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洲商人     
陈枫 《新智慧》2005,(8):14-15
一、同与不同 欧洲人因为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性格是各有不同的。不但如此,欧洲各国的民风民俗和经商习惯也都各有不同,各国的商业法律、规定、喜好、禁忌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制建设应重视法律的本土化问题。民族习惯法承载着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应站在原创文化的高度去解读民族习惯法,同时运用法人类学和法律史学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探索,使民族法文化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和复兴。  相似文献   

3.
迫于全球化挑战的压力,民族国家放弃自由放任的政策而加强了社会管理,以行政权力和货币为媒介的系统整合使得社会的团结力量受损,资本主义统治遭遇合法化危机。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使民族国家失去对经济的管控,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则让民族国家不得不从各自为政走向合作共赢。基于此,哈贝马斯认为民族国家将被超越,并提出了建立"世界公民社会"的构想,即依靠程序主义法律范式将全球公民联合起来。从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世界公民社会只是一种乌托邦,但从乌托邦的理想性和批判反思性考虑,世界公民社会的设想又给予民族国家建设以及国家间的相处以启示。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作为我国当代国家政治发展和法制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构建法治国家,把法律素养作为国民政治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保障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大学生法律通识教育也成为构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由此,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起来,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人才,为国家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5.
法律漏洞略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漏洞是一种现实存在,有原始漏洞与后发漏洞、明显漏洞与隐含漏洞之分。法律漏洞的出现有立法疏忽和立法滞后于社会发展等原因。对于法律漏洞,可依习惯、法理和诚实信用原则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6.
权利是它的所有者通过法律、道德、秩序或其他形式而获得的有利地位。实证性权利既包括制度性的经验事物如国家和契约,也包括观念性的现实事物如自由和习惯。由于无论国家还是契约,自由还是习惯.都有其不能脱离先在的权利来谈论的局限,因此,权利的来源往往被追溯到具有逻辑先在性的东西那里。传统自然法理论把自然权利看作是实证权利的前提.现代人权理论则否认有脱离制度安排的抽象权利。从地位而不是从来源出发来理解人权,是现代人权概念区别于传统自然权利概念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7.
尽管人们在观念上习惯把法律表述为国家意志,但我们在考察传统社会民间法律知识形成路径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的法律知识其实是一种通过乡村俗讲法律的教化读本和诉讼素材而获得的日用常识,其中对应酬文书和契约文书的写作练习,对诉讼案卷的抄录编辑,以及对讼师秘本的传抄模仿,取得了法律规则的实用价值,并奠定了民间社会普通民众法律知识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0条在法律渊源层面规定了民事习惯的法律地位。民事习惯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定分止争的社会功能,在适用于司法活动时也具有限制法官裁量权、化解社会矛盾、提升司法公信力等司法价值。但民事习惯有其无法避免的固有缺陷,现实的司法实践对习惯的认定标准与适用条件规定不清,法官适用习惯的意识也相对薄弱。若要将民事习惯妥善运用于司法实践,需对民事习惯进行司法识别,寻求民事习惯在调解、判决中的具体运用方法,重视案例指导制度对民事习惯司法适用的指引。  相似文献   

9.
社会秩序依赖社会规范来维持,法律是其中一种特殊社会规范,但它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民间社会规范往往更能全面地展示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有学者将国家正式的法律规范以外的,对人们行为有约束作用,实际调节着社会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称为类法律规范。通过人们自发地变通,少数民族地区的类法律规范有时候代替着国家法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早期西方社会中,政治思想家期望能找到实现自然法原则与国家理由原则两种要求的法律理念。其实,在中国的古代法律文化中就已有了这样的效果,即在弘扬人的美德的同时,尽管这样美德并不为大多数人所赞同,也实现了维持国家秩序,巩固国家统治的效果。应该说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是自然法原则与国家理由理论的某种程度的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