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许多中心城市相继制定了一系列金融业发展政策,引发社会对金融中心过度建设的担忧。本文基于2006—2019年国内金融中心城市的数据,通过建立系统结构模型,发现政府政策推动促进了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集聚,但这一过程也是造成金融市场分割的原因。如果缺乏制度约束和政策协调,将倒逼地方政府深陷政策竞争的“囚徒困境”。进一步研究表明,全国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远大于区域金融中心,而西部和东北是全国金融中心辐射功能相对薄弱的地区。因此,在西部和东北加快建设若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金融中心成为本文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19大城市群20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评估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一体化不仅提高了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层次化水平,也促进了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城市群一体化通过分类选择效应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通过技术升级效应、区域分工效应促进外围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且外围城市主要依靠中心城市的带动而发展,其产业升级路径属于一种“依赖型”路径;城市群一体化的影响效应符合距离衰减规律,与中心城市的地理距离、制度距离和产业结构距离越大的外围城市受到的政策效应越小。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2019年,中央明确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整体发展具有不同于其它区域的特殊战略地位,发挥着突出的带动作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加有利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基于此,首先借鉴静电场理论,构建创新辐射场模型,对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辐射效应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其次,从时间距离、技术距离和经济距离3个维度探究科技创新中心辐射效应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提出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廉超  陆凤娟 《当代经济》2018,(13):60-63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时期加速推进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广西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估可发现,广西边境地区各市(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广西边境各市(县)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虽有所提升,但总体排名变化不大.广西边境地区应从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完善土地制度,发展现代农业等角度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更正说明     
本刊2020年第2期“区域发展”栏目中刊登林善炜、翁新汉的《深化“海上福州”建设加快福州海洋经济发展》一文,由于校稿疏忽遗漏基金项目。现更正本文基金项目为:本文系2019年度福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点项目“深化“海上福州”建设加快福州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9A08)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运用城市—区域、城市群发展理论以及区域主义、新区域主义研究方法,通过多层级政府的行为分析考察了空间规划政策、开发区建设、政府合作网络和节点城市发展等制度性因素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的组织机制与模式。研究发现:(1)政府频繁出台各类区域规划,引导区域再层域化和城市群新经济空间的建构,并通过设立各类经济开发区、产业区来强化支撑城市群的发展。(2)政府通过区划调整手段解决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市场分割、腹地狭小以及节点城市缺乏等问题。(3)通过构筑机制化的多层政府合作网络为临近城市区域联合、城市群一体化提供沟通平台,为空间规划战略的实施和重大项目的落实提供机制保障。(4)加快省会中心城市集聚,利用增长极溢出效应推进省内区域先行一体化,最终形成国家级跨省域、多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政策选择。文章认为政府运用制度性政策工具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组织机制成效显著,但与沿海发达城市群市场力量主导的模式存在差异,未来重点应逐步转向引导和激发企业、社会等非政府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8—2019年碳交易试点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政策实施对试点地区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与非试点地区存在的差异。研究发现,碳交易机制对区域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除上海呈现反向效应外,北京、天津、广东、湖北和重庆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在碳交易试点期间得到显著提升,存在可持续影响机制;碳交易试点政策通过引导技术创新发挥中介效应,进而促进区域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水平提升。认为政府应加快完善碳交易市场推广试点经验,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鼓励制造业企业主动融入“双碳”战略并实现数字化技术创新,以促进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8.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是解决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内在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欠发达的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特别指出应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注重发挥其辐射、扩散和带动效应,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区际贸易的视角,通过建立多地区多产业的李嘉图模型首次系统研究了国内市场分割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本文将国内市场分割的成因区分为地方保护和运输成本,并基于模型估计出地方保护和运输距离对市场分割的影响.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在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成因中,市场分割至少是和传统的资本禀赋差异、技术差异同等重要的因素,降低市场分割程度能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通过降低地方保护水平促进区域发展平衡时,应注意大幅降低落后地区的地方保护程度;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来降低运输成本也能起到促进区域发展平衡的作用.另外,缩小地区间资本禀赋和技术差异并不总是能促进区域发展平衡,在采取政策手段时,应该定位于大幅提升落后地区和中等收入地区的资本禀赋和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距离东盟最近的省会城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南宁发展面向东盟商务“总部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南宁发展面向东盟商务经济区的总部经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南宁具有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也有一定劣势,并为加快南宁总部经济发展,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大高层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求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政策实施效果,以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应用合成控制法科学评估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政策效应,在此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探讨政策效应区域异质性的原因。结果表明: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政策效应具有显著的时滞性、短期负效应冲击和区域异质性;地区政府财政实力、人力资本和人口密度是影响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政策效应异质性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既要不断夯实协同根基、提升协同效率,更要重视“异质性”影响、突出“差异化”共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存在着“市强县弱”现象,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中心议题,并对“市强县弱”的根源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江苏省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一体化是减少市场分割,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阶段,以长株潭一体化为例,选用2000—2013年区县尺度的人均GDP数据,探讨长株潭一体化经济增长格局,发现长株潭一体化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是由中心到外围,具体按照"长沙市区→长沙县(市)→株洲、湘潭市区"依次增长;进一步从政府行为变迁的视角,分析长株潭一体化经济增长由中心到外围依次推进的原因,认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倾向从竞争到竞合,经济开发区的兴建由长沙市区向外围拓展,以及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由地区内部发展到政区间协同发展,是促进一体化经济由中心到外围发展的三个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化的“南北差距”特征,使用200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从总量、均量两个维度观察“南北差距”的细化表征,从区域经济增长动能视角考察“南北差距”的形成原因,发现其实质是由于南北地区在区域政策环境、贸易开放环境、人居生态环境、产业载体、投资载体和科技载体等方面表现出的异质性导致的动能转换差异。本文提出“南北差距”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并从新旧动能转换视角分析该问题对现行区域政策的影响,提出下一步政策实施中必须抓好的关键环节及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部崛起与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部“三农”问题严重、中部工业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区域创新乏力、中部政策倾斜“不知东西”等中部崛起面临的六大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部崛起须紧紧围绕如何实现后发优势,中部崛起要实现战略上的思维创新,中部崛起的关键要选择一种适宜的经济发展战略或模式,中部崛起需要抓住关键问题解决等四大思维分析方法;并紧接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牢牢把握中部农业发展,夯实中部经济发展的“基石”、狠抓中部工业化,坚持中部经济发展的“根本”、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突出中部经济发展的“亮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中部经济发展的“跨越”、进一步加快中部城市群的建设,把握中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托起中部经济发展的“支点”、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增强中部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部经济发展“后劲”等八大思维对策。  相似文献   

16.
市场歧视、区际边界效应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区域商品价格差被认为是研究国内区际贸易的有效替代指标,文章首先以我国12个样本城市六大类商品价格为考察对象,经回归分析认为:除了距离等控制因素外,"樊纲指数"和"政府支出占GDP的比率"较好地解释了我国六大类商品价格偏差的边界效应,说明市场化进程落后的地区更可能筑起商品贸易的政策壁垒,而具有"父爱"意识的政府在高财政支出比率情形下更有能力实施保护战略,从而验证了文章的边界效应假说.实证分析还获取了两个层次的边界效应(包括品类边界效应和省份边界效应),并作为市场一体化指标被纳入文章的经济增长方程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地方保护壁垒造成的省份市场分割,影响到保护战略实施省份的自身经济绩效.  相似文献   

17.
“营改增”政策有利于涵养税源,扶持第三产业发展壮大.本文以河北省邢台市“营改增”试点工作为例,对“营改增”的积极效应、相对于区域经济结构的顶层设计制度意外进行了分析,并对拓展优化“营改增”政策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容华 《生产力研究》2006,(1):28-29,43
与人的劳动专业化和企业生产专业化相比,区域经济专业化无论是理论研究和还是现实的发展水平都存在滞后,杨小凯有关专业化水平的主体选择模式解释这种滞后存在局限性,本文认为克服这种局限性的途径是用“非选择性”方式进行分析,并且认为:在当代,问题已不是“要不要选择,而是如何形成和发展什么样的区域经济专业化”,以此为基础对中国的区域经济专业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的空间经济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两阶段下降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转移—分享分析法定量分析东北地区工业增长中结构性和区位性转移增长变化,发现空间格局不经济是东北振兴的主要障碍.基于此,建立密度、距离、分割、异质性等"4D"空间特性计量模型分析造成东北地区经济地理低效的主要区位性因素.研究发现,人口集聚规模效应不显、距离劣势导致市场潜力偏低、市场分割程度较高、异质性竞争力不突出是导致东北地区空间格局不经济的主要因素.因此,应通过空间规划,促进城市之间协同发展;改善交通,积极融入新全球化流动空间;智能转型,以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克服空间分割劣势;因地制宜,建设别具一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措施重塑东北振兴经济地理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以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包含个人、企业、政府的PSM-DID法检验各类地级城市舆论爆发前后工业废气排放差异。检验表明,存在舆论政策效应的城市主要为产业结构转型阶段的发达地区,舆论政策效应表现出加快工业去污染化作用;雾霾"积重难返"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在于城市转型困境。其次,依据"中心外围"理论初探性地提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理,并对城市大气污染相关程度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大气污染波及带宽为700 km左右,城市间污染波及强度取决于污染量与距离。最后,从城市与区域联防联控两个视角提出雾霾治理中舆论监督方面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