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以期对重庆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环境质量、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社会发展4个方面构成评价准则层,向下分20个具体指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系统分析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结果]在评价准则层中,四个部分的权重分布为乡村旅游环境质量(0.465 8)乡村旅游资源开发(0.277 1)乡村旅游社会发展(0.161 1)乡村旅游经济发展(0.096 0);指标层权重处于第一层次的有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0.377 0)、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0.370 8)、乡村旅游扶贫效应(0.350 2)和乡村绿化率(0.326 5)。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为83.50,为2级水平。[结论]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在环境质量、开发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上较为均衡,且有较大提升空间,应重点加强四个部分的协调发展,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环境和资源开发的优化;交通开发难度较大和整体经济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成为制约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乡村旅游的投资力度,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旅游就业率成为重庆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以福建省九龙谷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战略选择为目标层,以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为准则层,以旅游区位优势明显、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客源市场前景广阔、开发程度较低等13个因素为指标层,运用SWOTAHP分析方法,确定因子权重并将定性指标量化,构建战略四边形,确定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为WO,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运河遗产价值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科学评价将对运河遗产和水文化保护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选取京杭大运河常州段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将当地运河遗产的旅游资源类型分为运河工程设施、历史建筑、聚落遗产、文物遗产与生态景观5类,并运用AHP-TOPSIS方法建立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评价。结果表明:运河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目标层排序遗产资源价值居于首位,评价因子层总排序艺术观赏价值、经济效益与投资能力居于前3位;常州运河遗产旅游资源类型评价中,历史建筑和聚落遗产的整体价值分别居于前两位,开发价值较高。最后提出联合、深度开发运河旅游资源的建议,以期为常州运河遗产旅游资源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森林康养作为旅游新业态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和大众的青睐,成为研究的新焦点。森林康养旅游的产品形式和开发模式等定性研究有了较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森林康养旅游的开发潜力评价指标及开发体系仍属空白区,文章总结借鉴国内外森林康养旅游的研究成果,构建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价体系,为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支撑。[方法]从森林康养资源价值、森林康养环境价值和开发建设价值3个层次,选取8个准则层,界定32个指标层,构建了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测评的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进行评价。[结果]以辽东山区为研究地,选取辽东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桓仁、盖州、宽甸3县市进行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评价,得出桓仁地区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较大。在森林康养旅游开发中,环境价值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资源价值,再次是开发建设价值。[结论]森林康养旅游是新兴的旅游业态,是森林资源利用新形式的有效探索,构建的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对于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实践发展的有效抓手。但由于森林康养旅游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开发潜力评价在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上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运用河南省旅游资源普查数据,采用菲什拜因—罗森伯格评价模型等多种方法,对河南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条件、各影响因子及地域分布进行了定量评价,发现河南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条件整体较好,但不同类别的影响因子有所差异,多数景点(区)开发的可达性、整体环境、经济基础、用地条件等较好。但区位条件是制约河南多数景区(点)深度开发的瓶颈因素,设施配套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其次,河南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条件在地域分布上相差较大,郑州市明显好于其他各地市,主要原因在于各地的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基础和用地条件的差异。最后,根据旅游资源开发因子的结构差异,将河南18个地市分为综合开发条件好、比较好、一般和较差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资源按属性和特征进行分类,构建湘西少数民族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研究,旨在对其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文章采用多目标多因子评价方法并结合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现状,从旅游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开发条件和社会效应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对主要单体进行打分,定量评价乡村旅游资源的等级。[结果]凤凰古城、老司城遗址等共32处为五星级旅游资源,五星级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代表性,有很好的观光价值、开发条件和产业带动作用,四星级旅游资源73处,优良级以上乡村旅游资源共196处,占资源单体总数的83%。[结论]湘西乡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很强的开发潜力;乡村自然资源景观特征明显,优级旅游单体数量较多,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知名度;乡村民俗类资源单体众多,包括饮食传统、节庆活动、乡土特产和乡土名人等,多为民族独有文化,具有很大旅游吸引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山西省生态农业自身特色,从资源的自身景观价值、资源条件及生态环境3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了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以期为山西省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采用加权评分法计算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综合得分值,通过专家打分法对山西省14个主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结果](1)对于评价体系的准则层而言,资源价值和生态环境权重相同,总权重占比达到90%,是评价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主要部分,资源条件权重最低; (2)对于评价体系的项目层而言,资源生态质量权重最大,其次是资源科教价值,再次是文化价值; (3)对于评价体系的因子层而言,资源的奇特性权重最大,其次为资源的生态稳定性,两者权重值相差不大,均是评价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因子。[结论]山西省主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布在Ⅱ~Ⅳ级,且Ⅲ级水平最多,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小兴安岭的旅游资源以地质遗迹与森林生态景观资源为主,且旅游资源的综合性强、类型多、品位高、功能齐全,成为黑龙江省北部的重要风景名胜旅游区。从旅游资源、区位、社会环境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开发小兴安岭旅游资源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论述其开发价值和可行性,提出了开发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9.
森林康养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康养旅游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和大众的青睐,但对于森林康养旅游评价指标系仍属空白区,有较大的创新发展空间。文章结合各国森林康养旅游研究成果和经验,在分析森林康养旅游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康养旅游价值、环境价值和开发建设价值3个层次,选取8个准则层、32个指标层,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森林康养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结果表明,3个子目标层权重最高的是康养环境价值评价,权重值为0.63,次之为康养旅游价值评价,其权重值为0.26,对开发建设价值评价的权重值最低,仅为0.11。说明森林康养旅游侧重于森林康养,以康养为主要需求动机的旅游形式,以森林环境质量为主导因素。该森林康养旅游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指导我国当下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西安市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体系,从定量方面对西安市主要休闲农业资源进行评价,以把握其自身发展现状,并实现对休闲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规划及利用。[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加权评分法计算休闲农业资源综合得分。[结果](1)相对于准则层而言,资源的经济价值是评价休闲农业资源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其次为资源生态价值、资源观赏价值;资源科教价值和文化价值权重相同,相比于其他准则层指标权重最小,由此可见,休闲农业能为投资者带来的经济价值是决定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不可或缺且重要的因素;(2)相对于指标层而言,投资收入比年降低率、营业额年增长率、生态稳定性、景色可观度、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是评价西安市休闲农业资源质量的前5位重要指标。[结论]西安市具有代表性的休闲农业资源大多处于第Ⅲ等级,质量中等,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尤其是农家乐模式较单一,西安市农家乐类休闲农业资源在拓展自身多功能方面还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乡村资源,在开发前对影响乡村生态养生旅游的因素进行评价,为整体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在分析总结相关评价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乡村生态养生旅游景区的特点,运用专家咨询法筛选构建了该文的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指标权重进行计算,确定综合评价分级标准以及各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以兴墩村为例验证本评体系的实用性。[结果]评价模型包括旅游资源、自然环境、区域社会环境、配套设施建设、开发潜力5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由影响该指标的因素组成,共计29个三级指标;通过对兴墩村的分析结果表明,综合得分为8. 06,适宜性良好,其中自然环境得分最高为9. 52。[结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影响开发的主要因素,兴墩村进行乡村生态养生旅游的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同时存在配套设施条件差以及开发潜力低的缺点,针对各二级指标评价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思路,为今后进行规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重庆都市区两江四岸滨水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水旅游是滨水城市开发的热点问题.重庆都市区两江四岸滨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分析两江四岸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参考了旅游资源评价的国家标准,根据滨水旅游资源吸引力因素、开发潜力因素、旅游条件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建立评价模型,对重庆都市区两江四岸滨水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两江四岸滨水旅游...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繁荣与稳定,农村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旅游观光的亮点。文章依据当前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对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面对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实现跨越式开发的方向。针对农村生态旅游资源跨越式开发的各个指标的因子进行分析,以旅游开发条件潜在支持力动、生态环境潜在保障力、客源市场潜力以及旅游景观资源潜在保障力以及对应的子指标作为影响因子,以理论作为指导,构建了农村生态旅游资源跨越式开发的指标体系。运用离差最大化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继而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农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以实证为例进行分析,得出该地区的农村生态旅游资源跨越式开发属于较高水平的结论。并提出战略性意见,以期为乡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怒江大峡谷旅游区内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针对资源位置、特色、保护度、开发潜力等因素,制订了量化的研究指标体系以供今后开展评价研究;论证了将怒江大峡谷打造成世界知名旅游品牌的可预期机遇及面临的问题、分析了怒江大峡谷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产品竞争优势,综合考量旅游区内旅游资源评价值,识别出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发展走势及创新思维、产品开发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是合理开发、科学规划乡村旅游的基础。梳理现有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了解已有研究成果,总结出我国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的现状与不足,以期对后续研究及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帮助。[方法]通过文献综合分析法和比较与归纳分析法,从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的选取、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方法、评价客体及尺度、评价后指导方向等方面对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本遵循相同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其评价要素、层次结构和评分标准进行重新修订,选择不同的影响因子和特征值构建相应的评价模型。(2)目前对于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采用更多的是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3)评价研究区域范围已涵盖中国多省域单元;评价尺度不同,评价客体数目侧重有所不同,省市级尺度评价客体数目多为单客体,景区、景点级评价客体数目侧重多客体,而县乡村级尺度,根据自身研究目的不同,单客体和多客体各有研究。(4)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的指导建议较多地从注重自身观赏价值、特色文化内涵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和完善投融资渠道等方面,根据具体评价地区、具体评价结果,分重要性先后次序给出合理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建议。[结论]在目前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中,评价方法总体略显单一;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环境补偿能力的关注较少;在时间跨度上的指标动态监测和整体评价监测方面欠缺。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存的旅游资源评价存在的不足及都市圈这一特殊区域进行都市圈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科学的统计数学和生态学中的相应模型,从多方面构建都市圈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体系具体由四个层次组成:规范评价、旅游生态位评价、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评价、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并以哈尔滨都市圈为例进行案例研究,以期为其他都市圈旅游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旅游资源评价为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是进行旅游规划的前提。伊春林区具备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庭好的资源条件和生态条件,具有很好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在实地考察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单体评价法和空间结构评价法,选取58个主要生态旅游资源实体,对其进行定量评价,得到旅游资源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值及综合评分值,并时其进行等级划分,为伊春林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