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易斯拐点是“二元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飞跃,预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转型阶段.针对当前“我国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来临”这一基本“国情命题”的判断,基于“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边际生产率理论,通过计算、比较和分析1990—2010年我国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数据,证实我国在2005年前后跨越了刘易斯第一拐点,正式进入到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新阶段.要完全消除两部门的生产率缺口从而实现“一元经济”,静态估计至少需要32年左右,也即我国将在2043年迎来刘易斯第二拐点.当前政策上,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效应对潜在的通胀风险,正确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劳动用工制度的配套改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刘易斯拐点是“二元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飞跃,预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转型阶段。针对当前“我国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来临”这一基本“国情命题”的判断,基于“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边际生产率理论,通过计算、比较和分析1990—2010年我国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数据,证实我国在2005年前后跨越了刘易斯第一拐点,正式进入到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新阶段。要完全消除两部门的生产率缺口从而实现“一元经济”,静态估计至少需要32年左右,也即我国将在2043年迎来刘易斯第二拐点。当前政策上,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效应对潜在的通胀风险,正确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劳动用工制度的配套改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刘易斯转折点的研究为发展中国家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型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转折点出现是发展中国家摆脱结构性矛盾,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向成熟经济体迈进的重要标志。近来,学术界对于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争论颇多,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类观点。研究认为,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具有特殊性,必须准确剖析刘易斯转折点的本质,厘清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和第二转折点的转换条件;必须根植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特殊背景,对模型的假设条件和设定形式给予适当修正,还原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建立合理的、准确的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刘易斯拐点”引发革命性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易斯创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建立在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之上的,而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还称不上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只能称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市场还没有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因此被扭曲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并由此而派生了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和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以及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我国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人口红利"时代即将结束,"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倒逼机制"越来越强化。  相似文献   

5.
发展经济学思路对 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刘易斯于1954年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著名论文,提出了他的二元经济模型。之后二元结构的动态分析很快流行起来。各种二元论普遍认为:生产技术及由此而引起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是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存在各种社会经济差异的原因,同时这种社会经济的差异又反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与刘易斯转折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以人口转变为主线,提出中国社会经济已跨越了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结构转型、人口转变、体制转轨等结构性问题相互重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文章认为,解决中国社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加快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其根本途径在于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经济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是否已经到达“刘易斯拐点”,是理论界激烈争议的热门话题。以蔡防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已经于2003年左右进入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拐点”,以樊纲和白南生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尚未到达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拐点”。本文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工资状况和人口抚养比变化三个方面对蔡防先生提出的“刘易斯拐点”提出质疑。本文认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  相似文献   

8.
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造与中国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发展经济学中,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被认为是本世纪结构主义经济发展思路的典型代表。本文在简评刘易斯二元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中国经济发展的二元或多元结构改造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有关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以及“刘易斯拐点”到来的议题越来越激烈。文章基于对我国人口结构变迁的研究,突破人口老龄化负面影响的惯性思维,分析了我国未来劳动力变化趋势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合理预计了我国未来劳动力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这种人口结构的变迁有助于带动消费增长,推动服务业发展,进而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0.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认为不发达国家走向经济发达的机制就是促使现代工业部门发展,随后将利润投资于农业。同时,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大量转移劳动力,经济实现由传统农业为主转向以现代工业为主。从而实现国家现代化。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首先分析中国目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状况和农民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然后提出应通过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妥善转移安排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发展乡镇经济、改变农村经济结构等措施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状况,使城乡走上合理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1954年,刘易斯(W.A.Lewis)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二元经济模型超越了思想阶段而形成为一种具有严格内部一致性的经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刘易斯拐点”已现:“民工荒”与“涨薪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愈演愈烈的"民工荒"、"涨薪潮"和"劳资纠纷"现象,根据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结合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新态势,综合判定我国经济过程中第一个"刘易斯拐点"(短缺点)已经出现。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刘易斯转折区域"这一阶段,"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严重。随着"刘易斯拐点"出现,我国农村劳动力供需状况发生实质性变化,这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政策带来新的挑战,需要有关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及其就业效应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既有经济转型时期的非规范性,又有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和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存在二元四级分割的情况。运用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及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可以考察我国二元四级市场上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及其就业效应。  相似文献   

14.
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是我国在劳动力和人口方面所呈现的重要趋势。本文利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型探讨了剩余劳动力转变对二元经济产出的影响,以及存在剩余劳动力和不存在剩余劳动力两种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建立VAR模型深入分析人口老龄化、剩余劳动力和二元经济之间的数理关系,得出老龄化和剩余劳动力减少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未来5—10年重庆劳动力资源呈现“存量保持高位、增量负增长、构成老化加剧”的格局,但在产业升级、劳动迁移的背景下,相对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是充足的。我国逐步成熟的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能有效促进劳动力供需的基本平衡,不宜夸大当前及未来的“用工荒”形势与“刘易斯拐点效应”的负面影响,它只是各地经济快速扩张和同质化竞争过程中的“成长痛”,与当前区域劳动力供给变化并无因果关系。面对普工的“用工荒”,不应简单地通过引入外来的普通劳动力来化解,而应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提高存量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劳动参与率)予以应对;“刘易斯拐点”的来临,既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外在动力,也是普通劳动者和低收入家庭提高生活水平的大好机会。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2007—2012年辽宁省大连市332万个样本的收入数据,借助Gini系数、W指数、ER指数和社会结构散点图等,从多个角度分别考察了收入分配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情况,得出了在2007—2012年中国还是出现了刘易斯拐点并影响了社会结构的结论.从论证过程还可推断出:社会结构变化在判断刘易斯拐点问题上比收入分配更加准确,劳动力短缺还是可以作为判断刘易斯拐点的直接依据的,刘易斯拐点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改善社会结构方面的有益作用应该受到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7.
“农工荒”现象折射了现行农业生产方式与国家主体生产方式严重失衡、城市化与工业化严重失衡、城乡二元体制及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严重失衡的矛盾。如果城乡二元和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的格局长期不变,谁来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种地打粮”或将成为“世纪之问”。“衣工荒”与“民工荒”同时出现、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是中国严重失衡的内外经济结构、低下的产业技术结构、城乡分隔的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反映,是对物本主义发展方式必须寿终正寝、人本主义发展方式应当占据主流的强烈诉求。  相似文献   

18.
农村就地知识化:解决农民工代际转换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民工代际转换现象反映出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本文从知识经济与传统物质经济的区别入手,分析了不同经济时代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不同的特征,然后提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农村就地知识化的发展模式是解决农民工代际转换问题的根本,进而深入分析了启动这一模式的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19.
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型。本文探讨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性;分析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提出了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1978年以来,中国依靠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双轮驱动,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和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2008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大调整的背景下,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部分生产要素正在发生变化.如何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妥善解决要素禀赋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无疑是未来一个时期内政府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从刘易斯拐点理论入手,通过分析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根据中国现有的人口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得以从谋求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