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底和今年初我省先后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经济工作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部署2002年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今年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山海协作、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长3.5%,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增长4-5%。  相似文献   

2.
王志荣 《发展》2000,(3):36-38
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我们遇到了许多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如何适应新阶段的变化,才能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是关系跨世纪农业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学习领会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我市改革开放20年来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市场农业,我认为,当前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3.
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山 《乡镇经济》2001,(5):9-10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代表了人类进步。然而在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要走一条农村工业化道路,农村工业化将有助于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乡镇工业是农村工业化的载体,也是农村工业化的实现模式,因此,合理规范发展乡镇工业是农村工业化的核心。同时,农村工业化的结果必然会逐渐形成农村城市化格局,农村的城市化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社会基础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解决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切实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创造条件建立统一的城乡税制;继续加大财政对农村和农业的支持力度,切实改进对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切实改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农时现代化的内涵.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农村工业化是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农村城市化则是农村现代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农村正被过剩经济的阴影笼罩着,在过剩的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心理表现出了一系列复杂的特质,这些特质给农业结构高速,农业市场化进程,农村精神明建设和农村社会带来了深刻而具体的影响。要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民和农业问题,千万不能忽视社会心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郭艳 《理论观察》2001,(3):123-124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适应国外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新形势。以及对即将加入WTO给农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已成为我市迫切解决的大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探索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新思路。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步伐,切实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更多深入农村、惠及农民;通过深化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9.
吉龙 《江苏改革》2001,(12):38-40
目前在我国农村,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效率和边际效益,均等于甚至小于0。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一部分涌入城市打工挣钱;一部分在乡镇从事工业、商饮服务,进行自我转移;还有一部分,或没有技术或缺乏资金,在家“失业”。截止1999年底,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约为3.3亿,人均耕地约2亩,东部沿海人口稠密的省份(如江苏、山东、浙江等)人均耕地只在1亩左右。根据有关资料分析,目前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个劳动力每年用于耕地上的劳动日不到100个。由此可见,即便维持现有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集约化水平,我国现有的农业劳动力也可以转移出去一半以上。采取强制性的方式,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既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也不利于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和国家工业化进程。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前,正在进行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其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是解决现阶段农产品卖难,价格下跌,农民增收缓慢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的根本举措,而且是农业结构、农业科学技术与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全面升级,关系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部署。  相似文献   

11.
结合实际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今年“两会”,“三农”问题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巢湖市作为安徽省的农业大市。全国人大代表、巢湖市委书记十分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巢湖实际。把发展农村经济与发展县域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经济主体多元化,着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视和加强民生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45亿元,增长5.3%;农民人均纯收入3317元。增长13.6%。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福建农业经济运行态势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福建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农村社会较为稳定,但农业和农村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为此提出2003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农业农村形势,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决策完全符合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文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一、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意义重大加快农网建设和改造,降低农村电价,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大措施,是当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的关心。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第一;有利于繁莱农村经济。农村电网的电价和供电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竞争力。目前在农村的用电总量中,就靖州而言,乡镇企业占40.2%,排灌设备占22.5%,农副产品用电占15.1%。加快农网改造,降低农村电价,将有力地支持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第二,有利于改善农…  相似文献   

15.
《重庆经济》1994,(5):6-7
15年来,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总体实力得到增强;农村产业和农业内部结构得鲥改善,日趋合理;农业练台开发成绩显著,农业基本备件有所改瞢,农业综台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民温饱问题基奉解决,生活消费水平和质量都有提高,并开始向小康迈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已进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也就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将是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工作的主旋律。调整结构,总的讲是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但这决不是说各级政府可以袖手旁观,“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7.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艾云航(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北京,100017)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然途径。目前农业上反映强烈的问题,一是农民收入低。农产品增加了...  相似文献   

18.
农村市场是我国范围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搞活农村流通,繁荣农村市场,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消费,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人才短缺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鼓励和吸引人才到农业农村创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人才向宁波农业农村流动的三次高潮,分析了宁波农业农村发展给人才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运用微笑曲线模型探讨了提高农业农村人才吸引力的两条途径,并提出了五大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是保障和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大局。然而,由于历史遗留和新形势发展等原因,重庆市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滞后于当前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深化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并在改革中解决深层次的矛盾问题,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