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浙东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审美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的持有者和开发者的审美眼力不够敏锐、文化心思不够深刻,在利用和开发上,往往看不到、抓不住审美文化产业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是简单地套用发展商品经济的手段去经营审美文化产业。另一方面,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又往往陷入纯理论的玄思,距离实践经营开发十分遥远。所以重新挖掘、盘点、识别这些重要的审美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提出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建设性的方案,才能使之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巨型产业。  相似文献   

2.
对于从事企业工作的人来说,“企业文化”和“企业竞争力”是两个使用频率很高,既有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概念。提到企业文化,便想到企业竞争力的存在;谈及企业竞争力,似乎又有企业文化的光环在映衬。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企业差别化竞争越来越鲜明的表现为企业文化特色与竞争力强度的竞争。按照中华民族独具光彩的伦理思想体系,立足企业能力和产业经济的观点,用企业人性化主义去挖掘企业内部所蕴藏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使得中西方人们对表示颜色的方法和用词不尽相同,对同一颜色的理解和使用也有所不同。对比英汉“红色”与“黄色”词汇,揭示其内涵意义中积淀的民族文化色彩,不仅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水平,还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打造一支创业的“梦之队”,这是每个创业者的梦想。但实际上,一个创业型企业没有品牌和资源,很难吸引大量商业精英过来。可以说,这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那么,创业者怎么做可以离这个梦想近一点呢?首先,创始人对企业文化的构建是有决定性意义的。企业文化就是创始人的文化,企业战略就是创始人的战略。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就会选择做怎样的企业。你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你的企业文化也就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5.
于文海 《特区经济》2005,(6):373-374
当前的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是,给人或物以及人的活动增添魅力变得很重要。国外有经济学家认为,能够增添这种魅力的就是“文化”。文化力与“创造力”密切相关,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文化力是最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有力资源。  相似文献   

6.
《西部论丛》2006,(2):83-83
经过对企业员工作用电脑的实际调查发现:如果经常上网,并且使用鼠标的频率高于键盘的敲击次数,就说明这个员工混水摸鱼的风率比较高,另一个发现是:能力出众却总是利用企业资源混水摸鱼的员工,往往有一个无能的上司。  相似文献   

7.
高亚芳 《发展》2002,(12):52-53
甘肃有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浸润着华夏七千年的文明,孕育了大自然亘古的美秀神韵。千里陇原,处处都是旅游的文化胜地。如何发掘地区的文化精华,将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旅游产品,同时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是西部开发、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保护、开发和利用好甘肃文化旅游资源,对于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新兴文化旅游格局将锦上添花。笔者以为现阶段甘肃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政策策略应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树立旅游文化资源是开放性、发展型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理念甘肃有十分悠久的文明历史,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  相似文献   

8.
永春 《当代陕西》2011,(11):42-42
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虚体部分就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实体部分则是承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前者是文化之“魂”,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是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后者是文化之“体”,是文化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依托,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民营视界》2006,(3):48-49
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小企业,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企业集团,海尔的产品行销五洲,海尔的员工来自世界各地。如今的海尔已不仅仅是“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像是一本书,一部创业、改革、发展史,一部管理的百科全书,一部企业文化专著,一种精神力量和文化感召,一面代表着中国企业通过自强不息通向成功的猎猎大旗。然而,海尔的成功却非偶然,  相似文献   

10.
万向公司经过31年持续稳定发展,技术、市场、人员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人员结构,有本乡人、本市人、本省人,现在除了西藏、台湾以外,全国各地的人都有,甚至外籍的员工我们也有很多。地域不断扩大员工的素质也不断提高。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硕士、博士、博士后,五湖四海、形形色色的人,走到一起来。年龄、观念、经历,甚至语言、风俗习惯的不同,使得企业的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显示了很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文化在企业内相互碰撞、融合。可以说,企业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企业文化的碰撞与…  相似文献   

11.
杜辉 《民营导报》2000,(5):35-35
所有产品都面临着替代品的威胁,所有的企业都会面临着替代商家的冲击,所有的产业都会面临着替代产业的挑战。替代与反替代就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战略之一。现代企业管理学说中,有关替代品的分析形成许多理论。例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S型替代曲线”、“逻辑斯谛函数”等等。哈佛管理理念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替代过程”。  相似文献   

12.
"老字号"的传统技艺不仅是老字号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能够传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能够为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传统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携带着技术信息,同时也传递着浓厚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来看,"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工艺"能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生产主体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传统技艺,尤其是传统技艺的传承性。  相似文献   

13.
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人本文化。企业文化理念最终要通过每一个员工的身体力行才能体现出来。如何使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相“融合”,如何使企业文化“落地”,在最基层的每一个班组、在全体员工中生根开花,是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一直坚持的原则、研究的课题和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以下简称“采油二厂”)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突出一个“实”字,  相似文献   

14.
“解码”企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现在为止。至少有95%的人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企业文化。”一位专家坦言。 从1982年开始传入中国,企业文化在中国已经存在了24年,期间,“中国式企业文化”曾一遭遇“死胡同”,面对国外企业文化模式的盲目崇拜更是曾将一大批的中国企业带入歧途。 直到现在,很多中国的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仍然“半信半疑”。 不过,在2006年年底,国资委主办的一个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会引起国内企业家们对企业文化的极大关注。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目前的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为此《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国资委副主任王瑞样,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支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等人,希望通过与这些常年关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官员、学者的交流,探寻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内涵和建设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一、“三难”、“三缺” 当前,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村面貌不断改善,农民生活不断提高。但相比而言,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的农村文化建设却显滞后,在不少地方文化投入明显不足,文化生活不够丰富,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出现只见新村不见新风的现象。表现为:一是农村文化资源匮乏。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集散地,是国有资产的密集区,是文化资源的辐射源。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西部的城市如何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城市资源,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待开发的“金矿”。经营城市:把城市资源变为城市资本 从经营的视角看城市,城市蕴藏着丰富而广泛的资源,主要包括:一是自然生成资源,如土地、水源、天然气、地热  相似文献   

17.
贯彻中国银行企业文化新理念是各级中行应认真思考并大胆实践的新课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认识肤浅化、目标短期化、工作表面化、内容趋同化”等问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8.
薛为连 《魅力中国》2014,(18):354-354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为生活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人们的观念也在富裕富足的生活方式中经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冲击,再加上环境的相对开放,致使思想自由,价值多元化的局面出现。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外不仅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内还要重视企业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法律风险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爱蓓 《改革与战略》2008,24(1):128-130
由于面临着完全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法律风险是极高的。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存在于并购、经营、产权及所有制方面的风险。要了解相关的法律,通过风险评估,妥善设计境外投资企业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快讯》2007,(4):14-20
“到现在为止。至少有95%的人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企业文化。”一位专家坦言。 从1982年开始传入中国,企业文化在中国已经存在了24年,期间,“中国式企业文化”曾一遭遇“死胡同”,面对国外企业文化模式的盲目崇拜更是曾将一大批的中国企业带入歧途。 直到现在,很多中国的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仍然“半信半疑”。 不过,在2006年年底,国资委主办的一个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会引起国内企业家们对企业文化的极大关注。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目前的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为此《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国资委副主任王瑞样,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支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等人,希望通过与这些常年关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官员、学者的交流,探寻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内涵和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