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经济发达地区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的必要性 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这些地区的农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思想道德品质等较过去已有很大的提高,但离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制约了这些地区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进度。因此开展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就可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这些地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发展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需要这些地区的农民现代化。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已趋于同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这…  相似文献   

2.
文章试图从“农民理性”的角度重新理解小农经济,揭示小农经济的转型动力及其现代适应。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制度变迁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民理性开始扩张,农民经济行为的主导逻辑由生存理性转向多元理性并存。在农民理性扩张与农村人地关系重构的背景下,小农经济出现转型,以老人农业、中农农业和家庭农场为经营形式的现代小农经济建立起来。现代小农经济是农民自我改造和不断适应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其呈现出大范围使用现代生产要素、农业经营规模化和兼业化等重要趋势。在此过程中,小农经济仍然发挥着农业人口生计保障、乡村秩序稳定以及粮食安全保障等功能,从而为中国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小农经济转型体现了农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说明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然是小农发展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李杰 《经济论坛》2013,(10):118-119,134
农业现代化实现不仅要求农村现代化,更要求农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和归宿.然而在农民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存在农村劳动力流失、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以及农业劳动力面临风险加大等问题,因此解决好农民现代化问题,就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关注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的现代化首先是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实现的根本出发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农村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只有制定正确的政策,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依靠科技,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邓小平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和前进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宏伟目标,确实有着新的、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运用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两个指标体系,实证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凤翔县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结论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种粮农民的农业收入并未同步增长,并运用不稳定蛛网模型分析了农业现代化是如何影响种粮农民收入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就有丸亿农民。因此,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它已经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命运。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农民民主素质状况和特点、以及提高民主素质途径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和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乡村振兴重要论述具有丰富内涵和深邃思想,是时代的呼唤、国家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富裕富足的行动纲领,科学回答了我国新时代“为何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乡村振兴重要论述展现了高水平的实践论、价值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互为促进、协同发力,为我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加快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贡献了卓越的政治智慧以及强大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陈演  张勇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30):F0004-F00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民稳则国家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租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差别、工农差别逐渐缩少。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除极小数地区外,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农民生活正向小康水平迈进,农村向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已成为一个大趋势。这是我国农村深化改革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来正确引导和指导农村工作的开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针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群础,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民生活实现小康…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大量的高技能、高素质的现代化新农民。而要有现代化的新农民,就必须对现有的农民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结合昆山市在农民培训中的实践活动,阐述了农民培训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胡湘梅 《经济师》2023,(2):235-236+239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能够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等问题。“人才兴、乡村兴”,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为农民,依靠农民的“主力军”作用,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全面振兴乡村的磅礴力量,锚定最高标准承担应有重任,为巩固经济向好发展勇挑大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有鉴于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持续高质量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升农民综合生产能力水平。力争到2035年,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梯次推进并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基于此,文章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现状和培育路径进行研究,不断完善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相关培养政策,形成农民培养合力,扶持农民和富裕农民,促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家庭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关键角色,全面提升乡村振兴质量效能。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伟大战略。农民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和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现代化决定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维度和主导力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实现的决定性因数。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5,(11)
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农民现代化进程关系着城镇化进程的质量。文章从农村基层民主中窥视当下农民政治心理类型,分析农民由传统心理向现代心理过渡的现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得解决好农民问题。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农村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必须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农民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增强政策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17.
程建明 《经济问题》2007,330(2):77-79
作为价值主体、创造主体的农民观念意识的现代性转换,从根本上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众多农民意识中对现代化进程的心理拒斥决定了引导农民完成观念意识转换的迫切性.必须认真审视农民意识中与现代化要求相悖的观念,从现代化进程的需求出发,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农民形成开放创新意识、主体意识、科学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和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18.
姚小飞 《当代经济》2007,(10S):42-4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我国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这既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总结,也符合我国国情。另一方面,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必须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在实施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观战略中,有一系列战略重点要突破,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生活改善与素质提高,始终是一个战略重点。在“三农”这一战略重点上,强化龙头企业是关键,它能够发挥强大的吸引和辐射作用,为广大农民带来巨大的收益,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农民非农化问题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农民非农化运行中在制度和非制度两个层面上面临多重制约因素,因此,要使农民非农化健康运行,就必须从思路创新、制度革新和非制度突围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