009年的经济增长和产业数据作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促进了产业转移,而产业转移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同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产业转移在扩大就业上的积极作用,而第三产业的发展能更好地扩大就业。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人才资源配置的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分析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及对策,熟悉企业招聘程序,使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就业知识,了解社会需求信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对建国后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变迁的分析表明:以城乡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二元经济结构、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制度设计的缺陷,是中国就业结构落后的原因。提高中国就业结构水平可以从“治标”及“治本”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可得性测度,运用2003~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作用,且其有效空间作用范围为100公里;有效距离范围内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东向西依次递增,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不同分位点的技术溢出效应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有效空间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发展趋势,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9.
试析就业指导中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使指导大学生就业成为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指导误区,对此,应看到它的危害,提高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20.
波特提出了解释企业(国家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在现代经济中,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是钻石模型中四个基本决定因素形成的基础。本文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通过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不足和低层次是制约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瓶颈。提出解除这种瓶颈的四大关键:真正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带动作用以及商业信用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