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孟子讲了“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以来,围绕着贡、助、彻的问题,千古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时至今日,认为此言纯系子虚乌有者不多,而对贡与助的看法又渐趋一致,唯对于“彻”法,诸家争论犹酣,歧说颇多。如“彻”的形态,认为属于实物财政收入形式者有之,认为是实物剥削与劳役征发并行者亦有之;“彻”法形态,认为是地租者有之,认为是租税合一者亦不乏其人。至于“彻”法施行的时限,其开始年代有周先祖公刘时代、西周早年、西周晚年等不同说法,废弃此法之年代则论及者较少。笔者不揣陋劣,想就此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2.
关于“诚信”,《管子——枢言》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诚信是团结人心,凝聚人心的可靠保证。关于“诚”,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诚是顺应天道与人道的基本法则。关于“信”,《论语》记载:“了贡问政,子曰:‘足兵,足粮,民信之。’子贡又问:‘逼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又问:‘逼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粮’。孔子认为在治理国家的大事上,  相似文献   

3.
“法”已成了当前社会中一个普遍而常见的事物,但在人们心中法是什么呢?我向身边的几位好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感觉法是什么,你又对哪个法最有印象?”对于前者,答案五花八门,但却万变不离其中,即法是一种强制性的镇压工具。而对于后者,答案却出奇的一致,即刑法  相似文献   

4.
《史记高祖本纪》载,上(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相似文献   

5.
凌濛初是什么人?喜欢读些旧小说的都知道他是明代一位小说作家,他编撰的“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与冯梦龙的“三言”并称,数百年来也是脍炙人口的。但他会有什么经济思想值得一说吗?有。在《二刻拍案惊奇》卷一:《进香客莽看金刚经出狱僧巧完法会分》里,凌漾初发的一通议论就很值得一读。虽然议论太多有损小说的“艺术性”,鲁迅就说他“诰诫连篇,喧宾夺主”,但以经济学而非文学的眼光看,这样一番颇具“思想性”的见解要是因简单的文学标准而被埋没了,实在是很可惜的。这段在交代故事背景时所发的议论,文字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济伦理是人类对经济理性与经济人性的综合理解。经济伦理问题虽然是现代人正式提出来加以研究思考的问题,但关于经济理性和经济人性的思想却是人类很早就有的。早在二千多年前,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专门论述过“价格公平问题”。同一时期,我国古代思想家就“义利问题”也发表了极有影响的观点,如孟子曾慷慨陈辞:“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但基于对经济理性和价值的不同理解,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观点往往大相径庭,其经济伦理思想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我国古代的一部名著《盐铁论》,正是展现了这样两种经济伦理思想的…  相似文献   

7.
上周自南昌出差去上海,途中空闲便拿出夏业良先生的《经济学能做什么》翻阅。邻铺一女子,年龄大约二十七八,气质较好,但形容有些憔悴,正在读《环球时报》一篇关于台海局势的文章。途中,互换阅读物,开始交谈,话题便是台海局势。是战?是和?是统?是独?我用经济学的眼光进行了一些分析,女子感到我的分析方法另辟蹊径,我的结论新颖独到,于是说:“想不到经济学如此有趣!不知是否可以解释情感方面的问题?”旅途劳顿,单调困乏,我一听有情感故事大餐共享,岂不美哉!连忙说:“应该可以,但结论是否正确还要你自己去评判。”  相似文献   

8.
本然 《经济纵横》2006,(11):77-77
《论语》子路第十三篇第十五章: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飞鸿 《新经济》2006,(6):78-80
3D模式:一股强有力的“韩风” 《岭南精英》:我们所了解的韩国企业中,以三星、LG、大字汽车等为多,而对韩国文化的了解则更多的是通过《大长今》等巨片得知一二。那么,我们也想了解一下盛宇集团,盛宇集团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中国?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家茶座》2009年第4辑(总第42辑)的卷首语是李俊慧博士的一篇短文《为什么要学经济学?》。在论述学经济学不能赚钱,不能成为企业家,也不能经国济世后,李俊慧说:“我不知道别人的答案是什么,但我所见过的,我觉得最能反映我心声的一个回答,是英国著名的女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的话:我学经济学,是为了不会受经济学家的骗!”  相似文献   

11.
《论语》先进第十一篇第二十三章: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人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金明辉 《经济纵横》2007,(10):30-33
《劳动合同法》与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 《劳动合同法》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何国玉:在与人力资源从业者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家更多地关注法则本身会给企业带来什么风险,而我希望大家能站到更战略的角度和全球视野看“劳动合同法》颁布隐含的趋势,因此8月份我们中入网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举办了“《劳动合同法》解读及风险应对系列高端论坛”,论坛的主讲嘉宾包括“劳动合同法》立法组组长常凯先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一、“假税”辨正 正式见诸东汉和帝诏书的“假税”一词,其涵义是什么?古今人已有成说。今人往往把它与“假民公田”措施联系起来分析,阐述它具有地租性质。例如,钱剑夫先生说:“假税是汉代独有的一种赋税,其实就是公田的田租。因为这种土地是暂时地或有一定年限地借给农民耕种,实际上是租给农民耕种,汉王朝就是大地主,耕种公田的农民就是它的佃户。因此,所收的田租就别名‘假税’。”高敏先生也说:“正因为官府把公田出租给贫苦农民耕种叫做‘假’、‘假与’或‘假情’、‘假赁’,因此,这种税种公田者向官府缴纳的税便叫“假税”,其实质是国家向租田农民课取的地租,同‘三十税一’的田租(即土地税)是不同的,或者说‘假税’是地租与课税的合一。”然而,我认为这种通行的解释并不符合汉代官方使用“假税”一词的本意,而且将当时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税项混为一谈了。兹试予辨正. 首先应该指出,西汉文献迄今似未见“假税”二字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表达形式出现。古今人引申出“假税”概念的史料依据,原文皆为“假”或“假与”、“鄣假”、“转假”等。最早由“假”一字引申出“假税”之说的是李斐。《汉书、元帝纪》载,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诏罢“北假田官”。李斐注曰:“主假赁见官田与民,收其假税也。故  相似文献   

14.
李必桂 《开放时代》2001,(3):125-127
什么是海德格尔的“思想的事情的规定”?彭富春的博士论文《无之无化》昭示我们:对于海德格尔而言,思想的事情的规定就是作为虚无的存在。 《无之无化》试图说明:不是存在与虚无,而是作为虚无的存在或作为存在的虚无是海德格尔的思想主题。虚无不是陈述的否定和存在者的褫夺,而只是其自身,虚无虚无化。为此,彭富春给自己提出三个问题:1、海德格尔的无之无化意味着什么?2、他如何在他不同的思想阶段将无之无化形成主题?3、无之无化为何对他而言形成主题?三个问题相互关联,统一于无之无化。第一个问题的口答是在导论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符佳林 《财经文摘》2008,(12):38-39
《财经文摘》:您在《大裂变来了?》一文中写道:“我们现在正在为过去30年积累的巨额债务痛苦地埋单。”那您这里所指的巨额债务是什么,埋单又是什么含义?  相似文献   

16.
据报载:猪八戒的官名叫什么?孙悟空是在佛祖的哪根手指上写下“到此一游”?……即使是看过《西游记》,你能答对这些试题吗?前不久,一位姓张的母亲晒出儿子存学校的两份单元考试卷,其中的“麻辣试题”不仅令读初一的儿子叫难,就连硕士的她也深感“鸭梨山大”。  相似文献   

17.
曹三藏 《商周刊》2012,(15):61-61
还记得电影《天下无喊》中那甸经典台词吗?“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是的,当今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人才对于一家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盖茨就曾经说过:“如果我可以带走微软的研究团队,我可以创造另一个微软。”而对于刚刚起步、没钱没势的创业公司来说,人才更是关系到公司的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18.
王媚 《经济纵横》2007,(12):72-72
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韩非子二柄》  相似文献   

19.
明朝的眼镜     
<正>黄门官宣读满刺加国进贡:“珍珠十颗,叆叇十枚……”万岁爷道:“叆叇是个什么?”元帅奏道:“眼镜之类,观书可以助明。”万岁爷道:“其赐左右入门办事老臣。”以上对话,出自明朝万历年间小说家罗懋登著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西洋记》中,小说描写了明朝永乐年间郑和挂印下西洋,一路斩妖除魔,慑服诸国事的故事。在小说的第九十九回中,郑和一行人归国,  相似文献   

20.
西部10年,《新西部》10年。 记得2006年第一次拿到杂志,看着“新西部”三个字,就觉得它的名字有空间、有张力——辽阔、贫困、神秘的西部究竟“新”在什么地方?仔细读了几篇专题文章,我逐渐理解了“新”的意义:新闻事件中肯透彻、人物故事细腻可感、热点话题一针见血……作为身在外地的西部人,每当我品读《新西部》,就如身在故乡,让我对自己的美好家同更多了一份深深地眷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