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骏 《发展研究》2010,(3):32-34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总体趋势是“国退民进”,近期国有经济降中趋稳。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些“国进民退”案例,各有不同的背景,应客观分析。建议完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处理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关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有企业整体脱困目标的完成,国退民进进程的放缓及局部的国进民退,触发了学术界的大讨论与思考,也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之所以产生这么广泛的争论,源于当前理论界乃至整个社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在梳理国进民退争论的产生背景、表现形式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认识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文章从近段时间热议的"国进民退"现象出发,在定义把握、问题剖析、改进方法等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国进民退”争论的深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进民退"是个伪命题,与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现状不符合,也不存在国家发展战略在这方面的重大转变。近来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市场成长过程中正常的"优进劣退"。"国进民退,改革倒退"论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改革观的又一次交锋。否定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公有制性质,将其归结为斯大林主义的说法,在理论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5.
浅谈我国4万亿投资下的国进民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的包括4万亿投资在内的一揽子刺激政策,然而,在这场举世瞩目的经济刺激计划中,仍有一个政策上的模糊点未予明确:目前已占据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民营企业,能否从这4万亿计划中受惠?  相似文献   

6.
对“国进民退”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进民退是讨论得最热烈的一个问题,从局部的意义上,国进民退不是假命题,而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从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情况出发来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彼此消长必须经历以下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民营经济。第二阶段,在国企经过改革效率提高的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逐步上升,民营经济的比重逐步下降,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并不否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平等竞争导致的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相互存在的有进有退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7.
尽管我国国有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包括学者在内的社会各界仍然对国有经济的一些基本问题存在困惑。为澄清对国有经济的模糊认识,笔者通过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国有经济功能定位、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及国进民退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市场化改革取向决定了现阶段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也不能将国有经济全部从竞争领域中退出,实行私有化。我国的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具有弥补市场失灵、发展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功能。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决定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国有经济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从力图搞好每一个国有企业转变为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进程中,国有经济的进与退要由国有经济的功能决定,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国有经济规模整体上较为适度,所谓的危害往往与国有经济产权性质无关。国有经济量上的变化不应成为关注焦点,相反,应该关注的是国有经济经营活动是否符合市场规则。国有经济改革应该沿着市场化的方向,继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国有经济的运行质量。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对国有企业扶持力度大大加强,国有企业已不可置疑地成为主导,在国企快速发展的的同时,市场环境没有向公平竞争的方面发展,民企的生存环境有的还出现倒退现象,如果持久化发展,这将给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持续了近30年,现已到了调整的关键期,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背后付出的资源代价较沉重.衡量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同时考量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经济增长只是一种手段,要同时考量经济政治社会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让国民增强幸福感.为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政府正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政治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随后相继出台了许多剌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关于国进民退的讨论又一次受到关注。中国真的存在国进民退吗?其表象和症结是什么?国进民退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显然,国进民退是确实存在的,它的症结在于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在于国有企业与行政权力相结合形成行政垄断。国进民退与发展市场经济是背道而驰的,会使市场效率受到损失,所以,面对国进民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当调整国有经济的发展思路,强化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作用;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改善国民福利;缩小国有经济覆盖范围,切断国有企业的行政权力来源,减少行政垄断,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力促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作为特殊种类的企业,它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追求目标的特性有着显著不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应客观地以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和生产力提高为标准,根据国情、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企业承担的任务、目标,在不同的领域根据企业的不同功能进行分类改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现有研究中加入生产负外部效应和市场结构等因素,笔者构建了政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三者之间的博弈模型.研究发现,即使在存在较大负外部效应的情况下,部分民营化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最佳策略,全部国有化或全部民营化都不是政府的最佳选择.当经济体中负外部效应的影响不可忽视时,过度民营化必然会导致“国进民退”①现象的发生,这是对经济结构的微调,并不能取代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标准经济学所给出的不同产权形态的产业分布规律得到了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同,但是,这一认识并不排除在竞争领域里的某些特殊时点上出现国进民退的产权安排。本文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淮南矿业重组芜湖港为典型案例,依托交易成本和产权经济学理论,不仅在威廉姆森纵向一体化模型基础上分析组织形式变化对企业交易成本和将来绩效的影响,而且针对产权制度的变革对企业治理成本产生的潜在影响进行综合讨论。本文强调的产权变革+组织变化的分析模式,描述出制度变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案例分析的结论: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国进民退的产权变更也许会带来额外增加的组织费用,但是,只要企业采取的有效治理结构使组织费用的增加额小于纵向一体化带来的企业效益增加额,国进民退的产权变更安排就不是一个失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国家利益与国有企业的“进与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国进民退问题,从实证角度考察当前国有/民营企业总体情况与产业分布现状,认为当前我国不存在整体性国进民退趋势,但数量—产值相对情况来看行业差异性较明显,在基础类和资源类的一些行业存在相对性、结构性的国进民退现象和案例。文章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应该是以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特殊企业,国有企业伴随着国家战略而进行进、退调整是符合国家利益导向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爆发性地增长"的国有经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利润的逆势剧增,引起了社会的普遍质疑。一场激化了各方利益的有关"国进民退"的论战随之打响。在归纳和综合"国进民退"争论各方观点的基础上,对"国进民退"问题的本质和前景作出了初步的分析和判断。其中国有企业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  相似文献   

17.
"国进民退"一般用于表示国有经济在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经济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退出和缩小。而"国退民进"则相反,它表示民营经济在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国有经济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退出和缩小。从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后,  相似文献   

18.
马骏 《当代经济》2010,(11):6-7
正媒体报道的"国进民退"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公众关注。本文通过收集和分析宏观经济指标和相关案例,对"国进民退"问题作出初步分析判断。文中的国有企业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受去杠杆、中美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民营企业面临融资贵、融资难、无法获得发展资金的困境,无论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途径还是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途径都面临很大困难。在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近年来积重已久的背景下,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举国防疫隔离,经济活力大幅下滑,民营企业的融资形势更为严峻。在外有贸易摩擦、内有防疫战的环境下,实现民营企业平稳度过内忧外患,保持稳健发展,应进一步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从短期应急性救助、中期结构性筛选以及长期规划性发展三方面入手,推动解决这一难题,提升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按照预期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这场金融危机以来,有一些民营企业在市场寒冬中难以抵御风险,进而濒临破产。此时,出现了多起较大的国有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案例,如中航集团收购东星航空。一时间,“国进民退”引发舆论热议。危机期间,发生这类现象并不奇怪,就连在私有化根深蒂固的美国,不也出现了国家收购商业银行“有毒资产”的国有化行为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