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以某城市垃圾填埋场为例,详细介绍如何使用UNFCCC提供的FOD模型对垃圾填埋场的产气量进行预测.据此计算出填埋气峰值10458418m3/a,其中2010年的垃圾填埋气量为6244177m3/a(713m3/h).现场抽气实验验证,该垃圾填埋场的平均的产气量为700m3/h.证明此模型较符合实际情况.利用此模型预测出垃圾填埋气产气量对填埋气这一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崔德斌 《经济师》2012,(8):273-274
宁波枫林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千吨级焚烧厂各一座,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可持续城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综合利用管理模式,特别在垃圾填埋产生的副产物的处理和再利用上,达到了最大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效果,该管理模式在垃圾综合处理方面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国内碳交易市场的经验和教训,使读者了解各种碳市场发展状况、运行机制和可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4.
《京都议定书》的问世使碳排放权在低碳经济时代成为一种稀缺商品,而该"商品"的定价问题就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核心关注点。文章对排放权定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内容主要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定义、碳排放权定价理论以及国外和国内对碳排放权定价的研究现状。其中,国外对碳排放权定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权价格影响因素和定价模型两方面;国内的研究除影响因素和定价模型外,还对碳排放权的定价基础—碳货币和中国碳排放权的定价策略展开过讨论。文章拟通过较为系统的介绍,以期为未来碳交易定价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6.
碳排放权交易: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刚  万志宏 《金融评论》2010,2(4):54-67
排放权交易是碳金融体系的核心。作为一种市场化的碳减排手段,排放权交易的实施肇端于1996年的《京都议定书》。最近几年来,随着各国政府的介入,特别是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的建立,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规模有了迅速的提高。而且,依托着排放权的基础产品(CERs),金融机构开创新出了众多的衍生产品,为提高碳金融市场的交易活跃程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排放权交易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制度体系。其运行涉及到排放权的设定、排放权的分配以及排放权的存储与管理等一系列的环节。本文试图对排放权交易体制所涉及的主要环节,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研究综述,剖析国际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本制度和运行特征,以便为我国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市场提供一些基本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碳排放权交易已被多个国家的实践证明是一种治理环境问题的有效市场手段。随着碳交易的发展,已经出现适用于不同的环境管理条件和要求的多种碳交易体系。信用型碳排放权交易因其限制污染物排放潜力较高,减排成本和管理成本低等优势已被多国采用。但在具体实施中,因对信用型碳交易规则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其效率下降。文章在分析信用型排放权交易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智利排放补偿计划的交易规则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信用型碳交易体系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8.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中国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能否切实对企业形成减排激励备受关注,也是理论研究亟须探究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手工整理中国各试点碳市场的控排企业名录,从企业生产效率视角对上述命题进行了解析。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显著提升了控排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但该市场机制还未产生积极溢出效应,试点地区和同行业非控排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未发生显著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碳市场的初始配额实施部分竞价拍卖、采用基准法核算、非履约主体交易更为活跃,以及产品市场竞争程度更高、企业市场定价能力相对更低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作用会更为明显。此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还显著降低了控排企业的资源错配程度,提升了绿色生产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本文从企业生产效率视角揭示了中国碳市场建设的微观经济效应,研究结论对于国家统一碳市场建设和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化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碳排放量跃居全球首位的严峻压力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发展成绩卓著。然而,碳排放权售价过低造成的巨大损失迫切要求中国构建自身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现状,接着分析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欧盟碳排放交易立法层次分明、规范健全、结构合理、极具可操作性,中国目前的碳排放交易立法规制严重不足,缺乏详细具体的实施细则,应借鉴欧盟碳排放交易立法,迅速制定、充实、完善中国碳排放交易立法,以实现环境和经济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运用CLA(消费者生活方式分析法),估算城乡居民间接碳排放量.根据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00-2012年云南省城乡居民间接碳排放量,得到云南城镇居民人均碳排量高于农村居民,并且两者碳排总量差距很大.从间接碳排放结构方面分析,城镇居民消费项目碳排量的大小依次是食品类、交通通信类、文教娱乐类、居住类;农村居民消费项目碳排量的大小依次是食品类、居住类、文教娱乐类和交通通信类.本文针对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减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齐绍洲  王薇 《环境经济研究》2020,(1):1-20,F0002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第三阶段改革成效显著,研究其关键改革政策对碳市场的影响,将为我国的碳市场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本文选取了第三阶段三项主要改革政策——配额总量递减、折量拍卖、市场稳定储备机制作为评估对象,以第三阶段欧盟碳配额期货价格的日度数据为被解释变量,三大改革政策为解释变量,采用时间序列协整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各因素的影响作出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各项改革政策都与碳配额期货价格呈正向协整关系,通过改善市场供求失衡状况,有效推动了第三阶段碳价格的提高,对减排企业形成了长效的激励和约束,提高了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运行效率。因此,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进程中,要根据本国情况合理设置配额总量和配额分配方式,设置配额柔性调整机制,不断提高市场流动性,促进碳价格的提高,保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已经初见成效,突破碳排放权交易进一步展开的瓶颈必须通过法律进行全面的规定和强力的推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碳排放权交易应当从细化立法和强化执行两方面来予以强势推进.在完善制度设计的同时,循序渐进地不断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辐射的范围,以期为推动碳减排助力,为我国低碳经济转型借势.  相似文献   

15.
温室气体减排的实践表明,相比传统的气候变化治理措施,设计合理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实现减排目标。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能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变的条件下,赋予排放主体更多的灵活性,用以选择成本最低的减排行动。目前,国际上主要以《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为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的法律基础,以产权理论和集体行动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研究碳排放权制度相关问题时,应立足国际视角将碳排放权作为人类的环境权益加以考量,并认识到碳排放权交易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6.
从青海省西宁市历史年度温室气体排放入手,根据统计数据,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系统分析研究了影响西宁碳排放的逻辑要素,预测了西宁市碳达峰的时间和排放量,提出了西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措施,为相关地区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分析研究的基本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7.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碳市场逐渐活跃,对碳排放权的估值在国内外也引起了热潮。文章梳理了国内外碳排放权估值的研究现状,并根据碳排放权本质的分析选择期权定价模型对我国碳排放权进行估值。利用期权定价模型推导我国碳排放权价值,并通过案例分析,检验模型的估值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节能减排是现阶段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课题,而其中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是重点。要实现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必须发挥市场作用,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湖北省作为七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省市之一,开展市场运作的实践中可能遇到困难及阻力,本文从湖北省的国民经济、技术基础、能耗等方面对开展碳排放交易的必要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湖北省在现阶段必须重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推动节能减排的实施,抢占低碳经济领域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9.
首先,在描述和分析可交易绿色证书制度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础上,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来解释两种制度的作用机理。然后,研究两种制度作用于中国电力市场的机理,并对其政策作用效果进行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可交易绿色证书制度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不仅可影响中国电力市场的上网电价,而且可通过设定合理的规划目标组合来促进中国发电产业的发展;在可交易绿色证书机制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协同作用下,中国电力市场可形成相对合理的上网电价;科学的规划目标不仅有利于增强监管规划期内电价的合理性,而且可以有效调整发电产业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宋杰鲲  梁璐璐  牛丹平 《技术经济》2017,36(10):100-106
考虑CO_2排放的非期望产出特性,以最大化整体平均效率为目标,构建省域碳排放权分配的环境固定成本分摊模型(FCAM)。对世袭制、平等主义和支付能力三种公平分配原则下的省域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结果进行加权组合,从而获得综合公平原则下的省域碳排放权分配方案。以基于环境FCAM的分配方案趋同综合公平原则下的分配方案为目标,构建优化模型,以融合效率和公平。2020年省域碳排放权分配结果表明:最终分配方案在达到效率最优的同时,属于"绝对平均",较好地融合了效率和公平;基于强度减排压力和总量减排压力对30个样本省进行分类的结果基本一致。最后,针对四类省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