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多方面的管理活动,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够大幅度地增加收益或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但是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一个企业一直关注的问题——牛鞭效应。牛鞭效应产生的危害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通过建立供应链级的MIS,使供应链各参与方充分实现信息共享,降低供应链中牛鞭效应的危害.为企业创造新的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2.
张静芳 《物流科技》2007,30(7):73-76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管理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如何消除“牛鞭效应”产生的危害.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本论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说明“牛鞭效应”对整个供应链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根据此例.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刘超 《物流科技》2012,(4):60-64
首先讨论了供应链中由于信息的不共享性而产生的牛鞭效应。其次讨论在两级供应链中下游零售商,在面临需求平稳时,采用指数平滑法进行短期需求预测,量化分析了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的简单供应链中零售商和供应商在需求信息预测阶段和信息处理阶段的牛鞭效应,得出建立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系统,可以显著减弱牛鞭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接着对案例企业构建企业信息共享系统作出讨论,对构建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赵云燕 《价值工程》2007,26(8):63-65
"牛鞭效应"是在供应链中,每一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信息都有一个信息的扭曲,并且这种扭曲程度沿着供应链向上游不断扩大,使订货量的波动程度沿供应链不断扩大。为尽量弱化"牛鞭效应"对供应链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在对"牛鞭效应"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消除"牛鞭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信息共享条件下的牛鞭效应降低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尤建  朱峰 《物流科技》2004,27(8):40-43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管理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在寻求解决降低和消除供应链中这一现象中,普遍提出了信息共享来降低和消除牛鞭效应。即使在信息共享的条件下,我们依然不能完全消除牛鞭效应,以及供应链中各个主体的危害。本文从lee,etc.在解释供应链存在的需求预测所带来的牛鞭效应原因出发,寻找信息共享条件下降低牛鞭效应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6.
供应链中牛鞭效应成因分析及其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端 《价值工程》2011,30(18):15-15
在供应链管理中,常有诸如供应缺乏、作业不均衡、成本过高等现象,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许多,牛鞭效应则是原因之一。牛鞭效应会造成供应链上的信息失真,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牛鞭效应的产生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揭示牛鞭效应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牛鞭效应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具体措施,以此来保证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7.
孙惠  王爱云  马丽 《物流科技》2008,31(4):44-47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中一类典型的由不确定性导致的复杂现象。牛鞭效应对企业的效益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减小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也是提升供应链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之一。论文在介绍了牛鞭效应的基本概念及其危害的基础上,对引起牛鞭效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每种根源讨论了减小牛鞭效应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8.
利用库存控制策略消除供应链中牛鞭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鞭效应是需求信息扭曲的结果,阻碍了无缝隙供应链的形成。本文从多角度剖析牛鞭效应的成因,并提出相应库存控制对策,以求减弱和消除其负面影响,提高整条供应链的集成度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弱化牛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巍 《物流科技》2007,30(2):68-69
减小供应链中"牛鞭效应"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关健,也是提升供应链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在介绍了"牛鞭效应"概念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通过加强供应链成员间的联系与合作达到有效弱化牛鞭效应.  相似文献   

10.
"牛鞭效应"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减小供应链中"牛鞭效应"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也是提升供应链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在介绍了"牛鞭效应"概念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论述了集中需求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减小"牛鞭效应"的途径和方法;然后架构了一个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并对其系统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原始设备制造商的预测信息分享对一个原始设备制造商和一个与其同时有合作和竞争的合同制造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的影响,建立制造商间信息分享的模型,该模型包括一个原始设备制造商和一个合同制造商。研究发现,原始设备制造商关于市场潜在需求预测信息的分享对其预期利润是不利的,同时需求信息预测的精度对原始设备制造商信息分享的决策也有影响,原始设备制造商没有动机与其供应链成员进行信息分享,但信息分享使得供应链整体利润增加。最后,建立一个信息分享补偿机制分享供应链利润的增加量,以期通过信息分享补偿机制促使原始设备制造商有动机进行信息分享,从而实现其与合同制造商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摈弃了以往研究中普遍采用的信息能被真实共享这一假设,探讨了在两层供应链中共享需求预测信息时,零售商进行人为信息扭曲的动机和趋势,并分析了信息失真对制造商和供应链整体利润的影响,最后指出若制造商和零售商按事先约定的比例来分配整个供应链的利润,则能有效消除此种信息失真现象。  相似文献   

13.
孙文清 《物流技术》2012,(17):272-275
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包含市场需求、企业生产、劳动力和库存管理的一级供应链运作模型。通过灵敏度和优化分析仿真技术研究了随机需求下产品销售周期对零售商成本、利润和供应链牛鞭效应的影响。结论显示,与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相比,库存成本对产品销售周期的变化更敏感;在不考虑生产启动成本情况下,随着销售周期增大,总利润呈线性递减;连续库存补充计划比传统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式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更有利于减弱牛鞭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唐燕  朱海燕  罗齐 《物流科技》2008,31(6):14-17
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疫苗冷链的定义及特点进行了阐述,针对疫苗冷链中出现的牛鞭效应,供需失衡等关键问题,运用VMI的相关理论,设计一个基于VMI的疫苗冷链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优越性,并对疫苗冷链系统VMI运作流程和补库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吴芳芳 《物流技术》2006,(1):99-101
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物制药公司,该公司的主打产品是某种口服液,通过对该公司口服液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发现,该供应链存在高缺货与高库存并存等问题。本文从激励机制、需求预测、生产流程、库存管理等方面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6.
在采用满足市场需求经营策略下,针对供应链上成员共享与没有共享信息的情况,我们分别给出了供应链上各成员为满足用户需求而对最终产品需求进行预计的模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讨论了该经营策略形成的牛鞭效应,并指出了供应链上每往上游前进一步,最终产品需求预测放大的数量。最后,讨论了信息共享对控制该种策略下牛鞭效应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Japan     
《Economic Outlook》2020,44(2):34-35
With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disrupting activity in Japan and worldwide, we expect GDP to record a sharp contraction in 2020. Domestic demand will fall rapidly as people stay at home while crumbling foreign demand and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will hit manufacturers and exporters. We now expect GDP in 2020 to shrink 4.8%, compared to our January forecast of 0.3% growth, highlighting how quickly the pandemic and the containment measures have clouded the economic outlook in Japan and across the world. For 2021, we forecast GDP to grow 3.9%, with the now-postponed Tokyo Olympics providing a modest but welcome boost.  相似文献   

18.
In the last year total output has risen 4 per cent and manufacturing is up 6 per cent. Unemployment has fallen by 400,000. The current account, which was in surplu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year, has moved back into deficit. Does this mean that the economy is “over- heating”? In the context of our forecast we examine this issue; we consider how rapidly supply can increase and how fast demand is increasing. We conclude that the growth of output in the last year was initially driven by supply and that, more recently, domestic demand has been growing very rapidly. The emergence of a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is evidence of excess domestic demand but from now on we expect demand to grow less rapidly. With non-oil supply expanding at a rate in excess of 3 per cent, we forecast steady output growth and little change in either inflation or the current account. In our judgement, the economy, though hot, is not overhea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