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造成大量农村宅基地闲置或低效利用,加之宅基地布局散乱、基础设施配套不全,严重影响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以景泰县为例,在测算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的基础上,应用加权Voronoi图进行农村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空间热点分析,探究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向与发展的路径策略。结果表明,景泰县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为876.16 hm2,整治潜力较大;农村建设用地适宜性整体较好,但各区域的差异较大,划分为适宜性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农村居民点发展模式区,并针对性地提出管控策略,为更好地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是土地整治与村庄布局规划的核心内容,探索农村居民点优化的路径,指导开展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法]以西安市相桥街道为例,在对村庄结节性的评价的基础上,运用K-均值聚类与改进引力模型等方法确定村庄组团和村庄类型,并运用加权Voronoi图划定不同类型村庄的实际影响范围。[结果]村庄规模、经济因素、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与区位条件对村庄结节性水平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3587、0.4220、0.2193,识别出相桥村、田市村、八里村、朝阳村4个中心村和以其为核心的4个村庄组团,确定出17个重点发展型、61个迁村并点型和176个规模控制型居民点。[结论]基于引力模型与加权Voronoi图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合理地制定了相桥街道居民点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案。相桥案例对于同类地区居民点布局优化的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使得乡村普遍面临人口流失、耕地撂荒及居民点闲置等问题,严重限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效率。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实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要内容。文章以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与巴南区石龙镇为例,探讨西南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的科学方法。首先,结合西南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条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居民点分布特征;然后,构建包括限制性评价与适宜性评价两个阶段的西南地区居民点综合评价体系;基于对未来乡村发展趋势的判断,依据公平与效率原则,将现有居民点划分为发展型、保留型及迁并型等3类;在此基础上,运用加权Voronoi图确定重点发展型居民点的增长极引力范围,明确迁并型居民点与保留型居民点的发展方向,最终确定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优化方案。经过优化,崇龛镇基于效率原则确定出222个重点发展型居民点,节约农村居民点用地0.813km2;石龙镇基于公平原则整理出416个重点发展型居民点,节约农村居民点用地0.301km2。研究能为2个示范镇农村居民点的规划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西南地区开展新型城镇化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确定城市土地定级因素的空间影响半径.研究方法:Voronoi图和扩展Voronoi图的空间分割方法.研究结果:(1)对常规Voronoi图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基于矢量数据的Voronoi图生成算法,这种方法可以处理一定尺度空间下的全部点、线、面实体.(2)基于Voronoi图和扩展Voronoi图的空间分割方法解决了传统影响半径确定方法的弊端,能够精确计算出土地定级因素的空间影响半径.研究结论:基于Voronoi图和扩展Voronoi图的土地定级因素影响半径确定方法是进行城市土地定级的一个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由于传统的土地定级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未能与样点地价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因此,根据Voronoi图的特性,将其引入土地定级工作,并讨论利用该图进行土地定级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具体的定级过程,最后以实例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6.
研究借助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和Voronoi图Cv值法对贵州省威宁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威宁县农村居民点Voronoi图Cv值为105.49%,空间分布类型属于集群型。以乡镇尺度看,草海镇等7个乡镇空间分布类型属于随机型,其余28个乡镇为集群型。在此基础上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威宁县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值,结合各乡镇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类型和整理潜力,将全县35个乡镇划分为集群型优势区、随机型优势区、集群型劣势区、随机型劣势区四个不同等级的整治潜力区划,其中整治潜力集群型优势区主要分布在云贵乡、雪山镇等11个乡镇,随机型优势区主要分布在草海镇、麻乍乡等5个乡镇,集群型劣势区主要分布在黑土河乡、中水镇等17个乡镇,随机型劣势区分布在兔街乡、黑石镇,并据此分析和探索各区划内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方案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基于喀什实例,结合喀什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及发展潜力,运用SPSS软件分析并在城市中心性和场强模型基础上,指出在现有人口-产业集聚区基础上构建多层次、高效运转的城镇经济区空间组织体系是增强喀什地区竞争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城镇体系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分形模型,从规模等级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对辽宁省城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等级规模方面,计算了城市首位度指数、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并讨论了辽宁省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及其特点;空间结构方面,运用分形理论的关联维数进行分析,得出当前辽宁省城镇体系总体特征:城镇规模分布比较集中,人口分布较均衡,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发育较为成熟;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城市分布呈现条带状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分析地方产业升级提供了新颖的理论视角。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本区产业升级的障碍,提出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升级策略:集中优势环节向高附加值链转变,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视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推动内源式技术进步与外源式技术进步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运用分形理论从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分析了南通市城镇体系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通市城镇等级规模分形维数D为0.7731,小于1,这说明南通市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较为分散,属首位分布类型,城镇体系发育不成熟;城镇空间关联维数D′=1.2577,这表明南通市城镇相关程度较小,空间布局较分散;就如何优化南通市城镇体系结构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尝试采用DEA和空间自相关的方法测评2007年海峡西岸经济区152个县域单位的效率,并结合县域效率和人均GDP的Moran散点图进行对照分析,发现目前海西区县域效率相对较低,呈浙南高,福建、粤东略低与赣东低的空间格局;海西区县域效率内部差异大,高效率县域群多分布在沿海,县域效率与经济的空间格局基本吻合;可将海西区效率—经济的空间格局分为高效率—强经济块、高效率—弱经济块、低效率—强经济块和低效率—弱经济块4种类型,分别将其作为区域持续投资区、区域经济新增长极、重点提升技术效率区、技术效仿与经济整治区,借此为海西区协调未来经济发展格局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八大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差异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而"五个统筹"更强调了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以八大经济区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数据,分析了各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并预测了趋势;认为绝对差异在扩大,而相对差异出现了缩小的趋势,但由于相对差异缩小的趋势刚刚出现,所以将来一段时间内绝对差异会进一步扩大;建议抓住各区域均呈快速发展的时机,统筹区域间的发展,积极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领域,促进区域间协调、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郊资源型县域在众多中西部县域中是一类具有比较优势的群体;根据经济地理学理论,从中西部县域经济整体特征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分析该类县域经济系统动力机制揭示其经济运行特征,指出加快城郊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增强内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城乡融合都具有重要作用:初步探讨了中西部城郊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原则,并以山西省长治县为例予以印证。  相似文献   

14.
基于脱钩理论的广州市耕地消耗与经济增长总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总量比较法的脱钩评价模式,设计耕地消耗与经济增长总量的脱钩指标及脱钩率,计算了1996-2002年广州市耕地消耗与经济增长总量的脱钩关系;研究表明,广州市耕地消耗与经济增长总量的脱钩关系极不稳定,先脱钩再耦合再脱钩再耦合;1997年、1998年和2001年的脱钩关系说明广州市在这些年份中用少于以往的耕地消耗产生了多于以往的经济财富,耕地压力大大减少,但在其它年份,两者未能实现脱钩,广州市对耕地占用的控制力度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县是我国最基本的经济社会活动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县域,"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在经历了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的快速发展后,目前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以地处中部内陆的长沙市为例,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做了一定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显著表现形式。本文以案例的形式,运用LUCC度量模型和LUCC转移矩阵分析研究区清新县2001-2007年的LUCC空间格局变化,并对全县土地利用/覆被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清新县2001-2007年面积增加最多的为林地,而减小最多的为耕地,期间全县综合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度为2.77%、土地利用/覆被强度从2.163增至2.172;同时,清新县土地利用/覆被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全县土地利用/覆被区划可分为南部综合服务中心区、中部产业转移区和北部生态脆弱区三个功能区。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论述循环经济的概念、特征,用循环经济的眼光看待我国的经济发展并将其与国外做法相比较,得出进一步改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些措施:借鉴德国的运作模式,建立收购—转运—处置的中介机构;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生产领域的绿色化和循环发展;应当对公众开展有效的引导和宣传,使循环经济理念影响企业和公众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以湖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的现状剖析为基础,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对策及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江苏省三大地区和各地级市2000 ̄2005年间经济增长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出各地产业结构和区位两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以此为依据分别将13个地级市划分为3类;结果发现产业结构和区位两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呈现明显的由南到北逐渐递减的地域差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分析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湖南省县域经济处于空间集聚过程中,经济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模式。通过模型对经济空间格局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表明,湖南省县域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不显著。HH型县域集聚区内部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作用有限,区域经济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HL型县域与相邻县域呈负相关,其经济发展剥夺了外围县域的发展机会;LH型县域获得高水平发展县域的辐射获得很快发展,有向HH型转变的趋势;LL型县域之间的经济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