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生产诱发系数视角,探讨中国服务业对制造业出口支撑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运用1995~2011年间世界投入产出表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中国服务业对制造业出口的支撑能力小于发达国家。为分析中国服务业对制造业出口支撑能力弱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测算了主要发达国家与中国的服务业占制造业中间投入比重。测算结果显示,中国服务业发展物质投入比重偏高,不利于优化制造业出口。根据理论机制分析,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开路先锋"和"后勤保障",因此优先发展服务业是提高中国服务业对制造业出口支撑能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制造业产业结构与经济效益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黑龙江经济发展中制造业占相当的比重。石化行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和医药行业四大产业是黑龙江省制造业的支柱,但其内部发展并不均衡。黑龙江省制造业熵值下降,产业结构在缓慢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支柱产业存在经济效益低下问题,部分产业经济效益较好,但生产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3.
西部民族地区工业结构的逆向调整与政策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分析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发现其产业结构呈现出逆向调整(去工业化)和结构低级化的态势,产业发展层次低,采掘和原料工业比重大,产业链条短,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程度低。然后,基于Rikard Forslid(2004)的一个简单模型,分析了随着贸易成本下降,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去工业化发生的机制和必然性。文章认为,"十二五"及以后时期,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将继续得到改进,贸易成本将继续下降,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将更加密切,全国经济一体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可能会进一步低端化,去工业化趋势会继续下去。为此,文章提出,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央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政策支持的中心在于在民族地区保持住制造业份额,可供选择的政策包括:鼓励国有资源型企业把企业总部迁移到西部民族地区;大力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内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对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实施投资补贴。  相似文献   

4.
孙天琦 《西部金融》2003,(12):12-14
1990年--2002年全国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明显,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过程中,全国的工业化程度(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RCEP的生效实施将重塑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将深受影响。在分析中国制造业贸易发展现状基础上构建GTAP模型,并将RCEP关税承诺表进行量化,从而模拟预测出RCEP关税削减对中国制造业的贸易影响。研究发现,RCEP关税削减将促进中国制造业进出口规模扩大,中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的进出口比重将显著提升;中国中高及高技术制造业产品对进口贸易依赖性会有所下降,但出口优势也将受到削弱;中国制造业贸易增长比率与RCEP税收力度削减比率成正比关联,最终进口关税大小、贸易双方的竞争互补关系会进一步影响关税削减对贸易的促进作用;虽然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但国内销量的下降也会导致产出削减。中国应通过攻克产业发展短板以持续提升制造业出口竞争力,规划制造业合作重点强化与其他RCEP国家的贸易互补性。  相似文献   

6.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在配第关于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得出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顺序出第一次产业向二、三次产业移动的结论。人们后来把这一演变趋势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在工业化初期,第产业的劳动力和产值的相对比重趋于下降但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在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和产值的相对比重逐步提高。在工业化以后时期(目前处于这一时期的主要是经  相似文献   

7.
考察英、美、德、日四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成因、表现和历史演变,并通过世界制造业比重函数进行分析,发现:目前世界制造业中心呈发散性发展,拥有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发达国家主动参与制造业的转移,跨国公司在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愈发突出,制造业的转移是有梯度的转移。与此同时,世界制造业进入缓慢通道,高收入的发达国家仍在制造业领域占据优势;除技术创新外,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制造和服务的结合更为紧密;更加强调环保节能,注重绿色制造。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应趋利避害,借助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的新趋势,实现自我的产业升级,并在世界制造产业链上占据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中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一方面,中国仍然是世界最重要的投资地,FDI流入规模大且基本保持稳定,但是劳动成本的快速上涨使传统的价格优势正在被削弱,制造业占中国利用FDI的比重持续下降。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对外投资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其中服务行业和采矿业是对外投资的主体,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比重均相对较低。未来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以及与之相伴的研发设计、生产服务等领域将成为利用外资的热点。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企业将更主动地参与到全球生产网络中去,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进入快车道。在未来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应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积极适应新的国际规则,同时重视"走出去"对制造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走出去"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后欧盟提出了"再工业化"的产业政策。分析表明,长期的去工业化进程及金融危机前后的金融和房地产泡沫,使实体经济空心化在欧盟一些成员国相当严重。同时,虽然欧盟工业和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仍占重要地位,但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金融危机的特殊经历让欧盟认识到,制造业是现代经济的发动机,在经济体内保持一个较大的工业和制造业份额极其必要。欧盟的"再工业化"绝不是简单地基于现有产业结构提高工业比重,而是要加强对已有产业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同时推动一批新兴产业的诞生与发展。这样的产业政策思路对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统产业无论是在工业化已完成的发达国家,还是对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根据OECD的报告,OECD国家高技术产业占国内经济总值的3%,将汽车等产业包括进来,所占比重也只在8%左右。我国传统产业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90%,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如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政策,对于我国在新的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对制造业产品全球价值链上中国与主要国家的增加值和就业进行了解构与比较,发现中国资本与劳动力的收入分配失衡日趋严重,劳动力的收入份额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主要新兴经济体,在技术密集型产品GVC收入的分配上,资本与劳动力的失衡问题更为严重;中国的劳动力收入更多是由低技能劳动贡献,低技能劳动力的收入份额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中高技能劳动力的收入份额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进一步下降. 在就业方面,中国制造业产品GVC就业大部分是在初级产品部门,服务业部门的就业比重相对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较低,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价值链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中国GVC就业的技能结构劣于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但高技能劳动力的数量有较大增长.参与GVC分工对于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以及劳动力技能结构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外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趋势来看,农业比重逐步下降,工业和制造业比重有升有降,服务业比重呈上升趋势。在世界各国纷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感越来越大。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提高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程度,使我国整个产业结构不仅实现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协调,更重要的是推动产业结构的质的变化,即从低级化状态向高级化状态转变。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客观上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物流企业在一定空间集聚所形成的物流产业集群,能够通过促进地区要素流通、优化资源配置,以提升城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2012—2019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物流产业集群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物流产业集群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和西部城市的物流产业集群显著提升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中部城市作用则相反;在特大城市和小城市这一作用显著为正;产业阶段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城市中物流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会通过提升物流业专业化水平和物流业制造业产业协同度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制造业已经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并且凭借巨大的制造业总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低端环节,存在自主研发能力薄弱、自主营销品牌缺乏和高水平人力资源匮乏方面的问题。面对发达国家高端技术封锁、其他国家劳动力的竞争压力以及资源环境紧张的压力,迫切需要尽快提升产品附加值,开展自主创新,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5.
文化创意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起步发展至今,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新的财富创造形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并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扩大对外贸易的主导产业,其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超过了传统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广大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做了大量研究.文章以"产业发展"为出发点,对近年来国外学者关于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做初步的梳理,以期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当前日本、韩国和中国三国经济往来密切,相互依赖度很高.而世界经济正经历着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日韩制造业也正积极移师中国,而与此同时,中国各省正在进行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山东省紧邻日韩两国,地理位置有利,应主动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山东省将通过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胶济沿线制造业隆起带,培植六大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制造业特色县,形成产业集聚、配套协调、布局合理的制造业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是促进服务业增长和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根据OECD2014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中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并与主要发达国家(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和其他金砖国家(印度、俄罗斯、巴西)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而制造业比重相对较高;中国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处于较低的水平,制造业中间需求中来自服务业的比重较低;中国国民经济及各产业中间投入中,制造业投入率明显偏高,而服务业投入率明显偏低。中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水平较低,不仅由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而且缘于要素供给不足和制度性约束;应放松服务市场管制,降低服务业进入壁垒,并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以实现在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内涵和影响机制,对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方法/过程采用归纳演绎、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内涵、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结论发达国家再工业化重在推动工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强调通过知识分工,塑造知识共享和思维共享,来实现智力共享,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获取未来全球战略主动权;它能够从供给侧、需求侧、国际分工和国际权力四个维度,形成一个作用机制体系,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重要影响。为此,需要采取有效策略来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国家纷纷反思并纠正危机前的"去工业化"进程,为尽快走出危机,恢复经济增长,相继推行"再工业化"战略和制造业重振计划。此次欧美国家掀起的"再工业化"浪潮远非一般意义上的恢复和振兴传统制造业,而是通过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以及技术革新,使工业重新焕发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文章从"再工业化"的背景和动因出发,梳理了欧美主要发达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认为"再工业化"将成为欧美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不同国家间的战略实施效果将进一步分化。最后归纳欧美"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提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塑工业发展比较优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是现代国家和地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一国借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逐步提高加原料以制成消费品与资本品和提供劳务的能力;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农业所占比重则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