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性别不平等观念涉及到男女之间的分工、能力、婚姻及家庭角色等多个方面,是影响女性就业和劳动绩效的根源性因素。本文采用CGSS2017数据,从个体、地区、“重要他人”三个层面检验了5种典型的性别不平等观念对女性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对性别不平等的分工观念、能力观念、婚姻观念、性别角色观念的认同程度越高,地区层面性别不平等观念越盛行,不仅显著降低了女性就业参与,还对女性受雇于固定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和全职就业产生差异化的负面影响,导致女性收入越低。通过稳健性检验和采用“三八红旗手”占比作为工具变量估计表明,性别不平等观念对女性就业参与和收入产生负面影响的结论仍然稳健。性别不平等观念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和收入的负面影响更加普遍。教育人力资本在性别不平等观念与女性就业参与之间产生正向调节作用,间接弱化了性别不平等观念对女性就业参与的约束。家庭中作为女性“重要他人”的丈夫对性别不平等观念认可度越高,大男子主义越强,同样会抑制女性就业参与。  相似文献   

2.
阻碍女性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性别平等的视角,对国内外关于职业女性发展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从女性个人特质、组织雇佣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分析阻碍女性在组织中晋升和发展的障碍,指出正确对待女性发展问题、更好地创造开发女性人力资源潜力的社会与组织环境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两千多年的男权社会里,在浓厚的男性主流意识的氛围下,我国女性的意识世界受到很大的桎梏,"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深深的扎根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从维新变法中"天下兴亡,女子亦有责焉",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的女性解放,再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大解放,我国女性解放的进程不断深化,男女性别歧视的现象也逐步得到消解。但是,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仍需我们给与高度的重视。本文从我国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入手,通过分析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原因,从而提出消解我国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从英美影视中的一些相关的性别不平等及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出发,通过具体的案例与数据加以论证,探讨该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影响。再从英美地区扩大到整个世界社会层面,研究在现代全球化自由开明的社会下的人们对平权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日前,深圳市妇联召开的四届三次执委会议上,妇联主席蔡立表示,市妇联正在尝试立法,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性别平等条例》,在妇女的生存和发展权上做出一些具体的规定,从源头上维护妇女权益。据悉,这将是我国内地对性别平等法规的首次尝试,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机会不平等参数测度法为基础,通过量化不可观测环境和不可观测努力以及处理环境与努力的相关性弥补传统参数测度法的不足;将改进的参数测度法与夏普利值分解法相结合,运用2013年CHIP数据测算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及不同环境变量对机会不平等的贡献,同时将机会不平等区分为环境影响的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研究结果显示:环境导致的机会不平等占收入不平等的比例为23.48%,个体努力水平差异解释了71.07%的收入不平等,运气因素只解释了5.45%的收入不平等。进一步分解结果表明户籍、性别和父母教育背景是现阶段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的重要来源。此外,环境通过直接渠道解释了20.21%的收入不平等,而通过影响努力的间接渠道仅解释了3.27%的收入不平等。由此,为减少居民机会不平等程度,政府应重视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教育政策,保障个体教育机会平等;解决劳动力市场性别和户籍歧视。  相似文献   

7.
性别观念经历了从"男女平等"到"性别平等"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促进了重视男女差异的家庭文明建设内容.而作为最小组织单元的家庭,也有着政治、经济的功能.政治功能中的民主理念也推动了"性别平等"观念的发展.可以说性别平等理念和家庭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8.
“平等”是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美好愿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标准。教育平等是社会平等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平等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应切实贯彻教育平等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价值追求。通过机会、规则、分配和权利上的平等可以构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价值体系。从法学理论上分析,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有着不同的内涵,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通过对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的分析,有助于在公平正义的维度下更合理的实现实质平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基于纵向视角的代际流动理论和横向视角的机会不平等理论,对目前中国教育性别差异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探索。运用代际流动理论模型的阶层线性模型(HLM)改进和机会不平等理论的系数衡量及夏普利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育代际流动系数总体为 0. 196,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且性别之间代际流动系数差距随年龄组减小而增大,女性教育“底部持久性”和男性教育 “顶部持久性”的凸显共同加剧了教育不平等的性别差异。此外,性别因素贡献率也随父母教育背景的升高而降低,其中低等教育家庭性别差异最为严重,其影响仅次于户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