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建设智慧营销平台成为商业银行实现对公业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本文主要从夯实数据基础、构建驱动引擎、打造营销工具和健全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对商业银行智慧营销平台建设进行了阐述,旨在提升商业银行对公客户营销管理水平,促进商业银行对公业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公客户经理制是商业银行在对公客户服务领域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营销导向的制度安排和组织架构设计.对公客户经理制在很大意义上促进了我国银行业对公业务发展,但目前商业银行对公客户经理队伍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和转型的步伐.本文结合实际,认真分析了当下商业银行客户经理队伍在数量、素质、结构、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加强对公客户经理选聘、管理、培训、激励、考核几个方面的改进建议及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浩 《中国金融》2003,(11):34-36
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现状(一)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特点对公业务与个人业务一起构成商业银行的两大类别客户业务。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对公业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形成以下几个特点:1.对公业务在整个业务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从2003年3月末对公业务基本指标的统计数据看,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公存款合计21572亿元人民币,而其各项存款合计27140亿元人民币,对公存款占比79郾48%;对公贷款合计15176亿元人民币,而其各项贷款合计18355亿元人民币,对公贷款占比82郾68%。以招商银行为例,对公存款占比59%,对公贷款占比89%,其对…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分行刘云涛2018年7月11日来稿指出,在利率市场化、产品同质化背景下,对公客户差异化、主动性需求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对公存款呈现波动幅度大、稳定性差、成本上升、营销难度大等特征。笔者认为,须从"点线面体"四方面相结合,综合施策,做好对公存款营销,提升对公存款贡献度、延伸度、稳定度、持续度。从点上,实施一户一策综合营销,  相似文献   

5.
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对公业务经营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企业对银行对公业务产品的需求,包括对公司存、贷款产品以及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产品组合的需求越来越强,这些都为银行拓展公司业务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本文从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基本概念入手,在分析外部原因和内部现状的基础上对业务营销转型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对公业务营销转型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对公业务经营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企业对银行对公业务产品的需求,包括对公司存、贷款产品以及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产品组合的需求越来越强,这些都为银行拓展公司业务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本文从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基本概念入手,在分析外部原因和内部现状的基础上对业务营销转型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对公业务营销转型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前,随着商业银行实施"对公业务经营重心上移"和"对公业务集约化审批"等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措施的推进,一级分行的营销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履行管理职能之余将更多地直接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这一举措必然引起商业银行营销体系、营销机构设置方面的改革。笔者认为,在目前这样的经营管理架构下,在对公业务营销方面必须建立以商  相似文献   

8.
随着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和同质化竞争激烈,个人客群对商业银行收益贡献度在提升.打破对公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板块的壁垒,推动公私联动营销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共识.但传统的公私联动模式如代发工资等业务存在业务模式雷同、目标客群选取范围较窄、"对公"与"对私"双向带动作用较弱等问题.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分析客群、为客...  相似文献   

9.
《时代金融》2019,(5):153-155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时代商业银行如何运用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有效解决好当前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而且事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全局。对公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新时代如何进一步促进对公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现实课题。本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分析了对公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支付结算是国内商业银行三大传统业务之一,在商业银行产品线中居于基础核心地位,商业银行通过支付结算业务成为全社会的转账结算中心和货币出纳中心。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客户需求推动银行的结算工具和结算渠道日益丰富。本文试从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的对公结算服务能力现状调查人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对公结算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找到对公结算业务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都在不断探索和推进对公业务组织架构、运行体制等经营模式的改革、调整和优化,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对原有的流程进行改造,建立适应"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架构。对公业务的重心上移,是指对公业务的客户营销、准入、  相似文献   

12.
金融脱媒的长期发展趋势已经确定,这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简述金融脱媒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发展对公业务的影响,重点考察了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实现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行了全面探析。  相似文献   

13.
银行从业人员在思考业务发展和具体工作实践中,通常较多的强调"营销"一词:以营销开拓新市场、促进业务的快速发展;而对既有市场的挖潜工作则相对不足。本文从基层单位的视角出发,将视线定位于银行的存量客户、既有资源,以"大数据"为背景,对商业银行的部分对公业务拓展进行探讨,未来进一步提升市场拓展效率。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当前商业银行对公存款业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切入点,深入剖析目前商业银行在对公存款业务拓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突出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需求分析目前,人民银行几乎全部业务都已实现了网络化处理,包括支付清算类业务和金融信息类业务。支付清算类运行有电子联行、"天地对接"等业务,对于对公业务网络完善的商业银行,需要与其分行、省分行营业部连接;对于对公业务网络尚未建成的商业银行需要直接与其对公网点连接;金融信息类运行有国库、发行、电子邮件等,除人民银行本身局域网上运行应用外,还在县人民银行和一些商业银行支行设置前置服务器、发行代理库等;对于"银行信贷登记系统",一些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开发了数据接口,可与其分行、省分行营业部连接,  相似文献   

16.
对公业务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金融市场环境不断变革,企业对于商业银行的依赖度下降,对银行的多样化和专业化需求增多,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发展遇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认真分析问题、找出应对策略,是保证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农业银行山东德州分行营业部王学峰2021年2月22日来稿指出,商业银行应多措并举抓好对公存款营销。一是做好"流量经营"文章,着力抓好低成本资金组织。第一,聚焦三级核心客户群及其上下游企业,以现金管理和银企直联等业务为抓手,强化资金体内循环,提升货款归行量和资金沉淀量。第二,推动"结算+"业务发展,加大各类对公场景营销建设力度,提升结算业务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8.
邓毅 《中国外资》2013,(9):13-13
对公授信业务是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对公授信业务领域的风险防范,可以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损失、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状况。文章首先介绍了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中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中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意见,希望对降低银行对公授信业务的信贷风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信息社会,意味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的发展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为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基于此,为了更好的发展商业银行,做好大数据形势下银行个人业务营销工作,本文主要就大数据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营销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首先阐述大数据理论内涵,而后阐述了商业银行个人业务面临的挑战,包括网络客户群体不稳定、金融产品的开发受阻、营销模式的渠道过于单一等.最后结合实际发展不足,给予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营销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整合商业银行对公和对私业务的渠道资源,实现联动交叉营销,是做大做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途径。因受部门、业务条线考核独立等诸多因素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联动交叉营销执行仍不到位,成效不突出。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部门架构和制度设计看,一二级分行实现联动交叉营销存在困难,但基层支行却可以通过创新销售人员组合、优化考核办法来实现条线资源的整合,最终实现联动交叉营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