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2009年恢复新股发行至2012年IPO新规出台为节点,基于曼一惠特尼U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新规出台前后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IPO抑价率进行了计算与比较检验。结果显示,在2009至2012年新规出台前,主板与中小板、主板与创业板的IPO抑价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中小板与创业板之间IPO抑价率不存在显著差异;2012年新规出台后三个市场之间的IPO抑价率差异性不显著。2012年IPO新规出台前后,主板自身的IPO抑价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与中小板和创业板的IPO抑价率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研究证明,各国的IPO都存在押价现象.不同国家的IPO抑价水平存在着差异,一般说来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国家,IPO抑价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IPO抑价程度较高.本文总结了IPO抑价市场存在问题,并对IPO抑价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统计描述与线性回归方程对全流通时期我国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82只A股抑价率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IPO高抑价率主要是由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和热衷于新股炒作造成的,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念并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4.
IPO抑价理论研究综述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IPO也称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目前,对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异常现象之上:IPO抑价(短期收益率偏高),IPO的长期弱势以及IPO的热销市场现象.这三种异常情形的广泛和长期存在显然构成了对效率市场的严重挑战,因而受到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的极大关注.其中,以IPO短期收益率偏高为重点,也称之为IPO抑价或IPO的低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西方成熟市场的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的IPO抑价现象。中国IPO抑价问题比较严重,且由于投资者对其未来预期的不同,不同行业之间存在差别。对1996年-2007年我国IPO抑价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市场化的程度越高,IPO定价的效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回顾了有关IPO抑价问题的国内外经典文献的观点,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背景对我国IPO高抑价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得出了股权分置问题是导致我国IPO高抑价的根本因素,同时对另一影响我国IPO抑价的因素,政府管制进行了重新认识,认为政府现阶段对于IPO的严格管制也是由于股权分置问题存在。  相似文献   

7.
不同声誉的发行中介是否会对IPO抑价产生不同影响,在国内还缺乏经验证据。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在单独考虑承销商声誉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与上市公司IPO抑价率的关系时,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而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表现出与IPO抑价率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将承销商声誉与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综合考虑时,研究发现,发行中介联合声誉与IPO抑价率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发行中介声誉假说"在我国证券市场逐步产生作用,所以,促进我国发行中介构建优良声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针对IPO高抑价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必须采取完善新股发行的市场化机制、机构询价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发展多元化发行方式,创新和丰富金融产品等多种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252家沪深上市企业的实证检验,研究在保荐承销制下我国承销商声誉在IPO抑价中的有效性。得出结论:在保荐核准制下我国承销商声誉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其次,作为询价制度体现的网下配售比例在中小板块发挥作用,肯定了其在提高发行市场效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股市IPO抑价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股市IPO抑价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IPO抑价的各种理论,比较了我国和其他国家的股市IPO抑价程度,并对IPO的抑价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股票发行存在较高的超额报酬率。过度的投机,信息披露的不完善、非流通比率较高等因素是我国IPO抑价程度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股市开始以来到2005年底的所有IPO新股共1332家为研究样本,分四个阶段对承销商作用与IPO抑价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发现承销商的确影响了中国股市的IPO抑价,具体表现为大型券商所承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IPO新股抑价较低,券商的实力和声誉影响了上市等待期的长短,承销商和证券咨询机构对IPO新股的宣传能够对IPO抑价产生有效的影响,股市初期阶段非主流券商寻租导致的IPO抑价更高。  相似文献   

12.
基于机构利益的中国股市IPO抑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股市开始以来到2005年底的1332家所有IPO新股为研究样本,分四个阶段对机.传制益与IPO的抑价关系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交易量放大的“佣金理论”在中国设票市场得到完全体现,承销商通过IP0友行中的法人配售机制输送利益给相关的利益共同体的现象是存在的,同时还存在承销商通过IPO抑价为其发行人创造未来再融资的条件和便利的现象;但保荐人制度下IPO抑价并不高,说明避免法律责任理论在中国股市尚不成立。  相似文献   

13.
国外大量研究验证了投资银行声誉理论,即知名的投资银行承销的IPO发行抑价低于普通投资银行承销的IPO,这个适合于发达国家的结论能不能适合中国的证券市场,在理论界存在争议。以2001年3月至2005年底沪深两市A股IPO市场的300只新股为研究样本,对投资银行声誉模型在中国的适应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一结论并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投资银行和发行市场的信息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14.
多因数模型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分析各种对IPO定价有影响的因素,定量各因数对股价的影响,最后得出回归模型。模型设计的关键在于采用何种方式筛选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以公司内在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公司的财务指标为主要分析因数,采用线性逐步回归法,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出多因数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5.
以沪深两市1136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实行询价制以来其市场化进程的几次重大改革事件为研究时间节点,分析了制度变迁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询价制市场化是IPO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伴随着其市场化程度的提高,IPO破发越来越普遍,日益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正常现象,而IPO破发程度并没有随之显著提高.这体现了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和“赢者诅咒”机制在发挥着作用,让新股市场价格逐渐回归到内在价值水平并围绕其上下波动.  相似文献   

16.
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市场假设理论(EMH)是股票市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股市是否有效对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有直接影响.以有效市场假设理论(EMH)为基础,选取上海综合指数(收益率)和深圳成分指数(收益率)作为样本,运用单位根检验,残差项的序列自相关检验和游程检验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已经呈现出弱式有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对1999年《证券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纵向发展过程中,投资者保护水平的变化与证券市场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认为,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保护水平与证券市场效率正相关:投资者保护水平提升时,证券市场效率随之提高,投资者保护水平下降时,证券市场效率随之降低。同时,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保护水平并非是一个随时间推移逐步提升的过程,其在总体提升趋势中,存在着反复性、波动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结算方式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出发,结合我国贸易结算实际情况分析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贸易结算中主要采用信用证结算的原因,并针对信用证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结算中如何规避风险又不失贸易时机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