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吴建安 《价值工程》2012,31(17):307-308
对我国城市面对的突发自然灾害形势和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城市自然灾害风险高,具有灾害形势复杂、救灾工作难度大的特点,目前我国城市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具备法制、体制、预案、人才基础,但也存在法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灾害意识淡薄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机构、提高承灾能力、增强居民应对能力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虎 《经济界》2008,(4):48-49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遭受损失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灾害应急体系,但由于我国保险覆盖面还较低,自然灾害损失的补偿水平不高,中小企业遭受严重灾害损失后,缺乏相应的救助机制。应探索和建立中小企业灾害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的社会救助体制日趋健全,这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但其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以社会救助体系核心--社会救助资金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为重点,分析其原因,提出激活救助动力、盘活救助基金等推进完善救助体系的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甘肃省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重点.以救助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为手段.采取单项起步、系统完善、点上突破、面上扩展的方法.各项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五保供养、医疗救助、灾害救助、危房改造等制度配套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基本框架.有效解决了农村特困群众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关于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晶晶 《民营科技》2010,(1):107-107,106
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成为影响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自然灾害的发生日趋频繁,政府应不断完善自然灾害救助的各项制度。通过对自然灾害救助以及救助制度现状的分析,阐述现阶段我国在自然灾害救助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体系的具体措施,促进各灾区的生产生活的恢复,从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梁秀  李克婷 《价值工程》2009,28(6):141-143
中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广,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大。然而,我国的保险业在巨灾保险方面却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巨灾形势,作为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王宪魁 《活力》2012,(14):4-5
近年来,在国家民政部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民政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履行社会责任,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灾害救助、临时救助、大病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城乡低保等制度不断完善,低收入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城乡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增长幅度明显提高。二是社会福利事业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8.
灾害救助资源的筹集、分配和使用信息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为满足利益相关者对灾害救助资源的信息需求和解除公共受托责任,民政部门应向社会公开披露灾害救助会计信息。文章在探讨灾害救助会计的概念、灾害救助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灾害会计信息披露的框架体系(包括披露主体、披露目标、披露原则、披露内容、披露形式、披露载体),为后续研究和实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来,飓风、洪水和恐怖袭击等突发的巨灾给许多国家带来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致使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巨灾保险制度建设高度重视,不断健全完善巨灾保险制度,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组织模式和运营经验,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应对巨灾风险的能力.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重特大突发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然而,由于灾害及安全事故责任保险制度尚在建立之初,保险体系还不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还远远滞后,导致巨灾风险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埋下了较大的隐患.年初我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不但给地方经济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对宏观经济的发展构成了新的不确定性.因此,加快推进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城市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存在法规政策不健全、救助力量薄弱等问题,应通过健全法规政策、优化政府救助体制、强化特殊教育和实行政府与社会合力救助的措施来实现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有效救助,促使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回归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1.
灾害救助的效果评价是灾害分析的重要内容.从已有研究来看,至今还没有一套被认可的灾害救助需求理论,实践中也没有一套恰当评价灾害救助效果的方法.本研究从受灾地区及其灾民的需求出发,界定了灾害救助需求及特点,提出了"‘2+3'灾害救助需求框架模型".并进一步以灾民主体需求为线索,提炼形成一个包括"生命需求-生活需求-心理需求"在内的"三位一体救助需求"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灾害救助概念模型以及灾害需求经验系数进行了研究,就一些物资或人员的最小需求量进行了计算运用.最后,以需尜系数为依据对救助需求满足的效果进行了评判,还延伸梳理了灾害救助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我国疆土辽阔,在一些地质特殊的地段,易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消除公路泥石流的病害,营造有序的公路交通体系,做好泥石流易发地段的公路养护工作,遇到泥石流灾害后能及时有效的处理灾害对公路交通体系的影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此类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因为自然灾害救助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国家财政投入在自然灾害救助中非常重要。目前中国自然灾害救助财政投入存在财政投入责任不明确、资金投入不规范、组织体制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将用数据分析我国自然灾害救助的财政投入的现状,然后根据现状分析我国自然灾害救助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学习日本在自然灾害救助方面财政投入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出对策,不断完善我国自然灾害救助的财政投入。  相似文献   

14.
面对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理论在灾害结构分析、灾害风险管理目标、范围和体系建设方面提出创新思路,对灾害保险发展模式的选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完善的"四位一体"医疗保险体系和健全的"三位一体"社会救助体系,使大病患者、困难群体实现了"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一人不落"。一幅"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美好画卷正在和谐的苏州徐徐展开。  相似文献   

16.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是十七大报告的重要论述。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在全国首创建立了保费救助、实时救助、年度救助、专项救助“四位一体”的社会医疗救助体系,为城乡各类人群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医疗保障,实现了“病有所医、困有所助”。  相似文献   

17.
一、日本的救助:完备的体系,充足的预算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同时又处于四大板块的接触带,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年均有感地震达千次以上,有“地震国”之称,在防灾减灾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日本的地震救助体系分自救、政府救助和社会救助三大部分,以自救和政府救助为主,社会救助为辅。  相似文献   

18.
自我国建立社会救助制度以来,我国社会救助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解决社会贫困问题,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现代乡村社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贫困人群,使乡村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论述了当前乡村社会变迁过程中乡村救助制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社会背景、乡村变迁、道德建设等方面提出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保险是风险转移和分担的管理工具之一,保险在自然灾害灾后恢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同.本文对日本灾害保险的保险体系、费率厘定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结合中国自然灾害保险的现实情况,提出了管理体制、产品设计、风险研究等方面的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上水灾害发生最多的国家之一,受灾的频率高、范围广、造成的损失严重.本文就基于这个状况来分析水灾害救助中的政府决策系统.在分析了水灾害救助中政府决策特征的基础上,进而从决策环境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决策实施系统、决策监督反馈系统等方面构建出水灾害救助中的政府决策系统.最后从法制、资金、技术、制度、观念等角度提出保障该制度顺利实施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