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步丹璐  王木 《财会通讯》2009,(2):19-22,33
2006年我国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已确认的资产减值不得转回。本文以无形资产为例,研究了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结果发现:无形资产减值前亏损的公司会以转回无形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无形资产减值前亏损并且无法以转回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避免亏损的公司,会以计提资产减值进行bigbath,为下一年盈利做准备。  相似文献   

2.
张丹  王菁华  宋悠扬 《财会通讯》2010,(9):72-75,79
由于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存在模糊性和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因此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上市公司调节盈余的重要工具。《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更加细化和明确了资产减值准备中的问题。如何有效遏制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成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浙江上市公司2005年和2007年资产减值的总体计提情况,研究发现,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制约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小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09~2011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没有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受到了盈余管理因素的影响,即存在扭亏动机的上市公司会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达到扭亏的目的;具有"洗大澡"动机的上市公司会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为未来扭亏做准备。  相似文献   

4.
潘登 《财会通讯》2011,(4):49-51,54
本文从我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选取部分公司作为样本,对2007年和2008年计提资产减值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准则实施后影响资产减值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不是很强,只有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明显。这说明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提高了资产的质量,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亏损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1999 ̄2002年度亏损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政策的对比,发现亏损公司在亏损当年计提减值的数额要显著大于未亏损公司;如果公司在第二年扭亏,其在亏损当年计提的数额要显著大于其在扭亏年度的计提数额,而且很多公司在扭亏年度利用资产减值的转回增加当期利润。研究还发现,2001年后上市公司在亏损当年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1—2003年亏损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亏损公司如何利用6项计提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结果发现扭亏公司利用计提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是常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邓红燕 《财会通讯》2009,(7):36-37,46
本文在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背景下,选用2001年至2007年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建立经济模型,研究了新会计准则执行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响减值准备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身经济因素造成的价值损毁;新资产减值准则的执行前后,上市公司利用新准则的规定,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准则执行后上市公司减少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同时加大了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相似文献   

8.
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背景下,选用2001年至2007年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建立经济模型,研究了新会计准则执行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响减值准备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身经济因素造成的价值损毁;新资产减值准则的执行前后,上市公司利用新准则的规定,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准则执行后上市公司减少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同时加大了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原会计制度中长期资产减值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便于盈余操纵。《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计提减值准备以来,上市公司频繁利用《企业会计制度》的不完善,将计提减值准备作为自己公司的蓄水池,使之成为上市公司以后经营状况不佳年度的利润来源。如ST中华2001年亏损超过22亿元,主营业务亏损仅1164万元,亏损主要是由于计提大量的坏账准备及减值准备所致。  相似文献   

10.
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资产减值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准则抑制了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仍存在不足,仍有上市公司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财政部和证监会要采取措施加强对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监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我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选取部分公司作为样本,对2007年和2008年计提资产减值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准则实施后影响资产减值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不是很强,只有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明显。这说明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提高了资产的质量,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何冶  刘菁 《财会通讯》2010,(8):73-75
本文在新会计准则和金融危机的双重背景下,对2007年至2008年房地产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房地产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既体现了资产真实的价值毁损,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大清洗、利润平滑等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但不包括高管人员变更。此外,房地产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对其盈利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新资产减值准则执行背景下,选用2004年至2009年房地产业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研究新准则颁布实施对于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准则实施后,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过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有所抑制;经济因素对于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行为影响较实施前更为显著;同时,盈余管理动机对资产减值变动的影响程度反向变动.由此可知,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寻找微利、亏损和扭亏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微利公司和扭亏公司主要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增利润;而亏损公司则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一步调减利润。其中,处置长期资产收益、补贴收入以及减值准备的计提或转回是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本文同时提出了遏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并为最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提供了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7~2008年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状况进行了统计性描述,并利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对商誉减值准备计提进行了差异分析,同时在控制会计师事务所类型以及财务状况因素的影响下,采用2007~2008年的截面样本数据对影响商誉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其他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率、合并商誉规模以及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因素对商誉减值测试有显著影响。上市公司合并商誉减值测试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动机。  相似文献   

16.
八项计提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以2001-2003年亏损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亏损公司如何利用八项计提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结果发现扭亏公司在扭亏前一年多计提减值准备,而在扭亏当年大额冲销减值准备的现象。扣除减值准备的影响,扭亏公司中将有72%样本不能扭亏。  相似文献   

17.
新准则关于资产减值新规定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考察在上市公司中长期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新规定对资产减值计提的影响,本文以2005至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的部分公司为样本,对执行资产减值新准则后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抑制效应进行了研究。本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2006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与2005年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而2007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则明显少于2005年,这说明资产减值新准则中的新规定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产生了明显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一直存在利用计提或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新的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产生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新准则的实施同时也促进了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的产生。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为了探讨新准则实施前后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本文以2004年至2008年A股1 433家上市公司为例,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分布检验的方法作了实证分析.得出:在新准则颁布的当年,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较以前年度要小;新准则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其实施前后亏损上市公司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已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