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而言,影响粮食需求总量变化的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人口规模增减;二是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的升降。未来几十年,制约我国粮食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对粮食需求总量的制约作用将明显减弱。 从人口规模看,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数量虽仍保持了较高水平,但增长势头已明显减缓。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粮食供求现状与前景 1.粮食生产能力总体上稳步提高,增产潜力可观 “十一五”起始之年的2006年,尽管当年农业受灾面积4109万公顷(61635万亩),成灾面积2463万公顷(36945万亩),成灾比例高达59.9%,却没有出现延续多年的每3年有1年粮食减产的局面。2008年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纪录达到5.285亿吨。2009年,夏粮已获丰收,秋粮也丰收在望,全年粮食总产量将与上年持平或略有增产。这样看来,  相似文献   

3.
中国未来粮食供求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方 《乡镇经济》2008,24(6):91-94
对我国未来40-50年的粮食供求趋势预测表明,在我国的人口增长期(即大多数专家所认为的2030年人口峰值之前的时间里),我国粮食供需形势将会偏紧,要实现我国粮食的全部自给有较大的难度,但在此之后,随着我国人口的减少和粮食单产的提高,我国粮食供需将会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生产连续达到了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和10000亿斤,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2000年到2003年,中国粮食生产连年减产,年均产量较“九五”时期平均水平有了大幅度下降,年度粮食产需出现了500多亿斤的缺口,连续4年产不足需,粮食市场供求总量虽然还能基本平衡,但从趋势上看已经接近向供不应求转变的拐点,粮食安全形势已到十分严峻的地步。1999—2003年间出现的粮食供给问题,集中体现为粮食播种面积降低、单产降低、总产量降低、人均占有量降低、国家粮食库存大幅度下降和耕地减少等六个降低或减少。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处于紧平衡状态。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适度进口”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就决定了当前要更好地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紧迫性和政策创新的必要性。该文通过数量分析方法。将价格、进口量等时间序列数据,根据相关关联程度做基于不同滞后期的差分处理。在比较我国和其他主要国家的进口效率时。散点图显示我国进口粮食价格变化与国际价格波动并没有达到一个很好的互补关系。从而导致粮食进口效率偏低.而且没有改善的趋势。而日本、巴西因对世界粮食价格未来走势的预判则有效提高了进口效率。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增强对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预警功能、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进口渠道。逐步赋予一些重点企业粮食贸易经营权。  相似文献   

6.
张蕾祺 《魅力中国》2010,(31):17-17
本文将从中国粮食问题入手,对加入蹴中国粮食面临的新的国际贸易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闻海燕 《浙江经济》2010,(24):51-51
近20年来,世界主要粮食产量(谷物,即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口径中的cereal)和供给量总体上保持缓慢增长态势。世界主要粮食产量从1987/1988年度的16.06亿吨增至2007/2008年度的21.32亿吨,20年间增长了5.26亿吨,年均增长1.03%。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和性质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世纪50年代中国粮食出口大于进口,粮食国际贸易的性质主要是换汇换机器设备,推进国家的经济建设:20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粮食进口大于出口,性质是救济人民生活、获得外汇和支持世界革命;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仍然是进口大于出口,性质是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支持工业化建设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粮食出口大于进口,性质是从抑制比较优势到发挥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9.
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国内粮食供求出现了新变化,不仅表现为不同粮食品种供求结构的变化,而且粮食总体供求水平变动也较为明显.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粮食安全新战略.在此背景下,本文着重对当前我国粮食(不包括豆类)的供求形势进行分析,对到2020年我国粮食供给与需求情况进行定量预测,并提出保障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粮食供求形势与宏观调控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研究报告》2006,(10):1-14
200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预计达48400万吨,比上年增长约3.1%。由于2004年、2005年粮食连续两年恢复性增长,粮食供求紧平衡的矛盾有所缓解。国内粮食产销缺口由2004年的2050万吨,缩小到2005年的1000万吨,但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明显。2005年粮价稳中趋降,粮价下行压力增大。2006年粮食宏观调控的目标和重点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持合理粮价。应采取有效调控措施,稳定粮食市场预期,切实保护农民种粮利益和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半年来的粮价上涨幅度比较大,有2003年度间粮食减产幅度比较大的因素。但是当前粮食问题的关键不是数量的短缺,而在于粮食流通体制和宏观调控机制。因此,当前要认清基本形势,心中有数。在恢复粮食种植面积,获得夏粮、早稻丰收后,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0月,已经多年基本保持平稳的中国粮食市场,突如其来地出现了粮食涨价现象,并且持续到年底才逐渐趋于平稳。但是,与上年同期相比,全国三种主要粮食(小麦、玉米、大米)的价格上涨10%~20%。2004年春节过后,粮食价格再次出现上涨,三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中国粮食供需不平衡将有可能向扩大的趋势发展。就粮食总体的供需而言,将从1993年的正值逐渐向负值转变,到2000年粮食的供求缺口将达到-2384万吨(占总需求量的4.7%),2005年将扩大到-6906万吨(占总需求量的12.  相似文献   

14.
正18世纪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这些都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息息相关。以往对于清代农业经济史的研究或偏重生产,或偏重流通;生产是流通的基础,生产既支配着与生产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本文试图将粮食的生产和流通贯通起来,探索上述宏观背景下山东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详细考证了18世纪山东省的耕地、人口、亩产量、耕作制度等,并且对全省人地关系、人均粮食占有量、仓储存粮进行了量化估算,进而从总体上确定了全省的粮食供求状况。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探究18世纪山东省粮食价格的时间序列特征,包括季节性、不规则波动、长期趋势。此外,还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内粮食市场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对粮食生产的发展采取了更直接、更有力、更果断的扶持政策,有效地抓住了气候条件有利和粮食价格回升的机遇,粮食产量连续两年增产,实现了粮食供给形势的好转。目前国内粮食总需求大约在9600亿~9800亿斤,每年约增长200多万吨。展望2006年,粮食生产和市场面临的不利因素仍较多。“十一五”时期,总体预测,粮食供求关系将处于偏紧状态,供求总量呈现紧平衡,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政府向来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自古及今皆是如此.然而,不同时期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显著不同的.过去的相当长时期,中国的粮食生产一直存在以下问题:(1)实行了计划体制,生产效率低下;(2)投入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非常有限,短缺成为常态;(3)国家尚未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市场的空间和能力亦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7.
18.
随着1992—1993年各地相继放开粮食购销,原有粮食购销体系受到很大冲击,特别是去年年底的粮价波动使决策部门对建立一个怎样的粮食购销体系十分关切,建立一个以供求总量平衡为基础的市场化购销体系已势在必然。 国家首先要保证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根据我国国情,国家对粮食市  相似文献   

19.
中国食糖供求趋向今年中国(除台湾省外)甘蔗甜菜种植面积2323万亩,比去年扩大了85万亩。中国1995年至1996年制糖期间产糖630万吨,加上计划进口糖150万吨,再加上库存量,新食糖年度全国总供给量可达780万吨,与全国消费量750万吨相比,超出...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总量迅速增加,扭转了供给长期短缺的局面,有效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形成了“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加入WTO以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中国农产品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的阶段性变化,农产品供求总体趋向偏紧,部分农产品供求明显失衡,农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